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李珂 趙慧敏 宋留存 郭九一
結核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并且歷史久遠,故臨床上對其研究較廣泛深入,對肺結核的診斷已經有了比較成熟方法和豐富的經驗積累,但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性加大,不斷有新疾病產生及原有疾病變異,結核病尤其如此,無論是結核發病人數、耐藥性結核發生率均顯著提高,臨床上也頻繁發現臨床及影像表現不典型的肺結核病例。所謂不典型肺結核(atypical pulmonary tuberculosis,APTB),主要是是指發病部位不典型,即不發生在傳統觀念上認為的上葉尖后段或下葉背段的結核好發部位的肺結核[1]。有學者經研究報道了臨床5%的活動性發病部位不典型[2]。現對30例經臨床確診結核病患者的不典型CT圖像進行分析,總結其特點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05月期間在我院進行胸部SCT平掃檢查肺結核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性別比約2:1,年齡10~72歲,平均約32.5歲。10~19歲有4例,20~59歲25例,60歲以上一例;臨床主要癥狀:咳嗽,咳痰,咯血,乏力,消瘦,低熱等。全部30例均經臨床痰檢查找抗酸桿菌、PPD、血沉、結敏試驗等檢查,結合臨床癥狀、X線、CT及其引導下穿刺活檢證實,并經規范抗癆治療后明顯有效好轉。
1.2 研究方法 30例均采用Phillps Brilliance 6層螺旋CT平掃,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 mAs,層厚7.5 mm,間隔7.5 mm;重建層厚3.3 mm間隔1.65 mm.患者均采取仰臥位,掃描范圍由胸廓入口下至肺底。
1.3 病例收集方法 所有30位患者影像均由2位具備多年影像診斷工作經驗醫師共同作出,除外常規軸位觀察,結合MPR,多位相觀察病灶部位、數量、形態。
病變性狀:結節(包括直徑>2 cm團塊)狀、條索狀27例,其中,邊界清者3例,模糊者24例;結節最小者0.5 cm,最大者2.65 cm;占據肺葉(段)病灶5例;空腔(洞):空腔(薄壁空洞)3例;厚壁空洞1例;偏心空洞1例,邊界均較清;胸膜多發半球(腫塊)影2例。
3.1 流行病學與結核病防治 全球約20億曾被結核桿菌感染,結核病的流行與國民經濟發展低相對應。我國為結核病高負擔、高危險型國家,每年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率0.72%。全國有近半人口曾受感染,其中城市人群高于農村。每年約13萬死于結核。我院是傳染病專科醫院,負責全市結核病防治工作。本組30例不典型肺結核病例收集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的6個月內,發病率較以往文獻報道明顯增高,應引起醫師高度重視。
3.2 肺結核診斷 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和體征、痰菌檢查和痰培養、胸部影像檢查(X線和CT)。影像學檢查在結核核病診斷中作用越來越重要,尤其是CT及螺旋CT的使用,不僅對病變定位精確,對病灶一般性狀顯示清晰,而且能夠動態觀察病情的發展轉歸及對預后評估。最常見的肺結核位于一側和/或兩側肺上葉尖后段及下葉背段,表現為片絮狀、結節條索狀,病灶數量較多,單發少見;血行播散型肺結核表現為較具特征性的彌漫分布均勻、大小一致、粟粒狀結節影,邊界清或不清;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原發綜合征、結核性胸膜炎影像都較具特征性,易引起警惕,誤診、漏診極少。
3.3 本組不典型肺結核影像分析 病因包括結核細菌量、毒力、機體免疫、抗生素不規范使用等多種因素影響⑤,發病部位均發生于“上葉尖后段及下葉背段”以外,且病灶均多發。病灶形態大都為結節條索狀、空洞(腔)及占據肺段或肺葉的大片狀影,故不典型肺結核診斷難點在于不常見部位發生的常見病。
總之,對不典型肺結核的診斷除外考慮病變部位,病變形態、數量等,必需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穿刺病檢,最后做出診斷。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李鐵一,冀景玲,葛立.35例肺結核的CT誤診分析.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3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