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 靜
新聞報道,總是以人物為核心展開。在廣播新聞的內容構成中,人物報道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突發事件中的人物報道,更是對廣播新聞應變能力的全面考驗。
2012年5月29日中午,杭州長運公司司機吳斌駕駛大客車從無錫返回杭州途中,高速路上一塊數斤重的鐵片從天而降,擊碎前擋風玻璃,直接砸中了吳斌的手臂和腹部,導致他整個肝臟破裂,三根肋骨骨折。危機關頭,吳斌強忍劇痛,用76秒鎮定地換擋、剎車、將車緩緩靠邊停好,并開啟雙跳燈、打開車門,掙扎著站起來囑咐車上乘客“別亂跑,注意安全”,確保了大客車上24名旅客安然無恙。而他自己卻因為傷勢過重,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48歲。
吳斌5月29日送醫急救,6月1日去世,6月5日出殯。圍繞“最美司機”這一突發事件的報道,幾天內在全國各類型、各地區、各級別媒體上迅速擴散,社會反響非常熱烈。其中,杭州本地廣播媒體連日跟進,相關報道在6月5日達到高潮。回顧本次報道,本文以杭州本地的7個廣播頻率在6月5日當天的相關新聞報道為分析樣本,比較其人物報道敘事策略的得失,探討聲音新聞的品質保障、優化之道。
新聞的敘事策略,屬于新聞報道方式范疇,涉及報道內容在題材、視角、方法、語言方面的具體選擇和運用。廣播新聞人物報道的敘事策略研究,旨在研究廣播新聞人物報道品質優化的生產機制和操作規律,探討如何使廣播人物報道兼具真實本色和聽覺美感。
廣播人物報道,從聲音的開端到最后一個尾音消失,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什么樣的聲音入題、如何在聲音的變化中凸顯并延展主題、以哪些聲音細節強調和升華主題、用什么樣的同期聲還原新聞人物本色、怎樣在聲音的敘議結合中體現新聞人物的閃光點,這些都屬于人物報道在敘事策略上的考量范疇。敘事策略運用得當,聲音的感性色彩與內容的理性建構相得益彰,就會使新聞人物“血肉豐滿”,“聲畫”效果明顯,對聽眾而言,這樣的報道就具有難以拒絕的必聽性。因此我們說,廣播新聞人物報道的敘事策略與報道品質保障之間,具有明確的正向對應關系。
以下,就結合浙江民生資訊廣播 (FM99.6,簡稱浙江民生廣播)、浙江之聲 (FM88、FM101.6)、浙江城市之聲(FM105.4)、浙江交通之聲 (FM93)、杭州西湖之聲(FM105.4)、杭州新聞綜合頻率 (FM89/AM954)、杭州交通廣播 (FM91.8)這7個廣播頻率,在6月5日吳斌出殯當天制作、播出的相關新聞報道,闡述廣播人物報道敘事策略的相關內容。
1、敘事題材駕馭。圍繞新聞人物及其遭遇、經歷,在對敘事題材把握上如何判斷、衡量輕重?在報道中秉持什么樣的立場和認識?這是報道開端就能傳遞出的基調,也決定著報道終端的新聞品質,并反映出報道者的是非觀、責任感、使命感,及新聞媒介在突發事件報道中主動積極的輿論引導能力。〔1〕
突發事件中,新聞媒介在最短時間搜集到的新聞素材相對雷同、有限,因此,更考量報道者對新聞資源別開生面的新穎的、深度的解讀,怎樣在事實中開掘新聞人物具備的時代精神和社會意義,展現其獨特的個性和內心,如實報道又不過度拔高,這是人物報道最棘手的地方,也是報道品質保障的關鍵。
吳斌是個再普通不過的駕駛員,面對媒介,他的家人、同事講不出多少他的“故事”和“閃光點”;而正是這種默默無聞,才真正顯現出他平凡中的偉大。
杭州7家廣播頻率在6月5日的報道中,大都把焦點集中在市民對吳斌事跡的反映上;而其中兩檔直播欄目,浙江民生資訊廣播的《民生第一線》、浙江交通之聲《聽天下》,在題材挖掘上不約而同地強調了環境的影響,把吳斌置于賴以存在的坐標系中,在平實生活中再現平民英雄的可親、可敬、可歌、可泣。
《民生第一線》主持人葉峰說:“一個人的成長,絕不是說突然一下子就變成英雄了”, “他有他的人生軌跡”,“在駕駛室里一坐20年”、“從2003年安全行駛100多萬公里,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訴”,“家風形成了吳斌的生活環境”。 《聽天下》則把“家風”更加細化,報道引用吳斌姐姐聲音低沉的回憶:“弟弟來講給所有人的概念當中,他不是那么強大的一個弟弟”。身患帕金森癥多年的吳斌父親,面對前來慰問的交通部領導,70多歲的老人家這樣回答:“我養了一個兒子,為人民做了一點好事,也是應該的?!边@些話還原吳斌這個在外表、職業、生活上都不出眾的駕駛員本色,有了日常細行的積累和家庭氛圍的熏陶,他到危急時刻的規范操作,就顯得順理成章。這兩檔節目的題材駕馭,在平民與英雄之間、在平凡與偉大之間,搭建起合情合理、順暢的通道,吳斌的敬業就不再只是英雄才能做出的壯舉。對于廣大聽眾而言,化敬意為動力,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吳斌精神的感召力和現實意義不言自明;而這樣的傳播效果,也正是廣播新聞報道應彰顯和傳遞的社會擔當。
2、報道者敘事角色定位?,F場報道中的記者,是多種角色的集合;尺度如何拿捏,影響著人物報道對聽眾是否具有必聽的吸附力。
在6月5日的報道中,各路廣播記者作為新聞的敘事者,深入每一個新聞現場,與祭拜、吊唁的市民共同感受同城英雄帶來的溫暖與悲痛。記者們在觀察中、描述中、問答中探尋吳斌事跡的意義。這時的記者,既是見證新聞的記錄者、旁觀者,也是新聞進程的親歷者、當事人;這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則是責無旁貸的新聞記者?,F場記者既不能排斥在現場的“真情流露”,又要把情緒、心理上的波動控制好,沉著、理智、真誠地完成現場報道任務。
浙江城市之聲記者靜非,她在當天的《城市大眼睛》報道中有兩次現場直播連線令人難忘。在追悼會開始前,靜非口述她看到的場面:“吳師傅的同事都手持著白色的菊花,自覺的站在門口排好隊伍,打算送吳師傅最后一程”,(廣場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花環上的署名是老同學,我想誰都因為跟這樣美麗的人同過窗感到無比的榮耀,但是另一份的感動和感傷,也包含在老同學三個字當中”;追悼會開始后靜非第二次連線,即將進入告別廳時,她先描述了現場后,這樣結束連線報道:“之后我拿著我手上潔白的菊花,來到告別廳見上吳師傅最后一面,送他一程,今天沒有到的朋友,我也會替你們送上你們的敬意?!庇浾哒Z速自始至終平穩沉靜,她的聲音中聽得出克制的激動,對“老同學”的即興解讀、自己致敬并代為送行的說明,這里面有靜態的現場勾勒,也有正在進行的過程呈現,觀察細致入微,表達準確真摯,入情入理,配以電波里同時傳來的人們的哭泣聲、哽咽聲,共同構成了一個具有畫面感、紀實感、不可復制的“新聞現場”,其傳播效果真實、感人,給人啟迪和力量。
3、敘事方法運用。對于廣播人物報道來說,敘事方法旨在遵循聲音傳播規律前提下,使報道內容在傳播中營造出聽覺感受上的有機起伏,也就是通過細節運用、節奏控制、敘議結合,為內容展開、情感起伏的“聲音版面”創造出別具一格的韻律,使聲音描繪出的“畫面”如在眼前,娓娓動人?!?〕
(1)聲音細節,旨在形象刻畫人物、深化報道主題。精妙的聲音細節,內涵豐滿,意蘊深遠,勝過千言萬語。通過細節的聽覺傳播,賦予聲音“視覺化的感性外殼”〔3〕,使聽眾具有如在現場的“見證”性滿足。
吳斌的姐姐吳冰心在他去世后作為吳家的代言人,在媒體面前表現得十分勇毅。由于她本人不愿多談,城市之聲記者靜非,間接采訪到吳冰心的好友邱一璐 (音),了解到姐姐曾這樣告訴朋友“出事的三天,我沒有掉一滴眼淚,不是因為我不難過,只是因為現在這個家需要我”。姐姐第一次掉眼淚,是在5月29日吳斌車上的五名乘客,第一次到家里來悼念吳斌的時候,“姐姐真的崩不住了,嚎啕大哭。她當時說了這么一句話,為什么弟弟可以救回24個人的生命,但是救不回自己的?”姐姐痛失胞弟的脆弱、悲慟、難以置信、無法坦然接受,在這個“可以”與“不可以”的追問里,表露無遺。這是個真實的、矛盾的姐姐,她有常人都有的喜怒哀樂,也有常人沒有的必須擔當的無畏和堅強;有這樣的家人,吳斌的英雄行為,就成為真實必然的“意料之中”;有了這樣的細節,城市之聲圍繞吳斌的報道,就有了淳樸無華、穿透人心的力量。
(2)節奏控制,旨在通過對報道中各種聲音在銜接、轉換等方面的變化,形成報道內容有機起伏的節奏,與新聞人物、事件進展中本身具備的情感張弛形成呼應,牢牢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廣播新聞只有聲音,單一、片面、模式化的聲音持續超過30秒左右,就會引起聽眾的收聽疲勞。新聞的聽覺美感,首先要求報道者必須采制到豐富、多樣、自然、清晰的現場聲音素材;其次,后期編輯在剪輯合成中要準確、合理安排口播部分與錄音部分的過渡、銜接,盡量做到二者的交融合一。能做到這些,單一的聲音承載著內容與情感,就會產生錯落有致、生氣勃勃的節奏。
浙江西湖之聲6月5日關于吳斌追悼會的一則錄音報道,在節奏控制上可圈可點。這條長消息共4分零5秒,報道從始至終回旋著殯儀館現場播放的哀樂,其中的現場采訪錄音來自8位現場參與者共12處同期聲,包括致悼詞的領導、再次前來感恩的當天乘客、帶著全家人全社區的悼念來磕頭的市民、還有不遠萬里特地從重慶趕來的老夫婦、要教育兒孫記住吳斌的老奶奶,等等,現場音響與播音員口播的平均切換頻率是20秒左右。采自現場的每一個聲音都飽含熾烈的情感,錄音的出現和轉換,符合事件發生先后順序,以及從直接相關到素未平生、從本地市民到外地群眾、從心里感動到行為傳承的邏輯聯系,使該報道節奏鮮明,氣韻生動。〔4〕
(3)敘議結合,旨在將報道者的感受、觀點、風格和氣息融入轉瞬即逝的聲音中,使新聞人敏銳的思想,在鮮活的聲音中生動起來。
聲音的線性傳播與思想的深度表達并不矛盾,把理性的觀點融入感性的敘事之中,是廣播人物新聞報道品質保障的實質性表現。浙江民生廣播《民生第一線》對吳斌的本能反應,引用了作家麥家的原聲解讀,他說“如此突然的襲擊之后,身體的本能肯定要自我拯救,他會疼痛會按住傷口,他最后沒做這些,他用這種精神本能戰勝了身體的本能,這種精神的本能是什么,就是他人的生命很重要,這個其實是很不平凡的”。這條短評,恰如其分,由小到大,與報道中眾多市民滿含深情的感性表述相互配合,顯示出報道者的時代眼光和推動社會良性前行的現實努力。
4、敘事語言選擇。聲音傳播轉瞬即逝,它要求廣播新聞的敘事語言應該富有生活氣息,這決定了聽眾對廣播新聞的直接印象和心理距離。杭州廣播界在對吳斌事跡的報道中,充分發揮地利優勢。報道中新聞人與被采訪者都說著原汁原味的杭州話,對平民英雄吳斌的欽佩、崇敬、懷念、不舍,以及同為杭城人的驕傲、傳承英雄遺志的堅定,盡在聲情并茂、聲淚俱下的杭州話、浙江話里顯現無疑。百姓心聲與吳斌事跡的感召力,在鄉音的傳遞、感染下,聽起來親近自然、酣暢淋漓,自然拉近了新聞報道與聽眾的心理距離。
本文中所列舉的部分報道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在遵循廣播新聞生產規律、聽眾接受規律前提下,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在最短之間內快速反應,將具有聲音傳播特質的新聞敘事策略運用得當;如果將該敘事策略細化、定格成為常態化、可復制的操作準則,就能真正鑄就新競爭格局下廣播新聞的核心競爭力,那么,不僅今后的廣播新聞人物報道品質能具備有力保障,而且也才能切實增強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充分發揮廣播新聞不可替代的輿論引導和價值引領作用。
同時,我們也看到,杭州廣播界在本次報道中在報道內容、形式上的同質化也比較明顯。新穎的報道切入點并不多見,內容上也大多是對感動、悲傷、勵志的重復,與眾不同的音響、別具一格的評論并不多見,這實際上是各個廣播頻率、欄目在個性訴求上尚不鮮明的表現,也暴露出突發事件報道中組織策劃的相對倉促。這一點,在今后的新聞報道中,必須引以為鑒。
〔1〕石磊.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策略——以“5·12”汶川特大地震應急新聞報道為例〔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3).
〔2〕丁柏銓.報道題材、報道方式與傳播效果關系探析〔J〕,中國出版,2012.1(下).
〔3〕張萍.媒介融合語境下新聞通訊的變革〔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4).
〔4〕陳虹.試論新聞報道的敘事策略〔J〕.新聞記者,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