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艷麗(吉林省體育運動學校 吉林 長春 130022)
當今的中專體校教學經常面臨的難題是:“老師難教課,學生不愿上。”這是在擺在所有從事體育運動學校語文老師面前的難題。中專體校的教學如不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形式,不從教材的選擇與教學的方法上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將很難轉變現有的局面。教師必須將語文的教學內容與不同體育運動項目的知識技能的培養結合起來,探索出一套適應中專體校學生在新社會形勢發展的語文教學新體系。
體育運動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當今社會所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學生結業后除少部分進入省運動管理中心外,大部分要到運動訓練一線,從事青少年業余訓練。教學工作也必須與青少年的業余訓練接軌,重點突出課程教學的可應用性與實用性。
語言的輸出與接受表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是“聽與說”。由此可見,“聽明白”與“說清楚”同等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大多數時間都在被動的“聽”、“聽到”不是教學的目的,“聽懂”才是目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老師反復說了多次的事情,學生們沒有聽明白,理解不上去。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多聽并反復講解含義,開展不同形式的對話,演講、討論和答辯等聽說訓練活動,強化聽力訓練。
體育運動學校經過三年的學習后,學生面臨畢業問題,在社會競爭中,學生必須學會推銷自己,在用人單位面試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良好社交能力的基礎,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語言表達的提高要通過平坦的反復多次的鍛煉才能獲得。目前,體育中專語文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模式還是傳統的老師講授為主的形式。學生動口的機會少,畢業后當眾讓學生自己表達思想時,就會有覺得緊張,不敢說,或表達的邏輯性差,前后矛盾,表達層次不清晰。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作為主體,突出語言口頭的表達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當“聽眾”,不論學生表達的好壞,都給予鼓勵,尤其對于來自貧困家庭、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培養他們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對于語言的判斷理解能力和應變力,通過自己組織語言,能夠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大量的閱讀是培養學生語言感受能力的基礎。傳統的教學使語文的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上的內容,教師不敢擅自增減相關的內容,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教材對于老師十分熟悉,但對于學生卻不能從中獲得太多的知識積累。語感的形成必須依靠大量的閱讀經典作品來獲得,讀的越多,對于語言的感悟性越強。教師可以適當的減少課學講解的時間,只講重點,為學生的閱讀留出空間,根據教材的相關內容,設計開放式話題,讓學生有機會到課外尋找好的文章,在課題上復述、陳述或概括表達自己認為好的內容或片斷,提高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能力。通過大量的閱讀訓練,不僅可以擴大知識量,還能使學生的語言理解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中專體校的教育突出表現為體育項目的專業化,所有的課程都應突出這一特點,語文教學也不例外。這了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求教師在教材內容的選擇和教法方面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新。
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中專體校的培養目標,減少生活中少見的文言文的學習,將授課的重點放在現體文上,增加說明文的比重。因為,說明文在生活中的應用機會較多,如體育器械的使用說明,不同項目關鍵技術動作的講解等。
鼓勵教師根據專業需要自己編寫教材,如對于體育項目的發展史的介紹,技術的發展變化,優秀運動員的個人成長經歷等。此外,還要讓學生多了解國內外的歷史、地理和中國傳統文學常識,提高對于人文景觀的感知能力,注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就要求教材中要多選一些眾所周知的精品佳作。
中專體校的學生(大多十五、十六歲)的特點是個性十足,善于模仿,文化基礎差,不善于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授課對象的身心特點,從形式到內容的進行語文教法的改革。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積極的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將“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將語文學科成績的評判權力下放給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盡可能的將與學生對話的平臺延伸到課堂內外。
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習的場所延伸到體育場館與街道,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實踐中讓學生體會和感受語言的作用,加深對于所學專業的理解。此外,可根據學校的實際狀況,讓學生參與實用文體的現場模擬活動,如體育比賽現場的解說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為了搞好活動,學生會主動想辦法,找對策,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協作,并鼓勵學生使用多媒體技術,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綜上所述,面對中專體校的學生特點,在語文的教學中,要大膽創新,獨樹一幟,使語文教學在培養實用型體育人才的過程中,發揮應用的作用。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魏書生.教育改革與素質教育[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