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萍,董春花
(嘉峪關市第二人民醫院心內科,甘肅 嘉峪關 735100)
動態心電圖檢出頻發室性早搏伴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的臨床意義
邱玉萍,董春花
(嘉峪關市第二人民醫院心內科,甘肅 嘉峪關 735100)
目的 探討動態心電圖檢出頻發室性早搏伴短陣室性心動過速與心肌缺血性改變的關系及潛在性心肌病的作用。方法 對560例住院患者采用美高儀公司生產的動態心電監護儀進行24小時監測,并對檢出的33例頻發室性早搏伴短陣室性心動過速患者就其臨床和心電圖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動態心電圖共檢出單源室性早搏26例、多源室性早搏7例、成對室性早搏21例,RonT 2例,共檢出短陣室性心動過速601陣,其中24小時發生1陣室性心動過速5例、2~10陣23例、10陣以上15例,ST-T改變28例,其中呈缺血性ST-T改變的有26例。結論 短陣室性心動過速或頻發室性早搏的同時存在嚴重的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短陣室性心動過速或頻發室性早搏的誘因,改善心肌供血是預防短陣室性心動過速或頻發室性早搏的有效措施。
動態心電圖;頻發室性早搏;短陣室性心動過速
頻發室性早搏與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在Lown分級中分別在2級和4B級。一般認為起源于希氏束部位以下的連續3個或3個以上的快速室性QRS波群,頻率超過100次/分,即可稱為室性心動過速[1]。發作時間不超過30 s或連續心室搏動不超過100次的稱為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并可自行終止。可分為:早搏性室性心動過速,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特發性心動過速,右室發育不良性室性心動過速。筆者監測的為早搏性室性心動過速。頻發室性早搏與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可引起心室重構,易引發心室顫動而致猝死,屬惡性心律失常。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的患者3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例,年齡43~84歲,平均年齡(65.41±8.02)歲。經詢問病史及各項功能檢查明確診斷,基礎病為冠心病1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6例、肺源性心臟病4例、擴張性心臟病3例、肥厚性心肌病1例、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1例。其中,6例為陳舊性心肌梗死、9例合并腦出血或腦梗塞,超聲心動圖提示21例有不同程度的心房、心室或全心擴大,8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
1.2 檢查方法
用美高儀公司生產的動態心電監護儀進行24小時監測。選擇MV1、MV3、MV5 3通道同步記錄24h心電圖,同時囑受檢者將24 h內的一切活動和癥狀均詳細填寫在日志卡上。記錄完畢后將所有心電信息輸入電腦分析后再進行人工判斷。
檢查結果中31例基礎心律為竇性心律、2例為心房顫動,室性早搏≥100個/24小時,室性心動過速平均(168±40)次/分。動態心電圖共檢出單源室性早搏26例、多源室性早搏7例、成對室性早搏21例,RonT 2例。共檢出短陣室性心動過速601陣,其中24小時發生1陣室性心動過速5例、2~10陣23例、10陣以上15例,在發生室性心動過速時呈單行性室性心動過速29例、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4例,ST-T改變28例,其中呈缺血性ST-T改變的有26例。
室性心動過速屬于惡性心律失常,常伴有嚴重的血流動力學障礙,易發展為心室纖顫,是引起猝死的原因之一。室性心動過速的病因、機制及類型不同,它的臨床表現及預后不同。但大多數室性心動過速持續時間短,常規心電圖難以測得。而動態心電圖記錄時間長,信息量大,對室性心動過速的檢出率較常規心電圖明顯提高。室性心動過速發作時,不同的心臟基礎、病理改變、心功能狀態、心率范圍、持續時間、臨床表現的預后差別很大。引起早搏性室性心動過速的主要病因是冠心病、心肌梗塞、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等,部分患者可無明顯誘因,其發生原理與心室異位起搏點自律性增高、觸發活動或折返激動有關。目前已知缺血性室性心動過速發生的主要機制是折返激動,心肌缺血導致電活動不穩定[2],從而可引起室性心動過速。
本次討論的33例患者均為器質性心臟病,其心電圖改變主要是在頻發室性早搏的基礎上出現頻發室性早搏伴短陣室性心動過速。33例患者在住院期間無一例發展為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或猝死,故可以認為器質性心臟病在常規治療下多數預后良好,較少發展為致死性心律失常。
研究發現,發生室性心動過速的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ST-T改變,室性心動過速隨ST段的恢復而消失。在室性心動過速或頻發室性早搏的同時存在嚴重的心肌缺血,說明室性心動過速與心肌缺血有關。本組26例(78.79%)患者合并有缺血性ST-T改變。有資料表明,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心肌缺血發作者比無心肌缺血發作者死亡的危險性增加17倍[3]。因此,心肌缺血與室性心律失常的合并,明顯增加了心臟性猝死的危險。這與報道[4],改善心肌供血是預防短陣室性心動過速或頻發室性早搏的重要措施相一致。可見,積極改善心肌缺血再進行抗心律失常治療,是預防心臟猝死發生的重要措施。
由于常規心電圖檢查時間短往往難以發現一過性出現的室性心動過速,因此,對臨床高危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是一種無創、方便、有益的檢查手段,特別是對夜間出現室性心動過速患者的早期發現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郭繼鴻,張萍.動態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2]郭繼鴻.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3]姜曉霞,張哲,孫靜,等.心肌缺血致室性心動過速發生機制的探討[J].現代電生理學雜志,2004,11(1):7~8.
[4]羅昭林,鐘杭美.心肌缺血致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機制探討[J].心電學雜志,1995,14(2):73-75.■
R195
B
1671-1246(2012)10-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