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小燕(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體軍教研室 浙江 杭州 311112)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的增長,競技體育在世界賽場上不斷斬金奪銀,可是在這些金牌的背后卻是我們青少年身體素質狀況日趨下滑,兩者的對比落差不能不讓我們進入深思。相關報道指出:最近的20年里,我國學生在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體能素質項目上呈持續下降,尤其是肥胖率比5年前增長一倍還有多。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對復雜的。但是,筆者認為在學校的領域中,文化課課時多,學習時間過長,學生作業量過大,升學率的片面追求,等等都直接影響到了其學生體質提高的可能。我們知道,體育課程與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體育教學理應自覺擔負起生命意識培育的職責。那么,我們如何承擔起這個艱巨的任務呢,這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只憑體育教師是不夠的,要靠一種氛圍,一種學校的文化才行。因此,我們把目光投向了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其目的就是通過學校體育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強身健體,幫助學生確立科學、正確、完整的生命意識,積極引導學生科學理解身心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意義,促使其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奮發成才的志向,鍛造勇敢、自信、堅強的品格。
有學者認為“校園文化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一種新的學校管理模式”。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學校體育文化涵蓋了學校的方方面面,既有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也有人說學校體育文化的是現代教育與現代體育兩大人類文化體系的交集,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朱柏寧認為:“體育校園文化就是在學校這一特定的范圍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章建認為:“學校體育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形態之一,具有其強烈的個性與特殊功能,原因在于其雖來源于社會大文化滋生于社會,但又不同于社會文化”。通過以上及其他相關文獻的研究與分析后,課題組認為學校體育文化是指在學校這一特定的范圍里,以學生、老師參與為主體,以運作為手段,以多種多樣的體育鍛煉項目為主要內容,在歷史時間過程中創造的體育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構建校園文化就是構建一種校園精神,構建校園體育文化也就是構建一種校園體育精神,體育文化是校園精神建設的一種重要途徑和重要形態,是校園文化構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過對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龍源期刊網等采用關鍵詞、主題等形式所進行檢索后獲得的文獻資料分析,主要有如下結果分析。其中,文獻中認為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論文有上海大學教授柏慧敏所撰寫的《論高校體育文化的結構、功能及轉型》一文。在這篇論文中,作者主要對我國的高校體育文化結構、功能及轉型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給出了獨特的結論與建議。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其給出關于高校體育文化內容、功能特征分析:“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內容包括認知、表意、評價規范和物質等結構體系;功能具有導向性、教育性、競爭性、娛樂性、健身性特征。當代高校體育從體育理念、設施更新、項目選擇及發展領域正在進行著文化轉型。”文章中作者對學校體育文化也給出了明確的界定:“所謂學校體育文化就是一個特定社會的成員所共享并互相傳遞的體育知識、體育態度、體育習慣性行為模式等的總和。現代校園體育文化,是學校體育教育和運動競賽中創造的、具有學校阿特色的體育精神財富及體育物質形態,包括體育觀念價值、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制度、環境及體育競賽成績等。體育文化的性質是一種現代人的生活文,體育的價值理念、精神道德等屬于理想性文化,而體育的具體形象內容則屬于實用性文化。”其余幾篇文章分別對體育文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對和諧校園構建的作用、對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作用等進行了闡述。從這些文章可以看出當下體育文化研究已經有了相當大成果和經驗,其研究成果也正在各級各類學校間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筆者認為有些觀念上的認識還有必須重申與再研究的意義。因此,筆者選取了體育文化建設對高職和諧校園構建的價值與作用進行再研究與分析,希望能為同類學校教師提供一點參考。
本課題堅持從實際問題出發,以構建和諧校園、強化生命安全意識的理念為指導,主要采用行動研究、調查研究、比較研究、經驗總結和文獻研究等方法,獲取以強化生命安全意識的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可行性及主要經驗。具體分為四個階段:建題階段,確定課題人員名單,進行分工,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綜合,收集資料。第一實施階段,制訂出課題實施的工作計劃,將任務分解到各相關人員。通過小結分析階段性經驗及方案的不足之處,及時修正方案。第二實施階段,根據第一階段的修正情況,繼續進行相關的研究,匯總各成員的研究情況,寫出第二階段的小結。結題階段,通過以上幾個階段的研究,分析整理所獲取的各種相關資料,撰寫課題結題報告,提交有關專家進行評審鑒定。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匯編成冊,并向外進行推廣。
研究結果認為生命意識的培養是生命教育的起點,在高校中要給以重點關注,特別是要注重意識的強化。生命安全意思下的體育文化認識應該包括生存意識、安全意識、時間意識、群體意識及環保意識等的培養。因此,在策略上要以學生、老師參與為主體,以運作為手段,以多種多樣的體育鍛煉項目為主要內容。通過強化使其加強對生命的自覺認識,要愛護、珍惜自己的生命上,同時能愛護、珍惜他人的生命上。
校園體育精神是深層次的群體意識,是群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因此,體育文化作為校園精神建設的一種途徑和形態構成了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競爭合作的校園體育精神是基于生命意識培育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靈魂。研究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生活,能挖掘學生潛能、啟發智力、促進能力發展、培育品質的廣闊天地,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種群體文化,也是學生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軌的助動力。
研究結果認為學校體育文化是具有多元化元素的,其中包括設施文化、師資文化、課堂文化、課余文化、制度文化等。因此,我們要以創設的學校體育文化建設活動為載體,以培育學生生命意識為核心,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宗旨,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建立動態的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網絡體系。我們要以課堂教育為主體,通過社團、興趣小組等建立起一張文化建設之網。
課題組認為在培養生命安全意識的學校體育文化建設過程中移動要堅持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則,不斷增進學生的身體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最終形成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即要注重培養學生知識、思維、理解、技能等,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感情、興趣、態度、需要、信念、自我決斷等。
研究認為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具有強烈的導向功能特征,原因在于體育文化形成之后必將會對全校師生的體育行為產生巨大的導向作用,形成一種強大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在引導師生樹立健康第一的觀念的同時規范他們應該做什么,為何而做,如何去做等。在校園體育文化的熏陶下,認識并體驗到彼此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道德情操和行為規范,會使全校師生彼此之間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并進而升華為強烈的校園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
[1]劉靜.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山西師范大學學報[J].2008,3.
[2]章建.論校園體育文化發展與和諧校園的構建[J].新課程研究.2010,4.
[3]柏慧敏,謝軍.論高校體育文化的結構、功能及轉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8.
[4]王娟娟.學校體育文化建設與和諧校園文化構建[J].考試周刊.2010,10.
[5]劉慧.構建和諧校園應加強學校的體育文化建設[J].商情.2010,8.
[6]曲綜湖: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
[7]朱柏寧:校園體育文化探析體育與科學[J].1999,2.
[8]鄧玉:論大眾體育及其文化導向[J].體育科技,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