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惠穎
糖尿病是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糖尿病中腦中風的發病率是其他非糖尿病患者的4~6倍[1]。且糖尿病患者發病有其特殊性,易發生微小血管病變,當合并腦中風后側枝循環功能障礙,代償能力下降,加之高血糖可使梗塞面積加大,因此一旦合并腦梗死,糖尿病患者的預后遠不及非糖尿病患者。由于發病前均有較長的糖尿病史,除腦血管外,心腎血管易受累,加之糖尿病常合并脂代謝障礙及高血壓,易出現心腎功能障礙。長期糖尿病使人們的抵抗力下降,易合并皮膚、尿道、肺部感染。尤其是高齡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患者智能下降、聽力障礙、溝通困難,使護理工作更具有挑戰性。科學、恰當的護理可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效果。自2008年4月至2011年6月,我們共護理此類患者56例,在合理治療的基礎上,均配合有效的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均為本院2008年4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腦梗死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齡62~86歲,平均74.5歲,糖尿病史3~26年,所有患者均作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檢查,空腹及餐后胰島素、C肽檢查,據上述結果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均確診為2型糖尿病。均經頭顱MRI證實為腦梗死,其中基底節區腦梗死34例,顳葉梗塞9例,頂葉梗塞6例,額葉梗塞7例。合并高血壓48例,冠心病12例,腎病2例,周圍神經病變32例,不同部位感染18例。既往有腦梗死病史者16例。癱瘓肢體肌力0級3例Ⅰ級8例,Ⅱ級26例,Ⅲ級12例,Ⅳ級7例。
1.2 治療方法 住院后均根據患者高齡,合并癥多的特點,及時制訂實施治療方案,給予抗血小板、抗凝聚、擴血管藥物應用、腦細胞激活劑應用等措施,積極控制血糖,預防和控制感染,部分大面積梗死患者,腦細胞脫水劑治療。
1.3 護理措施 針對本組患者高齡,病情復雜制定周密的護理計劃,包括一般護理、心理護理、糖尿病學監測及胰島素用藥期間的觀察護理、預防皮膚、肺、尿道等感染、飲食護理、康復指導等。
1.4 療效判定 治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癱瘓肢體肌力W級以上;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癱瘓肢體肌力提高2級以上;好轉:癥狀和體征有好轉,癱瘓肢體肌力提高1級以上;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癱瘓肢體肌力提高1級以下。
1.5 結果 本組56例,治愈26例,顯效22例,好轉6例,無效1例,死亡1例。
2.1 一般護理 由于本組糖尿病并發腦梗死患者均系高齡患者,反應遲鈍、抗感染能力差,日常護理中應加強基礎護理,保護好皮膚黏膜。護理中嚴格無菌操作,病室要定期開窗通風,防止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定時給患者翻身防止壓瘡,進行黏膜護理時要防止損傷發生。由于患者高齡,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致患者末梢神經功能改變,痛溫覺減退,因此給患者洗腳時也要防止發生燙傷。
2.2 心理護理 糖尿病患者一般無肢體及言語障礙,合并腦梗賽后會驟然引起言語不清或肢體活動障礙,因此患者非常焦慮,情緒急燥,產生悲觀情緒。對于高齡糖尿病患者與周圍環境溝通能力差,聽力障礙,對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更缺乏正確的認識,個別患者合并癥較多,生活質量差,對生活失去信心,護士應安慰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進行良好的護患溝通,尤其在溝通過程中要注意耐心,最終使患者情緒穩定,配合治療加快病情恢復。
2.3 飲食護理 患者宜低鹽、低脂、低糖、富含維生素飲食,進餐要準確,定時定量,這樣使血糖濃度波動小,利于胰島功能改善。嚴格要求患者按糖尿病食譜定時定量進餐,按每日每公斤體質量所需熱量105~125 cal配制,并記錄液體出入量。制定的三餐熱量分別大致為1/5、2/5、2/5,而且要準時定量。高齡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長期臥床易便秘,所以應增加粗纖維的蔬菜等食物含量,以保持大便通暢。昏迷、吞咽功能差不能進食者,施行胃管內注入流質飲食;不能完成熱卡定量時,則應增加靜脈營養支持,保持足夠的熱卡供應。
2.4 糖尿病的監測和護理 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均為胰島素應用的絕對適應證,但應用過程中應嚴格監測血糖變化,尤其靜脈注射時速度不可太快,避免低血糖反應的發生。每日測4或7次血糖,據血糖濃度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避免血糖過高或者出現低血糖等血糖波動現象,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控制在8~10 mmol/L。對于本組高齡患者,患者不能及時正確表達病情變化,更應注意低血糖反應的發生,防止因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經使之興奮,促進腎上腺分泌兒茶酚胺類物質增加,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亂,導致患者死亡。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面色蒼白、乏力、出冷汗、心悸、饑餓、精神不集中、反應遲鈍、頭暈、惡心、煩躁、嗜睡甚至昏迷時,應高度考慮低血糖反應發生,應立即測定血糖濃度證實,并立即報告醫生給予緊急處理,如口服含糖食物或者靜脈應用葡萄糖糾正低血糖。患者皮下注射胰島素時,要經常改變注射部位,尤其對于高齡患者,營養狀況差,局部藥物吸收差,應多部位輪換注射,多選擇上臂外側、臀大肌、腹部及股外側,兩點相距1.5~2 cm,需重復注射時,與上次注射的部位應間隔8周。
2.5 預防感染 本組入院時合并不同部位感染者18例,尤以肺部、尿道感染多見。在護理過程中指導并協助患者活動,定期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出,防止肺部感染發生。對導尿患者2次/d尿道口護理,長期留置尿管者要用呋喃西林液沖洗膀胱,降低尿道感染的發生率。防止皮膚和黏膜的損傷,保持皮膚黏膜完整和清潔,靜脈穿刺要嚴格無菌操作,盡量杜絕皮膚黏膜發生感染。
2.6 康復訓練與指導 有研究表明急性期功能訓練可以大大改變患者的生存質量[2]。我們多主張在病情穩定后1周左右進行肢體和言語鍛煉。本組患者年齡大,在患病前行走功能大多不樂觀,患病后情緒低落,患者大多抵制主動和被動鍛煉。護士要針對不同的患者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計劃,讓患者能夠接受,又利于恢復。每日將患者癱瘓肢體進行被動伸屈、按摩等,促進血液循環,淋巴循環及新陳代謝,改善肢體營養及肌張力,能下床活動的患者,鼓勵多下床活動,通過功能鍛煉,有效預防患肢廢用性萎縮及血栓的發生。要加強康復訓練的指導,讓患者和家屬都明確了解康復訓練對于疾病恢復的重要性,自覺配合或主動進行康復訓練,提高疾病的近、遠期效果。
[1]秦軍霞,史躍娟.淺析糖尿病并腦中風的護理措施.中國實用醫學,2011,6(22):202.
[2]李偉.56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腦梗死的護理體會.中國老年醫學,2011,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