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 猛(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傳球是排球運動的基本技術之一,主要用于銜接防守和進攻。傳球的種類很多,向前傳球是傳球的基礎動作,傳球前要求人必須及時移動到適當位置,保持好人與球的合適位置。首先是準備姿勢:采用稍蹲準備姿勢,抬頭目視來球,雙肘彎曲自然抬起,雙手置于臉前。其次是手型:手觸球時,兩手應自然張開成半球形,使手指與球吻合,手腕稍后仰,拇指相對,小指在前;傳球時用拇指內側、食指全部、中指的二、三指節觸球,無名指和小指在球的兩側輔助控制出球方向,兩肘適當分開,自然下垂。其三,迎球:當球接近額前時開始蹬地、伸膝、伸臂,兩手微張,從臉前向前上方主動迎擊來球。其四,觸球:擊球點應保持在額前上方約一球遠,擊球部位一般在球的后下方。其五,最后用力:用力傳球主要靠伸臂力量,與下肢蹬地力量的協調配合,通過球壓在手上使手指手腕產生的反彈力將球傳出。最后,后續跟隨:擊球后身體重心隨擊球動作前移,全身放松呈準備姿勢狀態,準備下一個擊球動作。
2.1 、傳球手型不好,影響傳球效果。在學生的學習和練習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錯誤為拇指前翻,不能做到兩個拇指相對,成一字型,這樣的錯誤首先會影響觸球面積,使傳球失去準確性和隱蔽性;其次,在傳接速度快力量大的球時容易導致拇指外翻挫傷;最后,容易造成雙臂過度伸直,傳球沒有距離和速度。
2.2 、擊球點過高或過低。在學生的學習和練習中擊球點和擊球部位的掌握也是出現錯誤比較集中的地方,擊球點過高是因為傳球時兩臂近似伸直;擊球點過低主要是肘關節過于外展所致。擊球點和擊球部位的不準確會導致傳球姿勢僵硬,出球弧度不理想。
2.3 、上下肢傳球時用力不協調。在學生的學習和練習中,全身上下肢的協調用力也是教學中容易出現錯誤的難點,傳球需要依靠全身協調合作,上下肢密切配合,但是由于學生初學或者練習時間短,經常出現上下肢運動嚴重脫離,傳球的速度和力量不足。
3.1 、教學方法(1)原地做正面雙手上手傳球的徒手練習。體會正確的傳球動作和正確的擊球點。(2)原地向上做拋接球練習。體會正確的傳球手型和正確的擊球點。(3)原地自傳。每人一球,連續向上自傳,傳出球的高度由低到高。主要體會傳球動作,擊球點,手型,提高控制球能力。(4)一拋一傳。二人間隔4米,相對站立,一人拋出帶有弧度的球,另一人傳球給拋球人。著重體會全身協調用力,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然后二人互換。(5)二人對傳。二人一組,相距4米站立對傳球。要求提高每人控球能力,能連續傳球。(6)自傳與對傳。二人一組相距4米左右對傳球,在接到對方傳來球時,先自傳一次,再將球傳給對方。要求提高控球能力,注意傳球方向的變化和全身協調用力。(7)左右跑動傳球。二人一組,一人將球拋到另一人的左右兩側,另一人左右跑動到位后傳球,然后二人互換。要求移動速度要快,傳球時面對拋球人,做到正面迎送來球。(8)隔低網傳球。二人一組,分別站在低阿兩邊3米線以內對傳球。要求控制傳球弧度,進一步體會全身協調用力。(9)三角傳球。三人一球,成正三角形站立,按不同方向傳球。要求面對出球方向,保持正面傳球。
3.2 、教學重難點
正面雙手上手傳球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傳球時手型、擊球點和傳球時的全身協調用力上。教學難點在于傳球時全身協調用力。
3.3 、教學原則
(1)教師應把技術講解和示范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便于學生建立完整、正確的動作概念。(2)傳球教學應將完整教學法和分解教學法結合起來進行。(3)教學中應多注重徒手練習和最簡單的動作練習,便于學生快速掌握動作。(4)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做到“兩個結合”,即“想練結合”,想清動作要點,再去練習;“觀察別人練習與自我練習相結合”。這樣便于學生提高技術水平。(5)女生教學中練習方法相對男生要簡單一些。
3.4 、錯誤動作的糾正方法
(1)反復做徒手練習,建立正確動作概念,體會正確動作。(2)反復做原地拋接球練習,逐漸體會正確手型和正確擊球點,練習熟練以后,將球拋離身體,通過快速移動,人至球下將球接住。(3)多做簡單拋傳動作,體會傳球正確動作和全身協調用力。(4)傳球時固定擊球點后,肘關節應自然下垂。(5)多觀察別人動作,改進自己動作。
排球上手傳球的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規范好動作的基礎上大量練習,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楊愛明.“多球練習法”在高校排球教學中的運用[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2.
[2]許良兵.“運動處方”模式在排球模塊教學中的運用[J].運動,2010,3.
[3]金揚球.排球傳球教學中常見錯誤動作及其糾正方法[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