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彥
作為突發性疾病的急性膽囊炎,目前仍然以手術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傳腹腔鏡膽囊切除、小切口膽囊切除以及統膽囊切除[1]分別為常用的三種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手術方法。但目前每種方法都發現有不同的優缺點。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急性膽囊炎患者98例,并行小切口膽囊切除手術,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急性膽囊炎患者98例,并行小切口膽囊切除手術,占我院膽囊切除同期總人數的34%。98例患者發病時間2 h~25 h,其中2例8~25 d,27例2~8 d,51例2 d內。年齡23~76歲,中位年齡48歲,平均年齡(46±6.9)歲,其中40例女性,58例男性。術中所見:4例膽囊穿孔、21例壞疽性、29例化膿性、45例水腫性;為非結石性患者77例,為結石性患者21例。合并癥:7例有高血壓,1例貧血,2例有慢支肺氣腫,5例有心臟病,2例有腦梗死,10例有糖尿病,2例有慢性腎病。
1.2 治療方法 小切口膽囊進行切除手術采用彭氏刮吸刀、推結器、壓腸板、冷光源等常用器械并均進行滅菌處理。B超在患者進行手術前需檢測膽囊大小、位置,是否存在萎縮或者積液、是否有粘連現象等癥狀,找到手術最佳切口位置,并對手術的易難程度進行掌握。手術時患者需全身麻醉,切開一道長約5 cm的切口在中上腹經右腹直肌,對腹壁組織切開時應極度小心,進入患者腹腔后,將患者胃腸和膽囊用一塊紗布隔開,為方便手術,使膽囊暴露出,還需將胃以及肝臟分開。患者膽囊如果張力極高、且膽囊出現嚴重腫大時,為降低患者膽囊內部得壓力,要將患者膽囊中的一部分膽汁實施穿刺抽出,從而使膽囊體積變小。
98例患者患者住院平均時間為8 d,手術結束后約2-3 d均可下床進行相應活動。手術失敗率為1.1%,僅1例,失敗患者最終通過延長手術切口完成了手術;成功率為98.9%,共計成功97例。其中5例患者在手術中出現大出血,其中肝膽囊床撕裂而出現的出血現象為2例,止血最后采用刮吸刀進行電凝,并用明膠以及止血紗進行;另外膽囊動脈出血為3例,最終動脈通過在清除晚流出的血后進行縫扎手術而成功止血。5例患者中膈下感染1例。采用手術去石后治愈殘余結石患者1例。膽道損傷1例,肝總管壁為損傷部位,行手術修復膽管壁后患者痊愈。膽瘺為2例,患者術后2周在采取積極措施后治愈。
目前臨床的長期研究顯示手術的成功率隨著不斷進步的技術手段明顯上升。但在關于保守治療時急性膽囊炎患者就很少有得到緩解的[2]。98例本組患者,有97例手術早起行手術切除成功。
本研究急性膽囊炎進行早期小切口切除技術從手術效果可見是完全可以實施的[3]。手術過程中的手術中吸引以及切割等作用采用彭氏刮吸刀完成;通過準確的使用手術器械,膽囊三角區成功暴露;為使患者腹肌處于完全放松狀態,采用全身麻醉法;同時手術切口在患者術前需精確地定位;術后正確的使用抗生素。大出血一旦在手術出現,醫師首先應該清除積血,而進行止血不能盲目的采用止血鉗,之后為達到明顯的止血作用可采用干紗布壓迫。同時膽囊切除操作規范在手術中要嚴格遵守,為預防膽道損傷,應采用順你結合的方式進行切割膽囊,同時為避免造成膽道損傷,不明確結構不要用鉗子隨意夾。預防膽道殘余結石的肝外膽管檢查應在手術中進行,這樣可以準確及時將膽道中殘留的結石發現,從而使二次手術得以避免。如果發現可通過內鏡取石來治療[4]結石殘留。本研究顯示進行早期小切口膽囊切除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是具有可行性的,且手術過程中細心操作,其并發癥可避免發生。同時患者恢復較快,手術切口較小。
[1]黃志強.急性膽囊炎膽囊切除術.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07-415.
[2]張耘.急性膽囊炎手術時機與方式探討.臨床外科雜志,2005,10(5):314-316.
[3]孫紅緒,文輝清.小切口膽囊切除術65例.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6,7(5):287-289.
[4]蔡珍福,凌建新,王堅,等.小切口膽囊切除術10020例臨床分析.肝膽胰外科雜志,2008,14(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