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斌(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四川 阿壩 6230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工作。這是經過100多年來歷史經驗的精辟概括和總結,是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教育重要性的強調與重申。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的關心和重視程度不斷增加,然而我國學校體育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從1985年開始,我國進行了四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調查顯示,最近二十年,中國在校學生的體質狀況在持續下降,主要表現在學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體能素質持續二十年下降,學生肥胖率普遍增長,眼睛近視率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為76%,大學生則高達83%左右。到底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何在呢?在2012年全國政協大會上,科教文衛政協委員專門就此問題進行調研,并做了大會發言。青少年體質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和調查訪問法,對我國在校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指出幾點建議。
以我國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對象包括我國在校學生,從事學校體育的專家和基層教師、學校的管理者和學生家長。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1985年以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結果.以及有關學生體質健康方面的學術專著教材和相關期刊。
1.2.2、調查訪問法:
訪問部分在校學生、從事學校體育教育的教師、學校管理人員和學生家長。
“快樂體育”一詞的提出大約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從文化源頭看,“快樂體育”無疑與原先的“自然主義教學”理論有關,八十年代,在我國對原有體育教學的反思中,它由國外引入。“快樂體育”的提出和實踐上的實施是伴隨著體育教學改革而出現的,體現了對當時某些僵死、被動式的教學的糾正,它的真正含義是指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通過參與體育活動而體驗到深層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從而激發學生參加運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最后通過學生參與,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的態度和能力。
“快樂體育”的提出,在理論上對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真正落實到實踐上,在我國當前學校體育教學中大部分都歪曲了“快樂體育”一詞的真正含義,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學校乃至體育教師,他們普遍認為“快樂體育”首先體現的是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選擇內容、運動量和運動方式的自主性和隨意性,其次是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只要能感到心情舒暢就可以。他們根本沒有認識到所謂“快樂體育”中快樂是通過運動體驗而帶來的深層次的心理快感和付出汗水后獲得收獲的成功感。另外由于人天生有他的惰性,再上對象是尚未發育完善的學生,他們在各方面的自制能力還相對較差,因此直接導致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運動量和運動難度嚴重偏低,根本達不到鍛煉身體的預期目標。正是由于對“快樂體育”的含義歪曲,使得新的“放羊式”教學在我國現今學校體育中愈演愈烈,大有占據主流之勢。所以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也是必然的結果。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的數量比往年明顯增加,造成社會對畢業生的整體需求量與實際畢業人數之間的矛盾突出,畢業生求職擇業的競爭加劇。今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的增加,結構性就業不足,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時間結構上,大學畢業生供給超量增長,在短期內超出了需求的增長,勞動力市場還需要時間逐步調整。近年來,我國經濟一直快速增長,特別是經濟結構的升級速度加快,帶動了對高人力資本存量的高校畢業生的強勁需求,從而推動了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大學畢業生供給增長的速度遠遠高于經濟增長,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尋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市場化與高等教育改革滯后之間的矛盾。我國的教育模式雖然已經發生變化,但學校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尤其擴招后,學校的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仍沒有相應調整。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只是教授一些基本的課本知識,不注重同學的動手及實踐能力,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高校沒有長期系統對大學生就業思想進行擇業觀、職業觀、誠信觀和創業觀教育,而更多是畢業之前的突擊教育。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大家的慣有思想,想要徹底的灌輸與教授也是有一定困難的,錯過了一種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的過程。面臨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更多的轉戰于各在用人單位之間,不斷的參加各類招聘,影響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參與。
學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僅直接影響到學校體育的發展,而且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和身體素質的提高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對學校體育工作存在一種片面的認識,它們往往把學校參加體育比賽的成績優劣,作為衡量學校體育開展好壞的標準,對學校體育工作、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的督促和評價,僅僅停留在形式上,根本沒有關注到學校體育是不是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在課程設計、教學方案的制訂、教學內容的選取等方面是否能充分體現“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是否有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等等方面。由于長期以來領導層的“重賽輕教”的管理思路的影響下,導致體育課在學校中長期處于“偏三門”地位,班主任和其他主課教師都有權隨意占用體育課的時間,其結果是學生往往參加體育學習的時間不足,嚴重影響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
家庭是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場所,學生行為、氣質、習慣的養成與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家庭教育在學生校外生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廣大家長為了子女上大學,往往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積蓄,這其中,無論是干部家庭還是工人、農民家庭,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差的,他們大多偏向于重智力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更何況是體育,正因為家庭“重智偏體”觀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子女對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逐漸減弱,另外,由于目前在校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群體為主,他們都是各自家庭的生活中心,因為自己的唯一性,使得父母不自覺地擴大了他們在整個家庭中所占據的位置,加重了對他們的關注程度和過分溺愛,導致大部分在校學生變得任性,自私、不善交際,同時逐步形成了怕苦、怕累,貪圖享樂的思想,所以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身體素質持續下降也是情理之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以來,在我國素質教育的推行始終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由于傳統教育思想在我國有幾百年的歷史,在人們的頭腦中早已經根深蒂固,以至目前學校教育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在應試教育的沉重升學壓力影響下,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尤其是中小學生更為突出,許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淡化和擠占正常的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課余時間的文化課補習班或輔導班也逐漸升溫,一些學生的睡眠和體育活動時間都難以保證,使得學生在文化課學習方面疲于應付,根本沒有時間來進行身體鍛煉。因此傳統的學校教育思想不僅對學生身體健康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而且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健康觀念和健康行為的形成。
學校要把實施《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真正落到實處,建議創造條件,逐步推廣與落實大中小學生除上課外,每天安排課外體育鍛煉不少于一小時,以保證有足夠的體育活動時間,使青少年能正常生長發育,身體健康成長。教育主管部門應把體育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議程,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強檢查與監督力度,徹底改變以考分和名次作為衡量學生唯一標準的不良傾向,真正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高素質的拔尖人才的培養需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問題,素質教育我們喊的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我們做得扎扎實實,實際上把素質教育架空起來了,只有徹底改變當前的教育體制,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把學生從沉重的學業中解脫出來,確保體育課程教學時數和足夠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為廣大學生全面身體素質提高創造良好的條件.
為保證《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得到貫徹和落實,應盡快加強學校體育的立法建設,對擅自更改教學計劃和降低考試要求等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對學校體育立法要注重普遍性、針對性、層次性,既要適用于所有的高校,又要突出對不同院校的針對性和層次性,以達到以法促進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進一步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中的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家庭教育的好壞,往往直接影響青少年兒童以后的習慣與性格。家庭和學校應共同配合,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體育運動和競賽中體驗堅強、勇敢、吃苦耐勞和團結競爭的經歷,加強他們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為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鐘得,陳麗華.上海部分中學生身體素質指標下降的原因及對策[J].四川體育科學,2003年03期.
[2]廖金雄.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給體育課改革帶來的思考[J].體育師友,2006年01期.
[3]戴紅云,傅紀良.再論中學體育的重要性[J].浙江體育科學,2002年04期.
[4]謝如君,黃玉珊.近十年我國學生體質狀況調查研究[J].體育學刊,1999年06期.
[5]盧元鎮.論學校體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J].體育科研,2000年03期,
[6]王則珊.論從戰略上認識發展學校體育的重要性[J].延邊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7]房燕.淺析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問題[J].當代經濟.2009(08).
[8]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