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紅,李 新
高職學生網絡交友情況調查分析
宋文紅1,李 新2
(1.中國醫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2.沈陽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近年來,網絡迅速普及,有調查顯示全球因特網用戶超過2億,其中30歲以下用戶占85.0%,這些用戶里又以學生居多,所以了解學生的上網情況十分必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等,了解學生為什么不愿意在現實中交朋卻喜歡網絡交友的現狀,進而對學生進行健康網絡交友提出建議。
高職學生;網絡交友;調查分析
2001年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長沙5座城市青少年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影響的調查報告表明,在青少年上網的用戶中,近80.0%的青少年用戶從1999年開始使用互聯網。國內上網用戶人數已超過3000萬,其中85.0%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少年群體。青少年用戶平均每周上網212分鐘,其上網目的分為實用目的、娛樂目的、網絡技術使用目的和信息尋求。約50.0%的青少年用戶有保持電子郵件聯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經常在聊天室或BBS上發言;37.6%的青少年用戶使用ICQ與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聯系。進一步的調查表明,青少年學生的異性網友占多數,他們上網交友的目的依次為能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打發無聊時間、匿名后感到交往自在、能敞開心扉傾訴、向人求助、能體驗超越現實的事、網戀,青少年上網者在對人焦慮、孤獨和過敏方面有異常傾向。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青少年使用網絡進行交往的方式更加多樣,比如新聞組、MSN、QQ、QQ群、博客、MSN、角色扮演游戲等,青少年通過網絡發展友誼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
1.1 研究對象
以我院15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80名,女生7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廣泛查閱與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并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為論文的開展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45份,有效率96.7%。
1.2.3 數理統計法 對問卷調查數據利用SPSS 11.0進行整理統計。
2.1 對我院學生熱衷網絡交友原因的調查分析
目前網絡交友根據主題和內容的不同設立了很多版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入某一個討論區,閱讀別人的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或直接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BBS討論區的細化其實也就是對BBS網絡交友的細化。因為有了共同的興趣主題,網友也就有了交往的基礎。調查表明:我院有高達52.3%的學生承認,他們在網絡上聊天、交友主要是找到了共同的興趣愛好點。興趣是他們交友時首先考慮的因素,因為網絡給了我們很多的空間,而不像在學校、班級、寢室,學生接觸的人很有限,興趣更是千差萬別,想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難,因此,學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網絡上,都希望在網絡中通過興趣找到好朋友,有機會一展自己的才華。在網絡中,擺脫了時間和空間得限制,興趣的同一性在BBS網絡交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在現實學習、生活當中的交往,人們總是從外貌、脾氣、性情、興趣等綜合因素考慮,像網絡交友這種典型的“人以群分”的極端風格在現實中很少見。所以不同的版塊上常有“足球版的網友請注意”等這樣的公告。一旦確定了版塊,也就確定了這批網友的個人興趣,見面與否、是不是認識都是次要的,只要大家都關心同一件事,這就足夠了。
2.2 關于我院學生在網絡中填寫信息真實性的調查分析(見表1)

表1 是否在網絡中填寫自己的真實情況(%)
現實生活中通過接觸,雙方最終會對對方的真實信息有一定認識。而在網絡交往中,哪怕天天上網聊天也不敢斷定對方是什么樣的人。由于空間距離的存在,更由于網絡交往自身的虛擬性使得在BBS的交互過程中很多人都給本我戴上了面具。BBS的注冊信息可以由用戶自由填寫,且不必承擔后果,因此,很多人提供的是虛假或部分虛假的信息。調查表明,在填寫個人資料時我院男生選擇完全真實的占34.0%,部分真實的占11.7%,完全不真實的占54.3%。而我院女生中有35.9%選擇了完全真實,3.8%選擇了部分真實,完全不真實的占60.3%。也就是說至少有一半的學生沒有填寫個人真實的資料。事實上,這一不真實正好給了學生一個更自由的空間,他們可以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自己偶像的名字,如喬丹、貝克漢姆、姚明等,這樣更能激勵他們向自己的偶像學習;在性別上也可以按照心情去填寫。同時學生也可以暢所欲言,說出自己想說而不敢說的話,這些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很有好處。另外,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可以發現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大一新生更偏向于填寫虛假的注冊資料,這其實也反映了分眾傳播的特點。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消費主義浪潮及其現代化進程帶來的人們對科技決策的懷疑和對自身生活狀態關注的高漲,人們日益失去安全感。發展網絡友誼是大一新生在自身成長階段和大學生活中認識朋友和自我表達的一種擴展方式。網絡上身份隱匿的特點,讓他們可以更放心地與朋友交往,甚至更深入地表達自己、認識他人,對發展人際關系起正面作用。但網絡交友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網絡交友不能取代面對面的人際接觸和同伴交往;另一方面,跟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一樣,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交往的限度,胡亂接受網友不合理的要求,同樣會將人際關系問題帶到網絡上,從而造成負面效果。目前,很多家長都擔心學生剛剛步入大學,對各種情況缺乏必要的應變能力,不能很好地處理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進而更促使他們沉迷網絡,不能自拔。了解我院學生的網絡交友情況,關注這個現象將有利于幫助他們更好地健康成長。
2.3 對我院學生在網絡中是否表現了真實自我的調查分析(見表2)

表2 是否認為在網絡中表現了真實自我(%)
調查結果顯示,我院學生在網絡上的形象是真實的最高比例為48.3%,更多的學生是在扮演一個并不真實的自己。從這點而言,BBS的自由給了學生表現自己另一面的機會,給了學生一個完善人格的巨大空間。正是由于在網絡上交往與現實生活相比是另一種感覺,學生更有可能把自己在生活不為人知,甚至不為自己所知的東西展現出來。現實環境可能壓抑個人的性格、潛能,而通過網絡,學生的潛在性格特點得以挖掘。BBS上經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人生活中語無倫次,到了BBS就妙語連珠。表現行為上的差異其實也反映了網絡交互和現實交互的區別。表2表明我院學生在網絡中,更傾向于把自己裝扮成理想化的自己。通過調查訪問得知,大部分學生喜歡在網絡中把自己描繪成理想中自己的原因是希望自己能像偶像那樣完美,受到萬人矚目,這也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加努力,逐步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3.1 結論
(1)調查表明,我院學生在網絡中敢把生活中不敢說的話毫無顧忌地講出來,這完全符合學生的特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有些話埋藏在心里,而網絡給了我們一個發表意見的平臺,給了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
(2)在網絡中學生可以快速找到共同的興趣點。
(3)在網絡中可以給學生一個更自由的空間,學生可以不用真實的身份和別人進行交流。
(4)網絡給了學生表現自己另一面的機會。在網絡中,學生經常扮演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來和別人來交談,發揮自己的潛能。
3.2 建議
(1)網絡交友也有其缺點。現在網絡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陌生,雖然媒體報道了很多網絡交友受騙上當的事例,但筆者認為,網絡交友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如何把握。
(2)通過網絡交友的人各懷心事、各有目的:有的想交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有的想找一位知己;有的想打發無聊的時間;有的想找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想找一位高手對自己有所指點。對此,我們要始終保持警惕,不能輕易相信。
(3)不可否認,科技的飛速發展,尤其是電腦和網絡的普及與發展使得現代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更是這種變化的直接體驗者,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的溝通跨越了舊有的限制,克服了距離上的障礙。但是由于網絡給人們帶來了心理歸屬感,也導致人們逐漸對網絡產生了心理上的依賴,從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正確理解上網交友的意義,趨利避害,才能讓網絡在學生的人際交往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G526.5
B
1671-1246(2012)10-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