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南平
(作者:蔣南平,西南財經大學教授)
最近,上級某部門出臺了《關于報刊編輯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其初衷是根據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意見》,使我國的報刊出版單位順應文化體制改革的潮流健康發展。然而,該文件的出臺,引起不小的震動,也不引起人們的關注及擔憂。
實際上,《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發點是好的,也是深化改革的需要,是為了“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薄?〕從我國報刊出版業、特別是科學期刊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的確存在許多問題,使得改革刻不容緩。
然而,《辦法》在不少方面有較大缺陷,不少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具體表現在下列方面。
一、《辦法》出臺較為倉促。一般而言,一項文件的出臺,應當廣泛征求意見,廣泛調查研究,反復修改才能出臺實施。然而,《辦法》作為指導全國科學期刊改革的重要文件,從起草到出臺全過程調查研究都不夠,因而對中國科學期刊的實際情況知之不多,以致《辦法》一出臺,立即形成軒然大波。
二、《辦法》對報刊業特別是科學期刊現狀定性不準?!掇k法》認為,當前我國的報刊業 (包括科學期刊)存在“小、散、濫”的狀況,因此,為了“破解報刊業‘小、散、濫’的結構性弊端”〔2〕,采取了“轉企改制”、“合并”、“轉為內刊”、“停辦”等辦法加以整治。但是,“小、散、濫”并非普遍現象。這取決于兩個方面:其一,我國報刊業在長期市場競爭過程中,為了生存與發展,大都規范運行,想盡辦法壯大自己,真正的“小、散、濫”已經很難有立足之地。其二,在政府部門的指導及各方監督下,報刊業,特別是大多數科學期刊,質量已逐步提高,達到了應有的要求。達不到要求的期刊基本上已在幾次整頓中逐步“關、停、并、轉”,被淘汰掉了??茖W期刊發揮著創造知識、專業領軍、學術窗口的作用,在當互聯網時代,許多期刊的紙質發行量可能不很大,但網絡點擊率則很高,閱讀量很大。而且,在學術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科學發展形成的學術生長點越來越多,導致很多學科分支都有自己的雜志,不同學科專業雜志分散,但這些雜志往往是各個學科的支撐點。由于各學科的專業雜志是為科學工作者們及其他熱愛該學科的愛好者們提供學術創新的窗口,必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而形成紛繁復雜的境況,這不能用“濫”字來形容。
三、《辦法》提出的改革途徑欠妥。從中國的改革歷程來看,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改革,都是順應社會需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通過黨的領導來推動的。并通過改革逐步總結經驗,形成改革的成果。但《辦法》擬采用的改革途徑卻是“堅持行政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以資本為紐帶,推進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提高報刊業集中度。”〔3〕顯然,“行政推動”將把政府作為改革的主體,而忽視了人民群眾和學者的主體地位,這顯得本末倒置。強調“市場運作”,則是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而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往往具有消極性及自發性,并不是對所有領域都十分有利。尤其是在科學期刊領域,科學期刊由學術規律決定的創新性、小眾性、窗口性特點,決不是將其集中起來做大做強就能解決改革問題的。特別是在改革中“以資本為紐帶”,期望運作資本來取得經濟效益,也是片面的、欠妥的。
四、《辦法》提出的改革辦法是難以實施的,有負面效應的?!掇k法》對報刊業及科學期刊改革提出了許多辦法,如“轉為期刊出版企業”,“并入新聞出版企業或專業性期刊出版傳媒集團公司”,“改為內部資料性出版物”,“依托大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公司搭建學術出版經營平臺”?!?〕這些辦法不外乎是兩個意思,一是“企業化”;二是“停辦或轉內刊”。顯然,根據科學期刊的獨特性質,學術研究成果不能也不可能象普通商品那樣批量生產,科學期刊不能也不可能象批量生產商品那樣泡制,這樣只能是粗制濫造。指望科學期刊象企業一樣直接產生GDP,直接創造利潤,也有違社會效益的價值取向。
綜上,我們認為,報刊業,特別是科學期刊的改革,必須要在堅持正確地改革方向的前提下,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充分的論證之后,通過試點,逐步推行。
〔1〕〔2〕〔3〕〔4〕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2012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