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標本采集和處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正確的標本采集是獲得準確、可靠檢驗結果的關鍵。尤其是在自動化檢驗儀器普遍應用的現代臨床檢驗科,分析前質量管理是全面質量管理的重點。血液常規檢驗是臨床最常用、最基本的檢測項目之一。本文對血常規檢驗前標本采集過程中影響檢測結果的主要因素進行研究分析,目的是有效地指導血液常規標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使標本中的待測成分不受影響,保證檢測結果準確可靠。
①生理因素:新生兒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較成人高,男性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較女性高,女性妊娠末期可使白細胞計數結果增高,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結果減低,高海拔可使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結果增高。②飲食因素:長期饑餓可使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結果減低,進食后白細胞數較高。③運動因素:一般體力勞動可使白細胞輕度增高,劇烈運動可使白細胞顯著增高,馬拉松運動可使血小板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結果增高,使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結果減低,患者如果處于高度緊張狀態,血紅蛋白、白細胞也會增高。③藥物因素:采血前,應詢問是否服用過明顯干擾試驗的藥物如白細胞計數禁止服用的藥物有解熱鎮痛藥及抗感染藥等;紅細胞計數禁止服用的藥物有甲氨蝶呤、苯妥英鈉等;嗜酸細胞計數禁止服用的藥物有腎上腺類固醇、ACTH;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等[1]。⑤體位因素:有學者研究患者坐位與臥位采集的血液標本某些檢驗結果會不同,門診為了便于操作,常采用坐位,而病房通常采用臥位,坐位可使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細胞壓積等項目測定值偏高。
①采血方法和容器:最常用的是靜脈采血和皮膚采血,皮膚采血主要用于嬰幼兒血常規檢驗,一般采用手指或耳垂,也可在足跟底面兩側采血。皮膚采血法采血量少,易凝血、溶血、混入組織液,對檢驗結果影響大,且重復性差,準確性不高,條件允許盡可能靜脈采血。為了保證血液質量,可采用真空采血系統,既可使血液分析達到自動化又可進行質量控制和保證操作者安全。②采血部位與時間:皮膚采血時采血部位應完整,無水腫、炎癥、發紺或凍瘡等,皮膚出汗時,應先用干棉球擦干,以免稀釋血液。采血時,不要擠壓皮膚,血液應自然流出,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有文獻報道,采血時采用的血滴數不同白細胞計數會不同,血滴數越靠后白細胞總數越少[2]。這可能是由于針刺血管后隨時間延長,毛細血管破裂處收縮逐漸閉合,血細胞逸出減少,加上用力擠壓,組織液與血液混合稀釋引起。靜脈采血通常采用肘靜脈,肘靜脈不明顯時,可用手背靜脈或內踝靜脈,很容易受同側輸液的影響,血液稀釋導致檢測項目濃度下降,因此要絕對避免輸液同側采血。某些生理因素,如吸煙、進食、運動和情緒激動等,均可引起血細胞數的改變。如白細胞在安靜和休息時較低,活動和進食后較高;早晨較低,下午較高;一天之內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可相差一倍。在采血前應盡量避免這些生理因素的影響,患者應把自己的生理狀態、病理狀態告知醫生,以便確定最佳的采血時間。非急診患者最好固定在某一時間檢查,這對于動態觀察指標的病例非常重要。③溶血標本會造成紅細胞計數降低,紅細胞比積降低。采血時一些不良習慣和劣質采血器具易造成溶血,如將血從注射器中推到試管中,血細胞受外力而溶血;采血時定位或進針不準,針尖在靜脈中探來探去,造成血腫和血樣溶血;混勻含添加劑的試管時用力過猛,或運輸時動作過大;從一根已有血腫的靜脈采血,血樣可能含有已溶血的細胞;穿刺處所用乙醇消毒未干即開始采血;注射器和針頭連接不緊,采血時空氣進入,產生泡沫,發生溶血;皮膚穿刺時,為增加血流而擠壓穿刺部位或從皮膚上直接取血,都可以造成溶血;盛血的試管質量粗糙,運輸過程中擠壓血細胞造成溶血。③止血帶:盡可能在使用止血帶1 min之內進行采血,只要見到回血立即將止血帶解開,結扎止血帶超過六分鐘可使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結果增高,而白細胞計數結果減低[3];采血不暢易激活凝血和纖溶,影響血小板計數,采血過程不可反復拍打、擠壓采血部位,勿矚患者反復握、放拳動作,⑤抗凝劑的應用:臨床血常規檢驗廣泛應用EDTA鹽抗凝,因其對血細胞形態和血小板計數影響很小,EDTA的最佳濃度為1.5~2.0 mg/ml,如濃度達2.5 mg/ml會導致中性粒細胞腫脹、分葉消失、血小板腫脹崩解,產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影響有核血細胞計數的準確。血液比例過高時,由于抗凝劑相對不足,血漿中出現微血凝塊的可能性增加。微血凝塊可能阻塞檢測儀器,影響一些檢驗指標。血液比例過低,抗凝劑相對過剩,會引起血細胞形態和體積的一些改變,這些改變會使血常規檢驗得出錯誤結果。
采血完成后應盡快送檢,盡量減少運輸和儲存的時間。因為標本儲存過程中,血細胞的代謝活動、蒸發作用和升華作用、化學反應、微生物降解、滲透作用、光學作用、氣體擴散等因素會直接影響標本的質量。在運送標本的過程中應避免被日光照射、搖晃、震蕩或碰撞致試管破裂。用作血常規檢驗的抗凝血在室溫(18℃ ~22℃)下,WBC、RBC、PLT可穩定24 h,白細胞分類可穩定6~8 h,血紅蛋白可穩定數日,但2 h后粒細胞形態即有變化,故需做鏡檢下分類者,應及早推血片。4℃條件下可延長血液儲存期,WBC、RBC、PLT可穩定48 h,白細胞分類可穩定8~10 h,因此當血標本不能及時檢驗時,應將其放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下保存。
有文獻報道,檢驗前階段所占時間占全部時間的57.3%。從取得標本到標本送達實驗室,此階段出現質量問題的概率占到70%[4],因此做好分析前的質量控制是保證血常規檢驗質量的重點,檢驗人員要對各種影響檢驗的因素全面系統的了解,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規范化操作,避免和減少誤差對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影響,取得準確可靠的檢驗結果。
[1]司寧波,陳素珍.血常規分析前的質量控制.實用醫技雜志,2006,13(8):1321.
[2]李燕平.重視分析前質量控制提高檢驗質量.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2):219.
[3]叢玉隆.檢驗醫學高級教程.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94.
[4]叢玉隆.臨床實驗室分析前質量管理及對策.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27(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