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建蘋 趙 斌(隴東學院 甘肅 慶陽 745000)
大學生思想活躍,知識豐富,具有較強的強能素質,但是他們的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對于大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成才教育是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黨和國家在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學生心理健康作為四件實事之一。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心理正常范圍內,無疾病,有較強的心理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這既是大學生群體本身的需要,也是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體育運動的開展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高度相關,集體體育鍛煉,可以調節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困惑,調節大學生學業壓力,釋放心理負擔。
本文通過對省內5所普通高校進行調研,隨機抽取樣本200人,男150人,女50人,研究對象年齡在19-23歲之間。
1.1.1 、實驗采取對學生的跟蹤調查,2年為一個周期,每周參加集體活動2次,每次運動為1h。
1.1.2 、實驗中,可以采取體育俱樂部、班級組織體育運動、課余體育運動學習班等多種形式。
1.1.3 、業余集體體育活動包含足球、籃球、排球、健美操、舞蹈、野外素質拓展等。
1.1.4 、業余集體體育活動由有素質完備的體育老師組織參與,作為實驗工作的指導者。每一項體育運動都要存在一定程度的內容進度和難度要求,達到要求的運動強度,并實現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氛圍,提供多元的運動方式和機會,使每一名學生在群體中擔任一定的角色。
根據追蹤調研和scl-90心理測試數據分析,可以得出,高校大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課余體育鍛煉,既可以增強身體素質,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同時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效果顯著。通過數據對比可以證明,是否參加體育運動以及參加體育運動的形式對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存在差異,而參加業余體育鍛煉是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之一。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突顯,大學生心理工作成為高校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盡管我們在研究的層面可以得出高校業余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存在重要的關系,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缺乏對于大學生體育工作和心理工作完美契合的有效支撐。在實驗過程中所體現的一系列數據表明業余集體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有益的指導,為高校的體育和心理工作,為高校大學生的健身、健心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2.2.1 、課余體育運動的形式多樣新穎,它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人際交往的和諧氛圍,為人與人之間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在運動中感悟競爭、拼搏、協作等各項能力,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作能力。
2.2.2 、課余體育運動可以在體育運動中實現每個成員的自身價值所在,增強集體的凝聚力,重視尊重個人的付出,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自信,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減少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有助于適應集體。
2.2.3 、在實驗過程中,設計研究是以實驗為前提,因此在實驗中充分的體現了體育鍛煉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因素,將運動時間的長短、有氧無氧訓練相結合,對于不同運動所獲取的不同效果綜合起來進行設計,因此,此次調研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3.1 、通過實驗數據表明,積極參加集體運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有所提升,心理異常反應發生率顯著降低。
3.2 、樹立高校體育教學意識。將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引導有機結合,實現學生身體、心靈的健康,掌握可以調試大學生心理的體育運動方法,讓學生掌握“自助助人”的方式,以良好的心態適應社會的發展。
3.3 、推廣高校業余集體運動形式。調研表明,高校業余集體體育運動能夠調節和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鍛煉形式對眾多心理健康因子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3.4 、由于高校教育的特殊性,學生集體活動容易組織,因此,高校可以組織體育俱樂部、運動協會、班級組織體育運動,晨讀晨練、競賽等多種形式開展業余集體運動,以促進我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要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進行。在大力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上,結合體育運動的特點,積極開展和推廣大學生集體體育運動,減少大學生在交往中可能出現的困擾和困難,做好接受現實沖擊的心理準備。充分發揮集體體育運動在健身、健心和文化傳遞等方面的作用,陶冶學生情操,充實業余生活,將文化軟實力扎根學生生活,促進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實現大學生的健康人格,陽光發展。
[1]劉翔.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促進[J].職業與健康.2010.12.
[2]黃亨奮.試論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5.
[3]曹曉東.淺析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J].科技信息.2010.9.
[4]張戈.大學生體育鍛煉促進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