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 丁利和(溫州醫學院 浙江 溫州 325035)
目前,“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念與策略體系已被許多國家采用。它在改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等方面效果顯著,所以,也被廣泛地運用到體育教學中,且已取得了成功,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團結協作、積極進取和樂于言表的健康精神,被廣大學生所喜愛。
以互動合作為特征的動態教學活動“合作學習”要求教師和學生都應當保持合作性互動來推進教學過程,教師和小組成員在單元教學過程中互相探討、互相監督和資源共享。
如學生學習稍難技術時,學生們就會通過小組的集體交流、探討來解決問題,使每個小組成員都有發言、表現的機會,并在互動中,分享到各自的觀點,體驗同伴的奉獻,這使成員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更易于接受彼此之間的能力,逐步形成與他人交往的需求,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合作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主體,在教學中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教師留給學生“合作學習”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使教學中不僅有師生交流,更有生生交流,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自由度。同時,“合作學習”允許學生在發展程度和素質結構上存在差別,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充分體現和表現自己,發現各自的長處,肯定自己的優點,確定勇氣,并營造自我表現的人際氛圍,從而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
“合作學習”體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即要求學生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成員負責,個人所追求的結果不僅有益于自己,而且也有益于小組的其他成員。通過共同努力,促進彼此提高,達到整體優勢。實現有效合作的同時,學生個體之間和群體之間必然引發競爭,使競爭與合作并進,這不但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且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讓學生學會學習為宗旨,以小組集體評價為手段,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整個課堂設計要體現:民主、合作、互幫、快樂;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習過程。把“合作學習”運用到體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體育的實踐性、參與性,重視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以此來選擇正確的教學策略。
課外體育活動大多是采用集體活動的形式和比賽的方法,這就增加了學生之間直接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如果將他們課間的合作、交流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將課堂內形成依賴性、牽制性和影響性帶到課外的集體活動中,這必然會加深他們彼此之間的往來與了解,增進彼此的友誼。因此應積極鼓勵和幫助學生組織形式多樣、項目各異的體育團體,讓他們在學校統籌下自己組織開展體育運動,競賽活動,可以放手讓學生實踐。發揮其鍛煉人、教育人、培養人的作用。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內扮演一定的角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設身處地從自己扮演的角色出發考慮問題,體會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相互關系;體會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并為此所必須付出的努力。同時,“角色扮演”往往不是個人所能完成的,因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使學生從角色扮演中體驗人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評價是為了促進發展,課程評價是課程目標實現和課程建設的重要手段。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以及評價內容的多樣性,從而創造更加良好的育人環境。
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學業和事業的基礎,也是未來走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通行證”。因此,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為提高我們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使用“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產生積極影響。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宣鳳霞.論學校體育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浙江體育科學,2004(2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