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民,姜志堅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美國家長教師協會探析
趙興民,姜志堅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個體的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合力的過程。美國家長教師協會在提升美國教育合力、保障兒童權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世界各國家校合作學習的典范。文章在對其產生、發展階段,組織結構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對我國家校合作及其組織的有益的啟示。
家長教師協會;家校合作;啟示
教育部近日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力促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管理、參與教育工作及溝通學校與家庭”。美國的家長教師協會(The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of USA)是推進家校合作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可給我們的家長委員會的建設提供諸多有益啟示。
1897年,愛麗絲·博尼(AliceMcLellan Birney)和菲比·赫爾斯特(Phoebe Apperson Hearst)在華盛頓成立全國母親協會,1908年更名為全國母親家長教師協會(National Congress of Morthers and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s),1924年更名為全國家長教師協會(National Congress of Parents and Teachers),沿用至今。
美國家長教師協會是美國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和學校教育管理、實現家校合作的一個專門機構;是一個非營利、非宗教、非黨派、不介入任何政治斗爭的正式民間組織。通過這個組織與學校、社區一起為給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優質的教育而工作,為提升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與福利而工作,并爭取盡可能多的家長、學校(教師)、社區參與到合作中來。其宗旨是通過家長、教師和學校的良好合作,提高學校的教育水平。歷經百余年的發展,該組織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兒童問題與教育咨詢機構,也是美國最大的家長志愿者組織。[1]
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的成立、發展過程就是美國公立學校中的家校合作(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歷史的縮影,當美國公立學校中的家校合作開展得好的時候,作為溝通家校的中介機構的家長教師協會的作用就會得到體現,發展就會迅速;反之,則發展放緩。
1.第一階段:美國家長教師協會初創期(1897年—20世紀20年代中期)
美國從其被殖民統治一直到其獨立后建立公共教育的這段時期內,兒童的教育一直是被認為是家庭自己的事情在家庭當中進行的。直到19世紀20、30年代開始,由于公共教育思想開始盛行,越來越多的美國家庭才認可公立學校教育,并將孩子送入公立學校接受教育,但此時作為家庭與學校兩者之間的交流、合作機會卻很少。
從19世紀80年代起,美國的家長和教師們開始聯合組織起來。1885年,密歇根州赫斯潑利(Hesperia)鎮的鄉村教師和當地農民率先組織起家長教師協會——“赫斯潑利教師和家長協會”,他們約定每周集會一次,集會時不單單討論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可以商議農業問題等,協會的這種活動就為家長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支持公立學校教育與兒童教育的機會。“至90年代,這種性質的家長教師協會己遍及密歇根州的所有地區。很快,其他州也效仿建立了類似的家長教師組織,到19世紀90年代末,芝加哥、波士頓、底特律、費城和洛杉機等大城市也都相繼成立了家長教師協會”。[2]
1897年,第一次“全美家長和教師協會”大會在華盛頓召開,此次會議標志著美國有組織、有秩序的家校合作運動正式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也標志著美國最大規模的溝通學校與家庭的組織機構正式成立。“到1910年,家校之間有組織的合作已成為美國城鄉學校和家庭普遍認可的模式”,[3]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已經有48個州均成立了州一級的家長教師協會,協會會員總數超過87萬5千人”,[4]一個全國性的家校合作組織系統已經建立起來。
2.第二階段: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緩慢發展期(20世紀30年代—20世紀50年代)
美國家長教師協會建立之初就確定了下述兩項宗旨:一是家長教育;二是發揮家長在改進兒童受教育條件方面的作用,但這些任務在執行之初并不順利。隨著當時美國學區的鞏固和學校委員會數量下降、規模縮小,教育管理的權力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另外,測試在學校教育中的廣泛應用,督學和中層管理人員的日漸重要,鞏固了“專業人員”在學校作為教育專家的地位。此時學校的組織管理尤如企業,非專業人員(家長)并不受歡迎。
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教育界中充斥著“麥卡錫主義”的影響,學校的教師時刻懷著緊張、不安與防御的心理,加之公立學校教育質量低下而導致家長們極度不滿;同時,此時的美國社會“分離式影響理論”流行,使美國教育史上出現了“家庭和學校,特別是家長和教師對抗”[2]的局面。這階段的美國各級家長教師協會的建立數量雖有增長,但發展緩慢,工作實效不大。甚至可以說“面對這一時期家校之間的紛爭,美國家長教師協會在協調家校雙方關系上所發揮的作用是很微弱的。很多家長抱怨家長教師協會只是一味專注于表面的社會服務工作,幾乎從不過問教育實際問題和難以解決的家校爭執,更有人指責它不過是學校的陪襯協會。就連聯邦教育總署的官員也不得不承認家長教師協會在向學校反映社區的意愿上做的還很不夠。在一些地方,由于許多家長認為家長教師協會根本起不到什么有實際意義的作用,遂干脆解散了其組織”。[2]
3.第三階段:美國家長教師協會快速發展期(20世紀60年代初—20世紀70年代末)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美國國內民權運動蓬勃發展并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對移民和有色人種家庭特別是黑人家庭兒童的貧困和平等受教育問題關注的程度大為提高。“家長教育和家長與教育機構的合作成為這一時期教育改革的焦點”。[5]為了更好地應對民權運動,消除教育貧困,以實現教育平等,幾乎從不曾直接涉足教育領域的美國政府正式介入美國教育領域。1970年,美國《初等與中等教育法》修正案在國會獲得通過,美國家長擁有了聯邦以教育法規方式正式賦予的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
在此背景下,作為美國家校合作的兩條主要途徑與平臺之一的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的積極作用與重要性日益顯現,各級家長教師協會的設置也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遍布美國全州及各級各類學校的家長教師協會網絡體系,會員數量由20世紀50年代初的610多萬人增長到70年代的超過1500萬人,可以說步入了其發展的快速期。
4.第四階段: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繁榮發展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
20世紀80年代,美國基礎教育開始了改革,改革主要分三個階段來完成,時稱“三次潮流”。其中“第三次潮流”中改革的重心從學校內部轉到了學校外部,以社區為中心的校外教育資源開始受到重視,家長/家庭在參與學校管理與決策中的作用也逐漸受到特別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又將市場自由競爭體制引入公立中小學教育管理中,推行“教育市場化重建”,強調在教育領域中提供者和消費者雙方的義務和責任,尤其是教育消費者的選擇。進入21世紀以來,家校之間的合作又逐漸擴展為學校、家庭、社區三者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強調學校在加強與家庭合作的同時,還要加強與社區的聯系。為了保障家校合作(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管理)的順利開展,美國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
在上述教育改革的背景與法律保障之下,美國家長教師協會一如既往地發揮著協調家校關系、促進家校合作的重要作用,在這段時期內給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特別是家長和學校及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可以說近20年是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發展的繁榮期,進一步形成了覆蓋全美的54個州級協會,以及26000多個地方/學校協會,每所公私立學校均有家長教師協會的網絡體系。
美國的家長教師協會組織體系呈金字塔的形狀,最高的是全國家長教師協會,中間的是各州級家長教師協會,最基層的是地方/學校家長教師協會。各級協會之間是彼此獨立的,不是中央集權的上下從屬關系。作為家校合作的領頭羊,全國家長教師協會做出一些總的決定,提出一些總任務和計劃項目;每個州的家長教師協會既是全國家長教師協會的一部分,執行其決定,又要負責指導地方家長教師協會的工作;地方/學校家長教師協會要遵守州家長教師協會制定的各項規章,它們作為家長教師協會的基層單位,從事最具體同時也是與學生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工作。
全國家長教師協會下設三個主要部門,分別是協會當選官員、董事會及全國理事會,董事會又下設首席執行官與常務委員會。
1.協會官員
協會當選官員應至少有主席、候任主席(Presidentelect)、財務主管三人,其中候任主席將自動接替擔任下屆主席,協會官員任期每屆2年,且同一人不能在同一職位上任期超過一屆。
2.協會董事會(Board of Directors)
董事會由3名協會官員(主席,當選主席,財政主管)、16名有代表性的協會會員代表、6名能代表全州的會員、2名青少年代表共同組成。其中,16名有代表性的協會會員代表不能有兩人來自同一個州級協會;6名能代表全州的會員主要由協會主席指定;2名青少年代表由主席指定,經董事會批準生效。董事會成員任期為一屆2年。
董事會下設首席執行官與常務委員會,首席執行官負責落實董事會的決議,具體工作由各常務委員會負責執行,協會常務委員會有10個:領導提名與發展委員會、協會章程與政策委員會、財政委員會、資源開發委員會、地方服務委員會、會員委員會、問題解決委員會、立法委員會、青少年參與委員會及多元化發展委員會。
3.全國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of States)
全國理事會由每一個州級協會各出一名代表組成,州級協會主席不能成為理事會的代表,全國協會的主席和全國協會問題解決委員會的主席自動成為該理事會的成員。全國理事會的工作是:確定和識別正確的協會戰略發展方向以指導董事會的決策;審查和建議事關協會政策的事情;確定和建議協會的戰略發展方向、遇見的新型問題、政策和立法趨勢等;按照協會章程,理事會應每年召開一次會議。
所有這些部門及部門成員的產生都是由協會年會代表投票決定的,協會年會是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這樣美國的全國家長教師協會就形成了由決策機關、咨詢審議機關、調查機關、執行機關及輔助機關等組成的完整的組織體系。
美國共有54個州級家長教師協會,各州級協會是全國家長教師協會的分支機構,是連接全國協會與地方/學校協會的紐帶。
按照協會章程規定,各州級協會管理的權力機構有三種形式:協會年會代表投票、協會董事會和執行委員會,其中協會年會代表投票是最高權力的協會管理形式。
州級協會下設三個部門:董事會、執行委員會、各大區協會,其中董事會又下設執行董事與各常務委員會。
1.協會官員
州級協會當選官員應包括主席、副主席、秘書、財務主管,每人任期是一屆2年。
2.協會董事會
州級協會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協會官員、執行董事、各委員會主席及大區協會主席,每人任期一屆2年。董事會下設執行董事與各常務委員會:
(1)執行董事
執行董事由州級協會董事會聘用,其工作是負責接收和支出州協會的一切款項、每月向協會主席和財務主管提供財務報告、接受由州協會財務委員會批準的會記師的審計、為董事會準備每次會議的報告、發會議通知、保存完整的會議記錄與報告等。
(2)常務委員會
州級會的委員會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負責處理協會內部事務,比如協會年會及各種會議組織委員會、領導能力培訓委員會、會員服務委員會、宣傳交流委員會、財政委員會等;另一類是負責處理協會外部事務,比如關心社區委員會、兒童教育委員會、兒童健康委員會、家校合作委員會等。
3.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
執行委員會工作是負責審查與全國協會、州協會章程有沖突的地方協會章程或現行協會章程中有遺漏的問題,并及時向州董事會回報結果及應如何處理的對策建議;在州協會年會之前的董事會會議上向董事會提交一份關于州協會執行董事的評估概要報告等。
4.大區家長教師協會(The Region/District PTA)
大區協會是由各州級協會根據需要,經董事會批準,在本州內依地理區域設立的州級協會輔助組織。大區協會是為了幫助州協會更好地處理協會事務和執行協會的計劃,并協調地方/學校協會的工作以便更好地完成州協會和全國協會的各種計劃和活動。其工作一般有:為地方/學校協會提供咨詢服務、組織和穩固區域內的協會組織、幫助和協調區域內各協會之間的關系等。
迄今為止,美國各地已有26000多個地方性支會。
美國的地方/學校家長教師協會組織下設兩部分:一是董事會,另一部分就是協會所有會員。在董事會下又設兩個部門:執行委員會與各常務委員會。
1.協會會員:地方/學校家長教師協會是最基層的、也是最重要的組成單位,該級協會直接面向家長、學校、教師、學生與社區人員,協會的會員構成了全美家長教師協會最堅實的基石,他們通過會員大會投票來履行自己的義務、享受自己的權利。
2.董事會:由協會執行委員會成員、各委員會代表及會員代表組成。
美國家長教師協會作為美國家校合作的主要組織,在維護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的權益,促進美國公立中小學家校合作關系走向深入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其成功做法為我國的中小學家校合作組織建設帶來諸多有益啟示。
從世界各家校合作發達的國家的成功經驗和實踐來看,家校合作組織要想不斷發展、成熟,就必須有法律、法規作為保障。以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為例,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即開始以法律形式規范、約束家校合作及其合作組織,并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都予以強化,這才使得美國家長教師協會能不斷發展、壯大,推動美國的家校合作走向深入。
我國雖也有對家校合作及其組織的明確規定,但僅僅是停留于規章制度層面,沒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同時這些規章制度一般又都是宏觀倡導性的,缺乏強制性、具體性與可操作性。因此,我們應逐漸由政府或相關教育主管部門出臺針對保障家校合作及組織結構建設的法律、法規,保障各方人員參與兒童教育的權利。這樣不僅可以使家長、教師乃至社區人員有參與學校教育的法律依據,也可以使教育行政部門有依據督導各校的家校合作情況。
美國家長教師協會從各地方/學校到各州、全國,都有相應的協會組織在發揮作用,形成了以26000多個地方協會為載體、全體會員為基礎的家校合作組織網絡體系,行動統一、任務明確、力量巨大。而我國如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合作組織一般都是由各學校自己成立,沒有組織嚴謹、上下相通的組織系統,在內部缺乏統一的規章制度,外部又沒有各組織間的協作,造成家長、社區人員的學校教育管理的知情權、決策權得不到保障。
我們可以在現有的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家校合作組織的基礎上,由國家、各省市保障兒童權益的機構牽頭,組成類似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的、由學校到全國的網狀的家校合作組織體系。在此基礎上,加強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建設,完善組織結構與運行方式,使各單個家校合作組織能形成合力。
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的產生、發展離不開美國開放、自主的教育管理模式,此是家校合作組織生存的前提條件。換句話說,只有學校真正具有了自主管理權,家校合作組織才能為學校的教育與發展助力。我國家校合作組織開展活動的水平基本處于低層次,即大多數仍以輔導學生學業為主,真正涉及學校教育管理與決策層面的少之又少。因此,作為家校合作組織本身,需不斷提升成員素質,爭取參與學校管理與決策的機會,在發展組織體系的同時,使合作內涵也能得到提升。
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的各級協會里面都有兒童代表,有的協會名字就是家長教師兒童協會,這充分體現了對兒童的尊重。我們不管是推進家校合作,還是提升家庭教育質量,或是促進學校教育的優質發展,最終落腳點其實都是為了我們的孩子,因此,我們的家校合作組織在吸納成員、組織活動時,一定要有孩子的參與,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只有反映兒童心聲、滿足兒童需要的家校合作才是最成功、最有效的合作。
[1]楊敏.美國中小學家校合作的實踐探析及啟示[D].西南大學,2007.
[2]曹麗.二戰后美國家校合作發展研究[D].河北大學,2004.
[3]http://pta.org/1226.htm.
[4]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54.
[5]http://pta.org/1221.htm.
G512
A
1671-2277-(2012)04-0045-04
金錫萍
【職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