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炳秋
筆者對我院和富順縣人民醫(yī)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52例回盲部包塊患者的診治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和富順縣人民醫(yī)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52例回盲部包塊患者,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齡37~71歲,平均年齡(25.5±12.5)歲。
1.2 臨床表現(xiàn) 52例患者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發(fā)熱 12例(23.08%),便血 21例(40.38%),腹脹 33例(63.46%),貧血20例(38.46%),45例患者查體腹部可及包塊 (86.54%),便秘11例(21.15%),腹瀉10例(19.23%)。
1.3 診斷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規(guī)行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大便隱血,其中血常規(guī)Hb值偏低的37例,占71.15%;大便隱血陽性32例,占61.54%;所有患者均行X線(氣、鋇灌腸)、CT、B超、纖維結腸鏡檢查。
1.4 治療方法 本組52例患者行右半結腸切除術36例,回結腸短路手術5例,合并其它臟器切除術3例,闌尾切除術4例,回盲部切除術4例,其中22例行急診手術,占42.31%,30例行擇期手術,占57.69%。
本組52例患者術后診斷結果為回盲部癌24例,占46.15%;惡性淋巴瘤2例,占3.85%;闌尾黏液瘤10例,占19.23%;炎性肉芽腫9例,占17.31%;結核1例,占1.92%;良性間葉瘤6例,占11.54;腸套疊1例。占1.92%。52例患者均經(jīng)手術治療后治愈出院。術前確診46例,點88.46%,誤診4例,誤診率為7.69%,漏診1例,漏診率為3.85%;誤診的4例分別為1例回盲部結核誤診為癌;2例惡性淋巴瘤誤診為息肉;1例闌尾黏液囊腫誤診為卵巢囊腫;漏診的2例為良性間葉瘤。
回盲部包塊的首發(fā)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腹痛、腹部包塊、便血、大便習慣改變[1],老年患者表現(xiàn)為明顯消瘦,查血大部分患者顯示貧血,X線平片可見氣液平、腸梗阻,回盲部包塊誤診率較高[2],其原因是該部位病理狀況復雜,同樣的疾病出現(xiàn)的臨床表現(xiàn)不盡相同,而不同的疾病也有較高概率出現(xiàn)相同的臨床表現(xiàn)[3],加之臨床醫(yī)師的經(jīng)驗不足,再加上疾病早期患者往往無癥狀或僅為輕度腹部不適,因此,在臨床診斷時,極易誤診與漏診,從本組52例患者首診結果顯示,術前確診46例,點88.46%,誤診4例,誤診率為7.69%,漏診1例,漏診率為3.85%;誤診的4例分別為1例回盲部結核誤診為癌;2例惡性淋巴瘤誤診為息肉;l例闌尾黏液囊腫誤診為卵巢囊腫;漏診的2例為良性間葉瘤。因此,臨床診斷應根據(jù)回盲部疾病的特點,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仔細查體及大便隱血試驗等各種輔助檢查,同時結合纖維結腸鏡等檢查以提高診斷率,減少誤診。
回盲部惡性腫瘤與其它器官惡性腫瘤相似,在早期往往經(jīng)過一段長時間的無癥狀的生長期,而且早期腫瘤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故早期診斷較困難,隨著生長期的延長,腫瘤逐漸增大后才會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包括腹痛、便血,腫塊、腸梗阻時才被確診,通過對本組52例患者的診斷,筆者認為對具有以下高危因素的患者,應進行相關回盲部包塊的檢查,以利早期確診,及時治療。首先具有腸息肉史和腸癌家族史的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其次,有典型右下腹疼痛史,經(jīng)臨床治療后癥狀明顯緩解,短時間內再次發(fā)作者;第三,右下腹固定性脹痛或隱痛的患者;第四,老年患者知時間內明顯消瘦、查血出現(xiàn)貧血的患者及大便習慣改變者;第五,大便隱血試驗多次陽性者。
回盲部包塊一經(jīng)確診,手術是治療的根本方法,只要患者無明顯手術禁忌證、無廣泛遠處轉移,均可行規(guī)則性右半結腸切除術,術后根據(jù)患者情況輔以化療等綜合治療措施,患者均可治愈出院,從本組52例患者的治療效果顯示,患者均經(jīng)手術治療后治愈出院。
[1]韓少良,朱冠保,張啟瑜.結直腸疾病的外科治療.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4:148-149.
[2]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142-1143.
[3]韓少良,朱冠保,張啟瑜.結直腸疾病的外科治療.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4: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