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運會主席羅格先生稱贊“北京奧運會是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這已經涵蓋了所有對北京奧運會的褒揚,而中國武術既不是表演項目也不是正式比賽項目,在北京奧運會上以特許的比賽讓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武術、了解和認識了武術。盡管在這個舞臺上取得了成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但最終沒能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令無數的中國人在自豪之余感到缺憾。北京奧運會上的武術比賽無論從比賽規模、競技水平、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我們也看到,中國選手已不是一統天下,他們正在遭遇各國強手的強勢挑戰,武術正在向多極化發展。
1.1、繼續加人推廣武術的力度。要在各級各類的國際國內運動會上去參與、展示、競爭,逐步讓更多的國家更多的人認同武術。如定期舉辦世界性的不同拳種和不同流派的表演與交流邀請賽。全國性的傳統武術觀摩交流大會或演武大會(表演、邀請賽)應每年舉辦一次。在比賽前期,各省市也應組織相應的具有選拔性質的
觀摩交流大會,以便公正地選拔推薦出更多、更具有地方拳種特色的尖子人才參賽,這時各地傳統武術的發展也是一種推動和促進。
1.2、出臺有利武術比賽的政策。如只要在有關政府部門備案,只要不是營利性質的武術賽事,各民間社團、個人都有權主辦、承辦各種類型的傳統武術選拔賽、表演賽,有關部門當全力支持、不能借審批、蓋章等手續進行刁難,也不要借審查為名吃喝卡拿,更不能收取費用。
社會的發展已由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原有的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的影響,整個社會都在提倡節能和環保,加上級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工作壓力,使人們渴望能選擇一種能夠調整生活壓力的生活方式。而武術已有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在眾多休閑健身的方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武術最大功能就是健身,在充滿濃厚的民族文化的熏陶下,講究道法自然、和諧、高雅、藝術、智慧天人合一的自然練習方法。
其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早已進行,1982年原國家體委召開武術工作會議就明確提出了:挖掘傳統武術,搶救武術文化遺產。對武術進行了一次家底的普查,但是由于武術是以身體藝術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形態,通過文字,錄像資料根本很難再現武術的概貌,也只對部分武術進行了保護,因此我們需要全社會關心武術文化,保護武術文化遺產。
武術首先作為一種身體活動,然后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其發展的過程始終離不開人的參與和創造。原始社會中武術作為人們和動物博斗的手段,顯得極其重要。封建社會中武術作為戰場上的重要軍事手段,成為統治階級取得政權、維護政權的有力武器,受到了高度重視。尤其唐朝武舉制的出現,不僅表明統治階級對武術的人才重視,更是把武術作為一項治國制度得到重視,武舉制一直延續到清代的末年,這期間吸引了許多的平民大眾參與到武術中,而武舉制的實行不僅從制度上為武術的大眾化發展提供了保障,也提高了大眾參與武術的及積極性。
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方式已進入多元化的方式,選擇體育與休閑方式也是多渠道的,繁多的,這也給武術大眾化的發展帶來了沖擊。西方文化強烈的影響了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主導的體育休閑方式已逐步成了中國體育發展的主流,而武術運動自身的發展也存在很多的問題,諸如:傳統武術開展的現狀不容樂觀、各級各類的比賽的組織開展的太少,社會上練習武術的人數太少,比賽觀賞性和娛樂性不強,缺乏創新
以奧林匹克為代表的現在體育全球化是體育的歷史發展趨勢,我們不能逆流而行。而中國武術在體育全球化的發展是我們的使命,我們不僅要使這項運動在中國繼續發展推廣,而且要借助武術把中國文化繼續推向世界。我們要學習奧林匹克文化中成功經驗,結合中國武術自身的特色文化,繼續深化競技武術、發展養生武術、走大眾化武術道路、把中國武術繼續全面的推向世界。
[1]何振梁.奧林比克的普遍價值與多元化世界,體育文化導刊
[2]全國體育院系通用教材.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3]王崗,邱王相.武術國際化的方略:維系傳統與超越傳統[J].中國體育科技,2005,42(4):17-20.
[4]中國武術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5]蔡仲林.武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6]徐響東,楊亮.北京奧運會后中華武術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8,3.
[7]邱丕相,吉燦忠.對北京奧運會后中國武術發展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