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經濟學、市場與道德:“斯密問題”的發展與超越

2012-08-15 00:47:52劉嘉丁志帆
天府新論 2012年1期
關鍵詞:人性

劉嘉 丁志帆

經濟學、市場與道德:“斯密問題”的發展與超越

劉嘉 丁志帆

斯密在《國富論》中將人的行為動機歸結為“利己”,在《道德情操論》中將人的行為動機歸結為“利他”。20世紀60年代后的現當代學者多數傾向于認為斯密的兩大體系具有內在的聯系和一致性。但是,此問題的爭論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在經濟學、倫理學、管理學甚至社會學、法律學中演化出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圍繞由人性基礎引發的對道德因素在學科中的影響的討論。“斯密問題”在經濟學領域中的演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經濟學講不講“道德”的討論,即經濟學本身范式中應不應涵蓋以及如何涵蓋道德內容的討論;另一個方面則是由對轉型期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的思考而引發的市場經濟與道德的討論。

“斯密問題”;道德;倫理;經濟學;市場經濟

《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是著名思想家亞當·斯密的兩部傳世佳作。這兩部巨著奠定了他作為18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和道德哲學家的歷史地位,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一個2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歷史謎題:經濟領域和道德領域人性論的矛盾,即《國富論》中將人的行為動機歸結為的“利己”與《道德情操論》中將人的行為動機歸結為“利他”的矛盾。19世紀的德國歷史學派將其總結為“斯密問題”,并最終演化為市場與道德關系的大討論。問題提出至今,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當前,我國改革開放逐漸進入深水期,各種利益矛盾凸顯,剛性的正式制度還有待完善,人們的行為亟須道德倫理的引導和規范,在此時回顧市場與道德關系的認知歷程,展望其發展與超越,對于深化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促進經濟學學科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斯密問題”的提出

“亞當·斯密問題”是指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把人們的行為歸結于同情,而在《國富論》中卻把人們的行為歸結于自私,并認為兩者存在著對比懸殊、相互矛盾的問題。日本學者星野彰南認為,斯密問題“在《國富論》出版100周年時由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家提出”。〔1〕陳岱孫教授也認為,斯密問題是德國歷史學派最早提出的。他指出:“德國的舊歷史學派早在19世紀中葉就提出了這一論點。布隆諾·希爾德布蘭德在《現在和將來的國民經濟學》 (1848)和卡爾·科尼斯在《歷史方法觀的政治經濟學》 (1853)兩本書中,首先提出斯密是在寫作兩書間的17年中改變了他的觀點的,而這一改變是斯密于1764-1766年間訪問法國的結果。”〔2〕

A·Oneken認為,德國新歷史學派經濟學家盧約·布倫塔諾所述的這段話—— “我們知道,斯密在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論》一書,表明道德行為僅是那些喚起無所不知,公正的旁觀者的同情心的行為……然而在《國富論》的研究中,他卻完全同意了愛爾維修的觀點,在書中對人性,對自利是人類社會行為的唯一原動力的論述中完全表達出來”,實際就是提出了“斯密問題”。〔3〕在《道德情操論》的中譯版中,譯者也認為,“亞當·斯密問題”是由19世紀中葉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提出的,該學派首先指出,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把人們的行為歸結于同情,而在《國富論》中卻把人們的行為歸結于自私,并認為兩者存在著比懸殊、相互矛盾的問題。〔4〕

德國的歷史學派提出了斯密問題是學界的共識,然而,真正使“斯密問題”成為“世紀性”命題的卻是邊際學派與歷史學派的論戰。邊際學派試圖證明斯密的兩部著作基于同一立場,即人性“自利”,并基于此建立并積極倡導作為“精密科學”的理論經濟學,由此開始了關于“斯密問題”的爭論。〔5〕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思想的發展,圍繞著該問題的討論幾乎涉及到了經濟學的各個流派,甚至是倫理學。

二、“斯密問題”的解讀

對“斯密問題”的解讀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斯密問題”真實存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斯密問題”并不存在,是人們這樣或那樣誤讀了斯密的真實思想而產生的。

認為“斯密問題”現實存在的觀點以德國歷史學派李斯特、布倫塔諾和原蘇聯經濟學家盧森貝等為代表。歷史學派的學者指出:“起初認為人類交往是基于人們相互之間所感受到的一種同情的道德哲學家亞當·斯密,在某個時候變成了把自利視為激勵人們行動的東西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斯密的兩本書完全不一致,斯密可能是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但他不是哲學家”。〔6〕李斯特更是詰難道:“這個學說將使最冷酷的自私自利成為一種法則……足以使同情心化為烏有……使人心化為鐵石。”〔7〕在盧森貝看來,斯密“研究道德世界的出發點是同情心……他研究經濟世界的出發點是利己主義”,〔8〕而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則是斯密的階級局限性。陳其人教授則認為,斯密問題源于斯密歷史觀中的唯心主義和世界觀中的唯物主義,斯密認為人的精神生活受到抽象的同情心的支配,而物質生活受經濟規律的支配,故而存在二元人性的矛盾。〔9〕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所謂的“斯密問題”是人們因對斯密的各種誤讀而造成的偽問題。在馬歇爾看來,人們日常生活事務中最有力最堅定的動機是由貨幣引起的,所以,并不存在利己與利他之爭,盡管他承認人的經濟動機不全是利己的。〔10〕阿馬蒂亞·森在其《倫理學與經濟學》中闡述到,“斯密問題”其實不是什么問題,斯密真正贊頌的既有自利的行為,也有明顯利他性的同情心和自律行為,它們都是人性的內在規定。D.D.拉法艾爾和A.L.麥克菲指出:“所謂的‘亞當·斯密問題’是一個基于無知和誤解的偽問題。〔11〕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認為:“所謂二書中存在的‘亞當·斯密問題’,不是一個實際而只是一個假象。”〔12〕朱紹文教授從經濟史的角度研究得出結論認為,“亞當·斯密難題”是一個莫須有的“偽議題”。〔13〕《道德情操論》的中文譯者蔣自強教授認為,各種利他都統一于一種開明的自利,都是從人的利己本性出發的。〔14〕倫理學家萬俊人教授則認為:“我們只要了解斯密時代的知識狀況,并仔細解讀斯密的這兩部作品,所謂‘斯密問題’并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問題。”〔15〕在程民選教授看來,作為經濟學的開山鼻祖,斯密對于人的本性中的自利傾向和利他傾向都給予了關注,他將人的自利傾向歸因于人的自愛,而將人的利他傾向與同情心聯系起來,……也就是說,斯密實際上揭示了人的自利傾向與利他傾向是相生相克、對立統一的。學術界曾經認為的所謂亞當·斯密問題根本不存在,斯密并沒有將“經濟人”和“道德人”割裂開來。〔16〕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上述學者們都認為“斯密問題”不存在,但是,對于利己與利他如何統一,仍存在著分歧。其中,起源于龐巴維克到馬歇爾的邊際學派認為,在斯密的理論中,人性是統一于自利的,他們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經濟人”假設,并構建起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大廈。蔣自強教授也持上述的觀點。而有部分學者則認為利己和利他同時統一于人性的復雜性,并不存在誰第一性,誰第二性的問題。上面提到的阿馬蒂亞·森、D.D.拉法艾爾和A.L.麥克菲、陳岱孫教授和萬俊人教授、程民選教授等都持這樣的觀點。在他們看來,所謂的“斯密問題”,只是因為斯密所處的時代對人的研究統一于道德哲學之下,《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只是從兩個不同的維度探討了復雜的人性。基于此,阿馬蒂亞·森還深刻地提出了經濟學與倫理學同源的思想。

在“斯密問題”的解讀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視角必須提及,那就是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對它的認識。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7〕“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18〕前者通常被稱為“社會關系本質論”,后者通常被稱為“實踐本質論”。趙磊教授認為,在馬克思看來,“利己”和“利他”都只是人性的外在表現,而不是人性的本質內容。不論馬克思關于人性的表述的具體內容有何不同,馬克思對人性的把握,最終都可以歸結為“實踐”。〔19〕孟捷教授則認為,在斯密的“經濟人”概念中存在著兩面性,一方面是具體經濟關系中人們的利己動機和行為,另一方面是對立于經濟系統之外的抽象人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張在特定經濟關系下分析人的行為和目標模式的特殊性,而非從先驗人性出發來推演經濟關系。〔20〕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看到人性是動態的歷史的范疇,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在本原關系上,社會存在才是第一性;人性所表現的不是人的自然屬性,而是人的社會屬性。這與上面討論的各種解讀中所流露出來的新古典傳統的先驗的、靜態永恒的、自然性的人性認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斯密問題”的發展與超越

在對“斯密問題”的解讀中,人們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即,20世紀上半期,大多數學者主張兩者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內在對立與緊張,20世紀60年代后的現當代學者則多數傾向于認為在斯密的兩大體系之間根本沒有對立,具有內在的聯系和一致性。〔21〕但是,此問題的爭論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在經濟學、倫理學、管理學甚至社會學、法律學中演化出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圍繞由人性基礎引發的對道德因素在學科中的影響的討論。在這里,我們只探討這一問題在經濟學領域的演化。“斯密問題”在經濟學領域中的演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對經濟學講不講“道德”的討論,即經濟學本身范式中應不應涵蓋以及如何涵蓋道德內容的討論;另一個方面則是由對轉型期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的思考而引發的市場經濟與道德的討論。

1.經濟學與道德

首先來看經濟學講不講“道德”這一分野。論及這一問題的“始作俑者”,恐怕不得不提馬歇爾以及邊際學派。在馬歇爾之前的古典經濟學被稱作政治經濟學。在斯密、李嘉圖等一批古典經濟學家看來,該學科是使一國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的學問,研究對象是財富生產關系和分配規律,旨在闡明財富如何在社會各階級之間分配,關注的是生產關系背后的社會權利結構及社會各利益集團的利益關系,探討社會公正和其他規范。〔22〕馬歇爾綜合了李嘉圖以后的經濟學者,特別是邊際學派、奧地利學派的研究成果,建立起了以人的主觀心理因素、理性人假設和資源稀缺性假設為基礎,以邊際分析和均衡分析為基本工具,以成本收益分析為基本范式的經濟學,從而也開始了經濟學去政治化去道德化,走向嚴格實證和數理化的新古典傳統。新古典學派只繼承了斯密《國富論》中的“利己”人性論,這就是上文中我們提到他們轉入“斯密問題”爭論的根本原因。因為人的因素已經確定下來了,甚至還是永恒不變的,所以,經濟學可以很“科學”的在資源有限性條件下研究資源配置問題。至此,經濟學當然的就和政治、倫理、道德脫離了關系,成為了價值中立的學科。貨幣主義大師密爾頓·弗里德曼在這個問題上觀點鮮明,他認為“經濟學中不存在價值判斷”,盡管他不否認“經濟學的確涉及價值判斷問題”,也不否認“經濟學家的價值判斷無疑會影響到他所從事的研究課題及其結論”。〔23〕

盡管這一傳統使經濟學更加科學化,但不可避免地引發了經濟學與現實脫離的問題,也引發了對“理性人”假設的不斷修正,信息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包括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對人性的再認知。布坎南含蓄地說,倫理學家和經濟學家之間的“明確分工”站不住腳。德國經濟倫理學家科斯洛夫斯基在其《倫理經濟學原理》一書的“前言”中摘引了古典經濟學大師凱恩斯的一句令人深思的話:“……我們將自由地回到宗教信仰和傳統美德的那些最確切的原則上來——貪婪是一種罪惡,高利盤剝是一種不端行為……我們將再次把目的看得高于手段,寧愿取善而不為實用。”〔24〕經濟學該不該“講道德”,最深刻系統的反思來自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教授。阿馬蒂亞·森教授在《倫理學與經濟學》中意味深長地指出:“經濟學所關注的應該是真實的人。”他在書中深刻地提出了經濟學與倫理學同源的思想,并指出,所謂“斯密問題”,恰恰就是斯密將經濟的發展是源于人類行為復雜或復合動機的觀點清晰地表達了出來。阿馬蒂亞·森教授同時認為,現代經濟學貧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分離。

我國經濟學界也一度出現了對經濟學是不是應該“講道德”的大討論。〔25〕萬俊人教授將這場討論歸結為“經濟學是否需要有必要的道德考量的問題和經濟學考量經濟生活中道德要素之作用的學理方式問題的爭論”。樊鋼教授認為,經濟學雖然離不開“道德”、價值體系之類的概念,但它本身不研究道德問題,作為經濟學家,談道德是“不務正業”。〔26〕盛洪教授則認為,道德使人類社會更有效率,同時也是組成社會的生命的意義所在。〔27〕姚新勇教授認為,盛洪將道德功利化的認知實際上仍然是對人性自利的延續,人們指責經濟學者不在經濟學論著里談論倫理學問題,可能重在批評生搬硬套西方經濟學理論,脫離對具體的改革實踐、問題、矛盾的分析,只有學術純粹性、客觀性的外表,不會有真學問。張曙光認為樊綱“把道德問題完全歸結為價值判斷,而否定道德是非的理性判斷,因而得出不講道德的片面論斷”。〔28〕在萬俊人教授看來,經濟學“不講道德”等于否定了人類經濟生活本身的道德性,而所謂經濟學“講道德”的說法也是一種多余的甚至是曖昧的表態……經濟學的確可以邁向更高知識標準的科學形態 (如數量化、實證化),但它同倫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一樣,永遠不可能完全卸脫其價值負擔”。〔29〕

將經濟學與道德割裂雖然使經濟學的發展走上了類似物理學科的數量化、緊密化的發展道路,但也嚴重影響了經濟學的解釋力,使經濟學本身的發展受到了束縛。羅納德·哈里·科斯就曾把西方國家20世紀初形成的去道德化的主流新古典 (微觀)經濟學稱戲為“黑板經濟學”,這種經濟學的前提條件抽象掉了人類的道德觀念,只注重抽象的演算,忽視現實的經濟現象,就如同閉門造車,難以解決實際經濟 (社會)問題。詹姆斯·布坎南也指出:“不管當代的學者如何想盡各種辦法使問題復雜化,來掩蓋自己理論上的不可靠,經濟學的主要原理仍然是根本的原理。我們不需要用現代數學這種多余的‘超重行李’去掌握和傳播亞當.斯密發現的、并由他的繼承者所強調的根本原理。”〔30〕一味強調數學化,忽略人們的道德行為,會將經濟學引入歧途。專門研究方法論的著名學者馬克·布勞格認為,現代經濟學變成了一場智力游戲,而不是為了思考經濟世界。經濟學家已經轉變成數學家,他們的分析看似嚴謹,但實際與現實毫不相關。〔31〕因此,當代經濟學的發展,離不開對人性的全面認知,不能僅僅抓住人類行為的一個方面就認為看到了人類行為的全部。無論從經濟學家的社會責任來看,還從經濟學學科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來思考,經濟學都應當是“講道德”的經濟學。

2.市場機制與道德

如果說“斯密問題”在經濟學范式中的演進主要是針對學科體系的建立發展而言的話,它在市場與道德關系討論中的發展則有明顯的中國轉型的屬性。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根據馬克思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邏輯,經濟基礎的變化,帶來了中國各個領域中的一系列變化。在近30年的改革實踐中,中國在經濟社會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發展資源消耗巨大環境污染嚴重,制假售假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缺乏誠信道德缺失,等等。這些現象引起了人們對市場經濟的反思,從而也引發了從市場和道德關系的層面對“斯密問題”的再認識。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自利的本性就能夠產生出“合宜”的道德規范,市場經濟道德的內部供給機制是通過制度和規則而得以運轉的。市場經濟是對個人主體性的釋放和高揚,但這并不意味著個人的求利完全是隨意性和任意性的行為。相反,市場經濟是規范性的經濟體制,作為以社會分工-交換為特征、依靠自發的市場力量來配置資源的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運行框架實質上就是對在其中活動的經濟主體的約束規范體系。〔32〕應當承認,市場的競爭機制和“無形的手”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推動市場道德觀念的建立。以市場主體之一的企業為例,企業是市場主體,是經濟組織,它具有不同于其它組織 (如政黨、學校等政治、文化組織)的經濟特性,即逐利性。從長期來看,市場機制會通過競爭促進企業注重自己的長遠利益,規范自己的行為,形成恪守誠信和諧共贏的“好”的道德觀念。從短期來看,在市場機制不完善、市場監管不健全的時候,遵循市場逐利的邏輯,企業也會采取機會主義行為,追逐眼前利益,形成唯利是圖、矛盾重生的“壞”的道德觀念。即使在完善的市場機制下,市場固有的失靈也可能會助長企業短視的機會主義行為,形成不同的道德觀念。所不同的是,市場會做出公正的判決:具有良好企業道德觀念的企業在競爭中勝出,而具有低劣企業道德觀念的企業終將被淘汰。市場的力量由此影響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最終形成企業的道德觀念。其他的市場主體 (如消費者、政府等)也以相似的方式受到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以形成相應的道德觀念。但是,這就是事情的全部嗎?

另一種觀點并不這么認為,他們指出,市場經濟良性運行對道德的強烈內部供給并不能掩蓋和忽視市場經濟的發展存在著自身“道德悖論”這一事實。美國經濟學家諾思指出,在復雜的市場交換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潛在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這是法律制度難以制約的,只能靠倫理道德的力量來規范。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個人意識”的強化,使個人自我成為現代人類一切認識活動的基本出發點,“自我中心”的道德價值觀念開始成為牽制現代人類道德意識的基本觀點,其他一切都被置于從屬的、手段的或工具性的地位。個人隨意性和任意性行為的大量出現以及對市場關系認識和把握的不確定,必然削弱道德對市場主體行為規范的確定性,引發社會的道德危機。從我國文化領域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呈現出的兩種趨勢來看,這樣的現象的確存在。

當前,隨著市場機制的日益完善,我國在文化生產方面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趨勢:一方面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逐漸從物質產品和服務的附屬地位走向了前臺;另一方面,則是高尚文化的社會效益及其價值導向功能卻出現了一定的危機。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5.8%,占GDP的比重為2.75%。其中,北京、廣東、江蘇、山東4省市表現尤為搶眼,文化產業增加值均已突破千億元,顯現出成為支柱產業的強勁勢頭。〔33〕但是,與此同時,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商品文化使得一切需求都有了交易的可能,這也使得拜金主義滋長,形成了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許多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高層次的文化在“市場競爭”中走向衰退。一些藝術團體和個人嘩眾取寵、投機取巧,“脫風”、“裸風”頻起,“拜金女”、“炫富男”得到推崇,網絡上宣揚暴力、帶有挑逗性的文字、圖片、游戲等低俗信息屢見不鮮。而一大批高質量、高層次的文藝表演、影視作品、圖書出版物等,卻因為市場需求萎縮而面臨困境,許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失傳的危機。雖然將這些狀況的出現歸咎于文化的商品化和市場化有失偏頗,但無須否認,這些現象的確是在文化商品化與市場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說明市場機制在作用于文化生產過程中存在著不足與局限。

基于市場機制在許多方面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失靈的狀況,我們在重視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市場可能出現的失靈。正如《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指出:“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不難看出,《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說的文化支撐與價值導向和人們的道德觀念是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對市場機制之外的道德供給有著迫切的需求。

因此,在市場與道德關系上,我們不能忽視市場機制在道德觀念形成中的作用,也不能夸大它的影響,放任市場機制的擴散。正確處理市場機制與道德的關系,是當前我國改革進一步推進的客觀要求。

3.經濟學、道德與市場機制

經濟學與道德的同源性,道德與市場機制影響的交互性,在上文中我們已有論述,那么,這三者之間有是什么樣的關系呢?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正是當前對“斯密問題”最大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改革實踐進程的發展,道德與市場關的系業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實踐的進程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我們所進行著的歷史實踐需要經濟理論的引領和支持。面對改革開放為我們展示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我國的經濟學科不應再固步自封,更不能對西方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亦步亦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斯密寫作《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的時代,英國也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變革,即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變革 (當然,這一變革早已開始,但斯密仍處在變革的進程之中)。斯密一方面從人性自利探尋富國裕民之道,另一方面,也從人性利他的角度來追求擁有精神滿足的幸福生活。直至后來馬克斯·韋伯撰寫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也沒有脫離這樣的一個傳統,即,在全面認識人性的基礎上來考察和認識人們的經濟行為,同時,注重作為行為規范的道德倫理對經濟行為的規范作用。

如果說,人們追求自利如同奔騰的流水,那么,阻塞擁堵絕不是處理之道,我們應當疏通引導。若是放任自流,便會導致洪水滔天,而道德和法律等等這樣的非正式和正式制度正是流水兩岸之堤。經濟學在走向科學化精細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抽象掉了道德倫理的作用,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這樣的抽象可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并不代表我們要教條的遵守這樣的抽象,符合實際的理論抽象才是理論研究科學的起點。因此,經濟學對“斯密問題”的超越正是對亞當·斯密的回歸,市場與道德關系也應立足于經濟活的實踐過程,不應簡單的強調孰先孰后的問題。

四、結論及啟示

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 “斯密問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隨著經濟社會和學科發展不斷發展變化,不斷孕育著新的內涵,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但具有理論意義,也有很強的實踐價值。進一步研究“斯密問題”,有助于我們深化兩個方面的認識,一是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及其發展方向,二是如何進一步深化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就第一個問題來看,經濟學大師,如哈耶克、阿羅、弗里德曼、布坎南、諾思、西蒙·森等,都闡述過對倫理問題的看法。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經濟史學家諾思把包括道德在內的意識形態理論作為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大基石之一。布坎南則把經濟學定位在“介于預測科學和道德哲學之間”。阿馬蒂亞·森教授則指出了明確的方向。他以人的“二元性”規定,將“主觀能動”類的內容納入到評價目標與價值判斷之中,為倫理學在經濟學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處,并提供了具體方式和繼續擴展這種融入的思索空間。這是經濟學復歸本原的關鍵所在,實際上也是對“斯密問題”的一種深層次的理解性開拓,讓人們在認識現代經濟學唯一“自利”假設片面性的同時,建立了復合人性與經濟現象之間的內在關系。這樣的經濟學也就完整了,《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之間的內在關聯性也由此有了清晰的線索。阿馬蒂亞·森教授實際上是在兩者之間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橋梁。

現代經濟學的貧困源于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分離,我們應當回歸政治經濟學的源頭,重新關注復雜真實的人,考察財富生產和分配的規律,考察關系背后的權利結構和利益。有鑒于此,評價人類行為的內容就必須進入到福利和創造這種福利等價值的個人主觀能動能力這兩個世界中去,倫理學的光芒也有了重現于經濟學天空的可能性,擔負起經濟學的倫理責任和使命,在經濟學的研究中透露人文關懷,擺脫冷冰冰的工具理性和數學建構。倫理學最為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必有的價值判斷,不同于某些科學甚至于某些社會科學認定自身的“中立性”,以求純粹化地表現規范性的學說構造和邏輯演化。當倫理學的基本要素進入經濟學時,我們對于經濟學必須加入的價值判斷就不能再采取回避態度。

而對于第二個問題,從中國古代的重義輕利導致國窮民弱和人性壓抑,到現代社會重利輕義導致道德危機,我們應當看到倫理與經濟彼此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市場經濟運行對道德的需求,不僅需要市場經濟道德的內部供給,而且需要通過社會道德建設來滿足,即實現市場經濟道德的外部供給。同時,要注意兩者的邊界,不能任由市場經濟內部道德無限膨脹,引起對其外部道德體系的“反供給”,即金錢至上、利益至上的市場道德邏輯吞噬了應有的一般社會公德。忽略任何一方,國家社會的發展都會陷入深重的危機。道德倫理的研究不能脫離人的物質欲望和人性需求,倫理的發展要以經濟運行為基礎。馬克思說:“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亞當·斯密以他對人性和社會運行規律的深刻了解,以經濟學家的務實精神和道德哲學家的高超智慧,給我們呈現了個人和社會健康全面發展的要素和狀態,經濟學是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之上的,經濟的運行必須有倫理秩序的保障,同時必須促進社會公共利益。從某種程度說,亞當·斯密從來沒有自相矛盾過,只是后人存在對他的誤讀。

在斯密看來,任何市場都需要建立在信守契約、履行支付承諾、尊重市場伙伴等共享道德觀的基礎上。自由經濟政策另一位強硬的支持者弗里德曼也從來不否認道德價值對于市場的意義。弗里德曼認為,市場經濟對利潤的追逐只有在遵循一定道德價值的情況下才能達到其所希望的效率,即,人們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必須遵守表現為法規的倫理習俗的社會基本規則。

經濟學必須對社會具有全局性和終極性的倫理關懷,必須在對經濟規律透徹掌握的基礎之上對社會運行的根本問題有深刻的洞見,對人性的復雜多變有敏銳的洞察。經濟與倫理均衡發展,是亞當·斯密給出的社會和諧發展的答案。這對于我們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建設和諧社會,由身份倫理社會向契約倫理社會轉型,提供了一個寬廣的視野和思考方向。

〔1〕于俊文.西方經濟思想辭典〔Z〕.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495.

〔2〕陳岱孫.亞當·斯密思想體系中,同情心和利己主義矛盾的問題〔J〕.真理的追求,1990,(1).

〔3〕A·Oneken,The Consistency of Adam Smith Economic Journal Sept,1897,Wood.1-2.

〔4〕[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譯.商務印書館,2003.1.

〔5〕解濤.對“斯密問題”的重新解讀〔J〕.經濟縱橫,2009,(2).

〔6〕James R.Otteson,The Recurring“Adam Smith Problem”,History of Philosophy Quarterly,Vo.l 17,No.1,January2000.51.

〔7〕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商務印書館,1997.115.

〔8〕盧森貝.政治經濟學史 (第一卷)〔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243.

〔9〕陳其人.大衛·李嘉圖〔M〕.商務印書館,1980.10.

〔10〕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冊〔M〕.商務印書館,2005.40-42.

〔11〕Adam Smith.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Edited by D.D.Raphael and A.L.Macfie.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20.

〔12〕陳岱孫著.陳岱孫學術論著自選集.〔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566-568.

〔13〕朱紹文.亞當·斯密的《道德感情論》與所謂“斯密問題”〔J〕.經濟學動態,2010,(7).

〔14〕[英]亞當·斯密著.道德情操論.〔M〕商務印書館,2003.12.

〔15〕萬俊人著.道德之維——現代經濟倫理導論.〔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5.4-7.

〔16〕程民選.信用主體:自利與利他的對立統一〔J〕.財經科學,2008,(3).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56.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96.

〔19〕趙磊.馬克思對人性的把握最終歸結為實踐〔N〕.光明日報,2006.6-26-12.

〔20〕孟捷.經濟人假設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7,(1).

〔21〕聶文軍.亞當·斯密與“亞當·斯密問題”〔J〕.哲學動態,2007,(6).

〔22〕李萍.政治經濟學發展研究課程講義[Z].西南財經大學.

〔23〕密爾頓·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集〔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1.

〔24〕萬俊人.論市場經濟的道德維度〔J〕.中國社會科學,2000,(2).

〔25〕茅以軾.中國人的道德前景〔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M〕.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樊鋼.“不道德的”經濟學〔J〕.讀書,1998,(6).盛洪.道德、功利及其它〔J〕.讀書,1998,(7).姚新勇.“不道德的”經濟學的誤區〔J〕.讀書,1998,(11).厲以寧.經濟學的倫理學問題〔M〕.三聯書店,1995.厲以寧.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汪丁丁.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汪丁丁.在經濟學與哲學之間〔M〕.三聯書店,1998.汪丁丁.回家的路— —經濟學家的思想軌跡〔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6〕樊鋼.“不道德的”經濟學〔J〕.讀書,1998,(6).

〔27〕盛洪.道德、功利及其它〔J〕.讀書,1998(7).

〔28〕張曙光.立足本土走向世界——1998年中國經濟學述評〔J〕.經濟研究,1999,(08).

〔29〕萬俊人.論市場經濟的道德維度〔J〕.中國社會科學,2000,(2).

〔30〕布坎南·詹姆斯.經濟學家應該做什么〔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88.237.

〔31〕MARK BLAUG.Ugly Currents in Modern Economics〔J〕.Options Propitious,1997(17).23.

〔32〕姚劍文.市場經濟的“道德悖論”與道德供給機制分析〔J〕.求實,2004,(2).

〔33〕李丹.文化產業增加值25.8% 增速是怎樣實現的〔N〕.經濟日報,2011-10-08,1.

F014.9

A

1004—0633(2012)01—047—07

2011—11—11

劉嘉,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江西農業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 江西南昌 330045丁志帆,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四川成都 611130

(本文責任編輯 王云川)

猜你喜歡
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康巴》:時代大裂變中的人性思考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14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我不”方顯人性溫度
新產經(2018年3期)2018-12-27 11:14:16
婚姻的盡頭,藏著人性的底色
海峽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54
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論荒誕川劇《潘金蓮》
功能與人性
工業設計(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
法律的人性基礎
人間(2015年17期)2015-12-30 03:41:08
大學生人性養成教育淺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成人国产免费| h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伊人无码视屏|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噜噜噜久久|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四虎综合网| 欧洲av毛片|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日韩毛片免费|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毛片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免费jizz在线播放|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午夜啪啪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性精品|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性网站在线观看| 嫩草国产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操| 男女男精品视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97se亚洲综合|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久操中文在线| 国产三级a| 69av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视频一区亚洲| 91一级片| 亚洲aⅴ天堂|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免费看a级毛片|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亚洲女人在线| 在线五月婷婷|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高清码无在线看|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天堂亚洲网|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欧美福利在线| 综合色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