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 明(江門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江門 529090)
體育課作為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本體感受為主要形式,以增進身體健康為主要目的必修課程,它關注的不僅是通過體育教學增強學生的體質,而且還要通過體育教學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
高職體育教育的改革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全面的素質及能力的要求,即體育教師應具備全新的高職教育理念、多元的知識結構、綜合的教育能力和運用多媒體教學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七個方面的素質,更要注重從以下三方面進行鍛煉。
教師是否具備敬業愛生、與時俱進的職業精神,是個性化教育模式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中心論、權威性等思想積重難返,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特性;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從教師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流與對話;從評價模式的單一化轉向評價模式的多元化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教師自己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更新知識、提升素質,才能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
興趣來自生活體驗,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個性,學生在實踐中容易把生活體驗帶到學習中來,而個性因素往往制約了表現方式。因此,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要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針對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情境。
體育課是以實踐課為主體的一門課程,在教學中體育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去審視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與學生民主、平等地進行合作交流,而不是要求學生被迫接受,只有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才能贏得學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從而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可以加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也只有這樣的體育教師,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自主創新,進一步促進個性的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偏重于應用和實踐,提倡學以致用,有較強的職業針對性。因此,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除了要完成一般高校體育課程共性的目標,還應結合高職院校的特色,突出高職院校的職業性和應用性,不僅要與本校特色相結合,制定符合本校的體育課程目標,還要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使目標更加具體化、個性化。高職院校的學生是在校接受就業前教育的最后階段,對他們進行職業性體育、終身體育教育乃是學校體育課程建設的中心任務。在進行公共基礎體育教學的同時,還應增加對學生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相適應的特色體育的知識和內容,使學生樹立職業性體育意識,培養學生適應就業所需的體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將有利于學生進入社會后在高效率、快節奏的勞動競爭或職業轉換中發揮良好的體質基礎和心理狀態。高職體育教學改革還應從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出發,圍繞健康教育的主線,建立適用于各專業特點的體育教育課程目標體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體育運動,通過運動加強合作精神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實踐中,應突出職業的針對性,充分利用體育教學的優勢,針對各專業實踐工作特點,對學生加強各種素質和體能的訓練。
為體現高職院校體育的特色和本質功能,緊密結合學校所開設的專業開發和選擇職業性體育教材,應具有針對性和差異性,要充分考慮高職院校的學業特點,使學生在校期間所獲得的體育教育適應將來的職業需求和生活環境的特點。其次,要兼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趨向于健美運動和趣味性、娛樂性運動的特點,選擇一些學生最感興趣和最受歡迎的內容,尤其是女生體育教材的編寫。
現代高職體育教學強調以人為本,因此,體育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應當尤為重要。可以采用分層次教學。基于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根據不同的學生體質與技術能力進行分層教學,既能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業余生活提供必要的體育知識和工具儲備,又能為學生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既能使每個學生達到統一要求,又能適應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人才對體育教育的要求。
本文論述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素質和體育課教學質量改革,這兩方面是目前體育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兩個環節,同時也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希望本文的觀點能夠為體育教學帶來一些借鑒。
[1]朱志翔,張衛,周晶.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