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彥
1.1 一般資料 8例絞窄性腸梗阻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齡30~7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3 d,入院至手術時間3 h~2 d,絞窄原因,有腹部手術史者4例,小腸扭轉者2例,系膜血管血栓者2例。
1.2 臨床癥狀 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和腹脹,停排氣便。惡心,嘔吐者7例,后出現休克者3例。入院時查體;痛苦貌,心肺理診無明顯異常,腹部膨隆者3例,可見胃腸型者4例,中腹部或臍周固定性壓痛,輕度反跳痛,輕度腹肌緊張,移動濁音陰性,聽診腸鳴音亢進者4例,減弱或消失者4例。腹透及腹平片可見氣液平面者6例,脹大的腸袢者1例。WBC1,2~2,2萬之間,3例患者血壓低于90/60 mm Hg。
1.3 治療方法 所有8例患者均采取胃腸減壓、禁食水、靜脈輸液、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灌腸等治療措施、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明顯好轉,最早一例3 h內手術治療,術中證實為腸扭轉,腸管壞死約40 cm,回腸扭轉,扭轉處回腸系膜長約25 cm,予以壞死腸段切除,回腸端端吻合。另5例患者有腹部手術史者4例,經保守治療后,腹痛癥狀無緩解,伴惡心,嘔吐,發熱,出現明顯腹膜炎體征,腹透氣液平面增加,血常規白細泡明顯增多.均在2~3 d內手術治療,術中見粘連索帶卡壓至腸管壞死,最多壞死60 cm,最小腸壁點片狀壞死,給予熱敷,普魯卡因系膜封閉,20 min后觀察腸壁血運情況,只有1例點片狀壞死者腸壁顏色轉紅,系膜血管搏動恢復,未作處理,其他均行壞死腸管切除術。還有2例患者的癥狀及體征同上述不同,腹痛逐漸加重,但無明顯惡心及嘔吐,腹脹,無腸型,全腹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腸鳴音微弱,腹平片未見氣液平面。具備剖腹探查指證,術中見腸管壞死約50 cm,界限不清晰,兩端延長切除范圍,見腸系膜內血管有血栓形成,符合絞窄性腸梗阻的診斷。術后給予擴容,抗凝,溶栓,及抗炎治療。
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絞窄性腸梗阻是腸管缺血,壞死型腸梗阻,占腸梗阻的23%~28%,病死率高達30%左右。有固定腸袢者診斷較容易,手術時間較早。有腹部手術病史,產生粘連索帶壓迫者,發病初期或許未造成完全性血運障礙,但隨周圍組織炎性水腫發生,卡壓逐漸加重,最后發生絞窄。或腸梗阻保守治療失敗,中轉手術時發現腸壁壞死而行切除手術[1]。因此,早期識別和診斷絞窄性腸梗阻,早期治療,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預后。臨床上出現以下情況應考慮有絞窄的可能;起病急,腹痛劇烈,由陣發轉持續,位置固定,或牽涉后背部,腹膜炎癥狀,腹脹及腸音亢進不明顯,腹腔穿刺液為血性,全身情況急劇惡化,毒血癥表現,出現休克,X線表現,WBC明顯升高等[3]。還有腸系膜血管血栓患者發病相對緩慢,且癥體不符。本報告2例患者,入院時腹痛腹脹明顯,無明顯惡心及嘔吐,腸鳴音減弱,腹平片未見氣液平面,彩超檢查無異常,給予對癥治療,暫緩解,但后來又加重,出現明顯腹膜炎體征,其中1例出現中毒性休克,經剖腹探查后證實為腸系膜血管血栓形成,因此這種特殊類型的腸絞窄,在臨床上要引起重視[2],尤其對于高齡,高血壓,肥胖,高凝體質的腹痛患者,更應該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早期發現絞窄,早期手術,提高患者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1] 陳學云,顏榮林,蔡清蘋,等.急性腸梗阻死亡原因探討及其防治.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03):220-220.
[2] 鞏方明,劉洪俊,石玉龍.急性腸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18例臨床分析.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6,3:192.
[3] 彭海陽.絞窄性腸梗阻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河北醫學,2004,10(2):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