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熙華
(中國人民銀行 灤縣支行,河北 唐山 063700)
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金融需求特征及金融支持策略
——以唐山市為例
蔡熙華
(中國人民銀行 灤縣支行,河北 唐山 063700)
以唐山為例,對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借助產業升級理論和金融支持經濟發展模式理論探究了縣域經濟轉型金融需求特征及金融支持策略。
縣域經濟;轉型升級;金融需求;金融策略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十二五”期間,促進金融支持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已經成為縣域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以唐山市為例,借助產業升級理論和金融支持經濟發展模式理論,探究縣域經濟轉型金融需求特征及金融支持策略。
產業轉型升級可以分解為兩個子概念: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其中產業升級是經濟轉型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具備了較為雄厚和堅實的產業尤其是工業基礎,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工業和服務業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力才能不斷增大,在整體經濟中所占比重才能不斷提高,整個經濟才能朝著預定的方向順利轉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只有通過金融支持作用才能帶動資源的整合和有效運轉。金融支持經濟發展主要有兩種模式:需求追隨型模式,其傳導機制為“經濟增長-金融需求增強-金融機構擴張-金融資產多元化-金融服務多元化”,它強調經濟發展產生新的經營需求,引致金融體系對需求做出反應;供給領先模式,其傳導機制為“金融機構擴張-金融資產多元化-金融服務多元化-金融需求增強-投資增長-經濟增長”,它強調金融供給的先導作用,金融服務領先于實體經濟部門的需求,通過金融創新服務,發展多種金融中介機構,開發多種金融產品,激發企業開展創新型投資,將資源從傳統部門轉移到現代部門,促進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1]。
唐山縣域包括8個(市)縣,2010年唐山縣域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71.8%,GDP為2 633億元,占全市 GDP的58.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66.5億元,占全市的33.96%。各縣市立足自身優勢,圍繞項目建設、開放招商、培育主導產業、園區建設和創建文明生態村等重點工作,增強機遇意識,創新工作思路,強化工作措施,使縣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加快,發展質量提高,支撐能力增強。
縣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新的特色產業。唐山縣域經濟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初步形成了資源型、農產品及其深加工型、科技型和市場帶動型等多種類型的特色經濟格局,如遷安和遵化的采礦與鋼鐵產業。盡管這些縣特色經濟產生、培育、發展和壯大的過程有較大差異,但結果都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提高了縣域工業企業的技術進步與資源的利用效率,轉移了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加快了城鎮化和工業化步伐,促進了縣域經濟競爭力穩步增強。
第一,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占比大。從唐山市8(市)縣經濟與產業結構比較分析看,唐山市縣域經濟從20世紀90年代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一二三”結構,已發展為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二一三”結構,199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48.9∶29.73∶21.3;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8.2∶53.42∶12.3。尤其是地區生產總值較大的遷安市、遵化市和遷西縣表現特別明顯,第二三產業相對發達,2010年第二產業產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分別為61.8%,53.97%,64.8%,而在綜合經濟實力較弱的其他各縣表現則為農業相對發達,但絕對值較小。如灤南縣、樂亭縣、玉田縣的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分別為29.8%,30.71%,23.24%。這些數字凸顯強縣與弱縣之間的差距在于第二產業是否發達。雖然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但仍然不盡合理。從產業層次來看,工業經濟表現出明顯的不均衡二元特征:傳統產業多,高新產業少;初加工產業比重大,深加工產業比重小。投資結構不優,產出效果不理想;從投資結構來看,工業性投入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所占比重偏低,而在工業性投入中,傳統產業投入比重過高,新興產業投入嚴重不足。
第二,縣域企業經營粗放、設備落后、管理滯后導致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唐山很多農產品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導致現存的名牌農產品數量少、規模小,且地區分布過于集中,名牌整體輻射和帶動作用有限。而且農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包裝落后,營銷策略老化,農產品的標準化層次較亂,名牌農產品的預警機制尚未健全和完善,導致農產品企業倒閉、農業品牌消亡的事件時有發生。
第三,隨著縣域經濟的加速發展,高投入低產出、資源能源不足、生態環境破壞、人地關系惡化而導致的人口與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縣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和引進外資的額度,而忽視了環境保護;有的縣掠奪性開采資源,使資源沒有得到綜合利用,大量流失和浪費。
結合唐山實際,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應是:堅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互動,促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培育壯大各具特色的縣域主導產業,引導資源要素向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聚集,支持一批縣域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力發展高端精品農業、外向型農業、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和海洋農業,擴大農業對外合作與交流,集中力量打造綠色有機蔬菜和園藝花卉基地、沿海特色水產品基地。大力發展畜牧、果品及特色農產品,積極發展高效設施農業,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培育壯大農村市場主體,造就一大批農民企業家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壯大勞務經濟,加強區域勞務合作,多渠道多層次推進農民轉移就業。突出抓好縣域產業園區和工業聚集區建設,發揮其聚集效應和龍頭地位,打造縣域經濟發展高地。實現與京津冀產業轉移積極對接,主動與京津冀龍頭企業協作配套,在對接與配套中優化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實現縣域經濟的農業、工業和旅游業的優化與轉型升級,在產業升級中應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2]。正因如此,這輪轉型在金融需求方面出現了一系列新特征。
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后,唐山市經濟社會發展將全面提速,特別是產業升級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吸納資金的能力也會迅速提升,信貸投放將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據調查,2010年唐山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 665億元,年增長22.3%,其中8(市)縣985億元,年增長32.74%,未來幾年縣域信貸資金需求數量將大幅增加。
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農業現代化、農業技術構成的提高,使對縣域金融服務供給創新的要求提高。作物品種的改良、種養業習慣的調整和改變、新的生物技術在縣域傳統種養業領域的推廣運用,對縣域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縣域工業化、城鎮化使主要針對農戶、縣域微小企業服務的縣域金融機構面臨新的縣域金融市場環境。縣域產業鏈、價值鏈的培育和由此產生的金融服務需求,是縣域金融機構傳統服務方式難以滿足的。縣域新型加工企業、休閑農業企業、觀光農業企業、市民農園企業等的發展,使縣域金融機構必須面對全新的業務領域。縣域勞動力在工商業領域就業的增加、流動性的提高以及縣域勞動力老齡化都對金融機構服務手段和服務方式提出了創新的需求。農民組織化進程中農民合作組織的多樣性與其發育成熟度的多層次性,對創新性提供縣域金融服務有了需求。
新農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部分社會事業項目的建設,都存在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投資回收期長的特點,要求貸款期限相應拉長,可能會與目前項目貸款周期形成矛盾和沖突。
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使得項目投資主體向著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對金融產品需求將從目前單一的信貸資金需求延伸至結算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保險產品、證券產品等方面。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使得社會生產和消費模式改變,導致客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向差異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客戶提出的金融需求是傳統金融產品的變異或者組合,即非標準化的金融產品需求,客戶提出的綜合性金融需求需要銀行提供總體方案和一攬子金融服務。
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使得多樣化的投融資主體在對銀行產品需求時更加注重價值組合、風險控制、信息咨詢等更高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如需要環保金融工具,通過環保或者配方配額的轉換,加強對排放企業、節能減排的約束和激勵。把豐富的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轉化為切實的金融資本,需要金融市場在引導和優化資源配置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使資金更有效地配置到符合高效和生態兩個條件的發展方向上去,使高效生態產業的發展落到實處。
結合唐山市經濟發展的實際,我們認為當前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應以需求追隨型金融為主,供給領先型金融為輔。以需求追隨型的資金供給模式在商業性金融機構中普遍適用,按需確定金融服務品種,按需擴大資金供給,以期增強對各類生產要素的吸納和集聚能力,為未來全面推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加強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建設。國有商業銀行要合理規劃縣域網點布局,增加、恢復或升格機構網點,充實縣域機構業務人員。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到縣域設立營業機構。縣域合作金融機構在鞏固現有機構網點的基礎上,逐步向金融服務空白鄉鎮延伸服務窗口。郵政儲蓄銀行要加快網點改造,實現自營網點全部開辦資產業務。
加快發展新型縣域金融服務組織。鼓勵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成立村鎮銀行等新型縣域金融機構,進一步擴大縣域小額貸款公司試點范圍,推動小額貸款公司縣域布局。
科學制定信貸規劃,增加縣域信貸投入。各金融機構要加強對縣域經濟發展新情況、新趨勢的研究,結合本行(社)實際,按年度科學制定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規劃,明確縣域信貸投放的指標與投向重點。各涉農金融機構應繼續鞏固支農主力軍地位,其中農業發展銀行應大力拓展農業開發和縣域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及縣域城鎮建設信貸業務,以“三農事業部”改革為契機,為縣域提供多方位的綜合性金融服務。縣域合作金融機構和村鎮銀行要重點加強對農戶、縣域工商戶和縣域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3]。其他國有商業銀行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利用自身專業、網絡、資金優勢積極拓展縣域信貸業務。郵政儲蓄銀行應加快發展符合縣域需求的個人貸款和小企業貸款業務,并通過批發貸款、信貸資產轉讓等方式努力擴大縣域資金投入。
支持現代農業發展。支持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擴大生產,加強技術攻關,提升農業品牌效應。支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發展優勢、特色、生態農業。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種養大戶的支持,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與規模效益。支持縣域商貿業、服務業尤其是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增強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物流配送功能。支持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增加農業附加值。
支持縣域工業升級改造。以企業技術改造、產品研發、產業鏈整合、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擴大信貸投放,促進縣域工業產業升級優化,重點支持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集聚度高且納入省市級重點規劃的縣域工業園區建設,促進其承接沿海產業轉移。
支持縣域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圍繞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加大對農田水利、電網改造、縣域公路、教育文化衛生等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以縣城、中心鎮道路改造,供水、供氣,城市污水、垃圾處理,文化體育設施等基礎建設項目為切入點,積極支持小城鎮建設。
支持縣域城鄉居民消費升級。以支持縣域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為重點,大力發展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旅游貸款等消費信貸產品,特別是要積極配合“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及“建材下鄉”等政策,為農民在城鎮購房、縣域危房改造和新縣域示范村住房升級更新,購買小型農機具、交通運輸工具等生產性消費品以及冰箱、彩電、電腦等耐用消費品提供融資便利。
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與全民創業。認真按照國家出臺的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精神,在信貸規劃、管理方式、產品創新等方面,對有市場、有效益,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就業吸納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繼續傾斜,努力提高縣域中小企業貸款滿足率。
優化信貸服務流程,要適度擴大縣域經濟地區分支機構的信貸審批權限,適時設立專營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審批機構,減少逐級審批環節。鼓勵對縣域優質企業或項目采用“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綜合授信模式,不斷提高信貸審批效率。
積極推進信貸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全面開展縣域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大力發展農戶、企業聯保貸款,積極開發多樣化小額信貸產品。廣泛推廣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農屋等抵押貸款[4]。針對縣域中小企業需求特點,積極發展動產抵押,應收賬款、股權、倉單、收費權或收益權等質押,供應鏈融資,票據貼現等金融產品。進一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運行機制,積極創新貸款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努力促進創業就業。
改進授信評級機制。針對縣域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等經濟主體拓寬信息采集渠道,側重分析經營者或實際控制人個人信譽、能力,所在行業發展前景,納稅、用電、用水情況等“軟信息”,綜合考慮借款用途、融資背景、未來收益等要素,提高風險評級的合理性。
完善縣域融資擔保體系,解決企業擔保難問題。建立政府主導和民間資本參與的多種形式的縣域擔保公司。支持農戶、中小企業發展互助擔保組織,支持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創辦擔保公司。引導省、市級擔保公司加強與縣域擔保公司的協調聯動和業務合作,積極拓展縣域擔保、再擔保業務。保險機構應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縣域保險市場體系,建立健全“三農”保險服務網絡。
完善支付結算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支付結算“快通工程”建設,大力改善縣域經濟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創新和完善銀行支付工具,積極開展授信支票、商業匯票和電子商業票據的試點和推廣工作,積極拓展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電子支付功能,努力滿足縣域經濟地區經濟主體日益增長的多層次支付結算需求。
加快“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擴大非銀行信息尤其是無貸戶信息采集,定期擇優分類向銀行推介企業和目標客戶,搭建銀企對接長效機制。依托縣域經濟主體電子信用檔案建設,構建以“信用宣傳、信息征集、信用評價、信貸支持”為一體的金融支農惠農框架體系。
建立部門聯動機制。一是投融資信息溝通機制,及時收集、發布政銀企投融資項目及相關政策信息;二是金融創新推進機制,推動評級結果區域通用,促進擔保物權區域流轉;三是縣域經濟發展金融聯席會議機制,定期交流溝通情況,協商解決共性問題。
建立金融支持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效果評價機制。定期開展金融機構支持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效果評估,及時反饋評估結果,探索建立激勵相容的評估制度。積極推動地方政府成為良好金融生態的營造者,推動司法、公安等部門加快失信懲戒制度的構建與完善。積極創建“政策環境好,經濟基礎好,金融業務好,征信體系好,司法保障好,金融中介服務好”為目標的“六好”金融生態環境縣,成為金融生態最優區。
[1] 李忠民,劉創剛.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一個理論綜述[J].中國西部商學研究中心研究簡報,2006(2).
[2] 蔡熙華.淺談創新涉農金融服務機制[J].河北金融,2009,(5):29-31.
[3] 蔡熙華.基于“三農”需求結構變化的金融支持[J].河北金融,2011(4):50-51.
[4] 徐運紅,王華東.“兩型社會”背景下縣城經濟轉型升級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6):61-66.
Financial Demand Features in Country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 and Financial Support Strategies——With Tangshan City as an Example
CAI Xi-hua
(Luanxian County Branch of People’s Bank of China,Tangshan 063700,China)
The paper,with Tangshan as an example,analyses the problems in county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and explores the financial demand features and financial support strategies with the help of industry upgrading theory and financial support mode theory.
county economy;transition and upgrading;financial demand;financial strategies
T832.3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349X(2012)02-0016-03
2012-03-01
蔡熙華(1964-),男,金融經濟師,主要從事農村金融研究。
(責任編校:李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