董杰 蓋云
剖宮產術是妊娠達28周以上,剖腹切開子宮,取出胎兒的手術,是解決異常分娩和挽救胎兒的重要手段[1]。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世紀80年代即提出了把剖宮產率降到15%以下的目標。
當前國內大部分城市醫院剖宮產率在40%以上,少數已超過60%,某些醫院已上升至70% 以上。我院2008~2011年共出生新生兒3428例,其中剖宮產率由2008年的43%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71%,并有繼續提高的趨勢。如此高的剖宮產率嚴重違背了醫學科學和自然規律,這一關系到母嬰健康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利用本院2008~2011年“新生兒疾病篩查采血登記系統”對分娩方式進行統計如下列表:

表1 2008~2011年剖宮產率
2.1 對產前教育和圍生保健的不重視,使孕產婦及其家屬不能充分知曉剖宮產的利弊。
2.2 合理的剖宮產指征也在不斷增加,如高危妊娠如先兆子癇、子癇、妊娠合并心臟病、糖尿病、腎病等,逐漸改用剖宮產來結束分娩,確實降低了孕產婦及圍生兒的病死率。以往使用的高、中位產鉗已基本被剖宮產術所代替,臀位分娩完全被剖宮產術所替代。
2.3 胎心監護儀存在著“過度診斷”問題,單憑胎心監護出現的胎心異常而行剖宮產占到剖宮產率的10%左右。另外,經B超診斷為“臍繞頸”、“羊水過少”者要求剖宮產的占到2%左右。
2.4 產婦普遍營養過剩,胎兒較大,目前8斤以上的巨大兒占20%,9斤甚至10斤都屢見不鮮,這導致頭盆不稱的發生率上升,難以順產。
2.5 年輕的產科醫師及助產士處理難產經驗不足及陰道助產能力下降,把剖宮產術當作處理一切困難情況的唯一“法寶”,也是剖宮產率增高的原因。
2.6 產科質量控制體系并沒有有效地把剖宮產率作為產科質量指標,注重經濟收入,客觀上引導醫務人員通過放寬手術指征爭取更多的經濟收入。此外,專職助產人員嚴重缺編,對助產培訓不重視,服務水平低下,也是孕婦選擇剖宮產的重要因素。
2.7 因孕婦對分娩的恐懼和對剖宮產缺乏正確認識,對陰道分娩缺乏信心,怕產程長、難產,擔心產后陰道松弛影響性生活,或不能忍受宮縮痛而要求剖宮產,或怕試產后再剖宮產是“吃二遍苦,遭二茬罪”等,產婦無任何手術指征情況下,主動要求剖宮產。
2.8 產婦及家屬強烈的優生優育愿望,不愿讓胎兒有絲毫圍生期缺氧及產傷的風險要求剖宮產。
2.9 因迷信而為孩子選定良辰吉日要求剖宮產。
2.10 高齡、高學歷初產婦增加,分娩可能存在潛在危險而拒絕試產。
2.11 不孕癥患者日益增多,求助于“試管嬰兒”,因“珍貴兒”而行剖宮產者也隨之增多。
2.12 近幾年,獨生子女孕婦占主力軍,其消費觀念、耐力、心理素質較以前大有不同,拒絕試產。
2.13 醫生及助產士擔心如果拒絕家屬的剖宮產要求,一旦在陰道分娩過程中發生意外,便會引發醫療糾紛,不得已放寬剖宮產指征。
3.1 嚴格實行三級醫師負責制,如有難產跡象應逐級匯報,由產科主任醫師判定是否需要剖宮產并制定促使孕婦順娩激勵機制,平產一例獎勵一例。
3.2 提高產科人才的學歷層次、大幅增加助產人員的數量,確保自然分娩一對一陪護落到實處,有效解決待產婦在產房內獨處時的憂慮和恐懼;另外各助產機構每年必須進行助產培訓,提高待產管理和接生技術質量[2]。
3.3 績效方案應強調對終末質量的考核,主要考核指標應包括:剖宮產率、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孕產婦和嬰兒并發癥發生率、平均住院時間、平均分娩費用及成本、醫療事故發生率、產科院內感染率、床位利用率、客戶滿意度等。必須取消以經濟收入為主的考核辦法,弱化員工的趨利性。
3.4 產痛是分娩過程中的生理現象,應對產痛一方面要讓產婦了解分娩知識,做好心理準備,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廣分娩鎮痛技術。要積極引入導樂全程陪伴分娩的產科服務模式。“導樂”要由經驗豐富的有愛心、善溝通的產房老助產士、助產小組的組長和產科醫生但當。其主要任務是對孕婦進行生活護理,向產婦講解分娩的生理過程,為產婦進行心理疏導,讓她對分娩樹立信心,幫助其消除顧慮及恐懼,降低對疼痛的敏感,使產力加強,有利于正常產程的進展。
3.5 健康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電視、報刊、網絡以及婦幼保健機構、社區衛生機構都應該大力宣傳自然分娩的優越性,產科專業技術人員與孕婦面對面的宣教[3]。利用孕婦孕期檢查的機會預約時間,定期開設孕婦學校,使孕婦學習到了許多有益的知識,并且許多準父母加強了與醫務人員的溝通,指導其每個孕期的飲食量及運動量,避免巨大兒出現。
總之,應對剖宮產率的上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包括全社會、媒體、新聞與輿論支持,衛生行政部門的正確指導和引導,孕產婦和家屬的理解和正確認識,醫務人員不懈的努力和加強責任心,醫保制度的完善,相關法規的保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控制剖宮產率,從而達到真正維護婦女健康的目的。
[1] 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第3版,2003:872.
[2] 張鳳霞.控制區域性的剖宮產率的研究.中國婦幼保健,2008,7(23):885.
[3] 黃醒華.剖宮產的現狀與展望.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