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濤 陳利新
跟骨骨折為跗骨骨折中最常見的骨折,約占全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關節內骨折的2%l11,如處理不當將顯著影響患者日后的生活及工作質量。由于跟骨骨折多為足跟部受較大暴力所致,且多數跟骨骨折為涉及關節面的骨折,同其他涉及關節面的骨折一樣,處理較為復雜,遺留創傷性關節炎等后遺癥的比率較高。由于近幾十年來由于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發展,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顯著提高,遺留后遺癥的比率也大幅下降。多數醫生認為,如累計跟距關節面并導致關節面移位多于1 mm的骨折,應手術行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手術。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對45例(50足)Sanders分型II-IV型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進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效果較為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52足,男32例,女13例年齡19~45歲,平均32.9歲。其中單側38例,雙側7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合并踝部或其他部位骨折5例。所有患者術前拍跟骨側位及軸位X線片,跟骨三維CT重建;均采用跟骨外側入路切開復位重建型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其中7例較嚴重者采用同種異體骨填充骨缺損處;其中2例伴載距突骨折嚴重,給予加內側傷口切開復位,手術時間10~15 d左右待腫脹消退,皮膚出現褶皺后進行手術治療。
1.2 手術方法 采用連續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或蛛網膜下隙阻滯麻醉,取俯臥位或半側臥位。在下肢止血帶控制下進行手術,采用跟骨外側L形延長切口,即縱行切口在跟腱和腓骨之間外踝上5~6 cm,弧度頂點在跟骨體中心處,橫行切口在第5跖骨基底部側上方。注意此處勿損傷腓腸皮神經,剝離禁止使用電刀;選用2~3枚1.5 mm的克氏針于距骨和足舟骨周圍進行固定,充分暴露跟距關節面,1枚直徑2.5 mm的克氏針,撬拔骨折塊復位注意恢復跟骨的高度、寬度、長度、Gissane角、Bohler角,x線透視觀察骨折復位滿意后,選擇合適形狀的跟骨鋼板,避開骨折線擰入螺釘固定。去除固定的克氏針,再次行X線透視,見骨折固定滿意后沖洗術野,分層縫合切口,切口兩端植入橡皮片引流,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脫水劑,抬高患肢,紅外線照射切口局部。術后24~48 h拔除引流條。盡可能避免長期石膏固定,早期活動踝關節和距下關節。術后2~3周拆線。術后3個月攝X線片,確定骨折愈合后逐漸負重行走。
本組術后有40例(44足)隨訪10~20個月,按照 Maryland足部評分標準進行療效評定,優(90~100分)28足、良(75-89分)12足、可(50~74分)4足、差(<50分)0足,優良率為90.9%。術后切口皮膚均無壞死,足跟疼痛4例,對癥治療后緩解;距下關節僵硬2例,經康復治療后功能基本正常;均無明顯的創傷性關節炎并發癥。
跟骨主要為松質骨,跟骨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所致,所以骨折大多波及跟距關節面,造成跟距關節面毀壞,臨床上可以引起后足跟疼痛,行走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質量[2]。其治療方法基本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非手術治療如抬高、消腫、止痛、不用支架固定的功能療法及閉合復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療等,其主要優點均是軟組織損傷小,缺點是跟骨主要為松質骨,骨折累及關節面,容易造成跟骨骨折的畸形愈合及嚴重的功能障礙而致病殘[3,4]。有不少學者采取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必要時加植骨方法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組病例切開復位鈦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優良率達90.9%。我們認為:跟骨骨折手術治療后的優點有:①恢復足跟高度和寬度。②較好恢復關節面的平整重新修復B~hler角和 Gissane角。③有利于早期進行功能練習,避免踝關節的活動。
總之,跟骨骨折致殘率較高原因就在于骨折后復位不理想,導致跟骨過寬,歪斜,跟距關節出現創傷性關節炎而致足跟或踝部疼痛,不能行走。我們對Sanders分型II-IV型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進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基本恢復了跟骨的寬度,力線,關節面的平整,最大的避免后遺癥的出現。通過44足的回訪,得出了良好的優良率,是值得推廣的手術
[1] 戴國鋒,目蘭,孫剛,等.骨折手冊.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426-433.
[2] 榮圍威,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20.
[3] 王力,郭志敦,李志軍,等.跟骨鈦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 實用全科醫學,2007,5(7):632-633,2007,12(9):1173-1178.
[4] 張金利,馬寶通,董強.跟骨骨折的損傷機制與治療新進展.實用骨科雜志,2006,12(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