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嬌
應對產能過剩準確定位 精耕細作
■文/吳嬌
受樓市調控影響,陶瓷市場行情低迷的狀態一直持續,眾多陶瓷企業開工不足,產銷矛盾凸顯。同時,國際大環境未見起色、貿易壁壘頻出,阻礙了陶瓷產品出口進程,也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有專業人士指出,今年,陶瓷行業的產能將會繼續過剩。面對生產能力遠大于市場需求的局面,陶瓷企業究竟該如何應對?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有媒體陸續報道陶瓷產區生產線關停的消息,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倉庫已經爆滿,再也放不下新的產品,再加上銷售不理想,只好停產。
產能過剩、庫存高企、銷售不暢,很顯然只是問題的開始。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的企業,賣出的產品遠低于生產出的,肯定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流動資金緊張、生產線資源浪費、管理人才和工人流失等。這些問題疊加起來,就會給企業生存造成巨大壓力。一位陶企老板抱怨說:“只要每天生產一窯的產品出來,就等于沒有了十幾萬元的現金。長期下去,肯定是支撐不住的。”支撐不住,生存危機就出現了,如果再沒有外援,就只能看著企業破產倒閉。即便勉強挺過去,等到有機會復產的時候,又會面臨招工困難等新一輪問題。
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他們公司最近開始減少生產,原因就在于銷售不樂觀,但是生產線又不能停,因為工人需要生存,他們不可能放假等著復工。如果生產線一停,工人就流失了。因此,公司只好采取半生產半停工的方法來應對。
產能過剩除了使生產企業面臨困境外,也讓陶瓷經銷商壓力倍增。倉庫存貨長期無法消化,資金占用嚴重,而門店又面臨租金上漲等壓力,但對于代理的品牌又不能輕言放棄。這種矛盾,使經銷商左右為難。
在這種困境面前,企業和經銷商都需要改變營銷策略、加強營銷力度,千方百計地開拓新渠道,盡快消化現有庫存。杭州諾貝爾陶瓷北京大區總經理沈建法表示,今年下半年,公司將更加主動地搶銷量、保增長;北京閩龍陶瓷董事長陳進林認為,越是市場不好的時候,企業越是需要將大眾化的產品進行平價處理,以消化庫存、盤活資金、釋放產能。
目前,企業除了依靠已有的渠道銷售產品,還應該深挖國內市場潛力。雖然上半年市場慘淡,但仍有不少陶瓷企業實現了逆勢增長。可見,即便是冷淡的市場也是有需求潛力的。在產能過剩與需求驟減的大環境下,不管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需求仍以不同形式存在,關鍵在于企業的營銷重心是否下移,是否把挖掘市場做到了最深程度。銷售人員應利用手中一切可用的資源和渠道,把產品賣出去并及時回款。只有這樣,才能盡快緩解庫存和資金鏈緊張的壓力。
對于有條件的企業,也要加強國際市場拓展。雖然歐債危機和反傾銷影響了我國陶瓷產品的出口規模,但印度、巴西等“金磚四國”和東盟、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機會和空間仍然較大。陶瓷企業應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把產品推向這些市場,以緩解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困境。
陶瓷行業產能過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積極消化庫存產品、盤活資金、釋放產能的同時,企業還應轉變經營思路和模式,不能再注重規模一味求大,更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粗放經營,而要進行精細化經營,提高管理水平,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增強企業活力;同時,加大研發創新力度,對產品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質,并以此為基礎,積極推進品牌建設,擺脫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實現產品轉型升級,力求在品牌營銷與品牌競爭中拔得頭籌。
企業成長和品牌塑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精細化的內部管理和清晰的市場定位,可以加速企業發展和品牌成長。如最近幾年發展迅速的簡一陶瓷,完全得益于清晰準確的市場定位。
簡一陶瓷的大理石瓷磚是一個全新產品,因其高技術含量成為行業中的獨特產品。簡一公司在對其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后,通過適宜的渠道推廣、品牌傳播,很快就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由于該產品基本沒有同類競爭對手,因此,即使在當前的低迷行情中,銷售勢頭依然不減。
可見,對于陶瓷產品來說,在某種程度上,過剩的不是產能,而是競爭對手(同質化產品)太多;拖垮企業的不是庫存,而是落后低效的經營理念和方法。當企業能夠做到精細化科學管理、研發出獨領風騷的產品時,就會發現,不僅當下低迷的行情不會產生不利影響,而且在環境恢復正常之后會更加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