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柳紅(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江陰 214431)
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類似小組討論學習,也是采用分組的形式進行,但二者不是同一個概念。在公開課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教學情景:在進行某一個運動技術教學時,教師為了體現合作學習,在進行了講解和示范及輔助教學后,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討論學習,然后相互幫助練習。其實,這樣的分組討論小組學習并不是合作學習,它與合作學習在學習目標、分組情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區別,是一種偽合作。看似熱鬧的小組討論,其實問題簡單,一人發言,其他人附和;小組接力活動就是個人累加任務代替小組合作。
教學案例:有一位教師在教“合作跑”時,設計的形式是“搭肩合作跑”,從雙人搭肩合作跑到四人合作跑,再到小組的搭肩跑。在教學中,教師主要提醒學生統一口令,指揮學生左右腳有節奏地邁步,然后開展教學比賽,旨在促進小組合作。這節課表面上看確實有合作的部分,而且學生喊著統一的口令,課堂氣氛很熱烈。但仔細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這里的合作僅停留在形式上,原因是教師沒有吃準搭肩跑中“合作什么,怎么合作”,沒有區分合作形式和合作學習的不同。在分組時沒有讓不同身高、不同速度的學生組成小組,學生缺乏當不同速度的人組合在一起時如何去協調的體驗,而這種互相配合、尋求最佳方法的過程就是合作學習的過程。
通過一系列的反思,本人在上這節課時,雖然也是同樣設計了“合作跑”,但采用的形式是2人到4人到小組再到全班的綁腿合作跑。一開始分組采用同等身高和男女分開的方式,在教學比賽時給學生的要求是哪個小組合作得好,把相互配合和“如何合作”作為教學重點。在比賽準備階段,同學之間要討論隊伍的排隊順序,邁步的方法和步子大小,選出一名同學為領隊,負責喊口令。在人數少的情況下完成任務后可以重新分組,組成人數多、身高不同、男女混合的小組進行合作練習,最后可以全班一起進行練習,并逐漸挑戰速度。有了分工,有了共同的目標,有了同學之間的共同協商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合作性學習過程就得到體現。
合作學習是以集體授課為基礎,以小組活動為主要形式,以任務為核心,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并運用學習過程的教學評價環節,注重學生的人人進步。因此,合作學習是學生在特定的小組中,明確責任分工,通過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評價,共同實現學習的目標,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合作意識的一種學習方式。
(1)某些教材的知識點或關鍵技術,在只靠教師的引導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時,就要依賴教師合理的設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的形式來解決。
(2)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這是合作學習形式中的一個基本要求,因為有了個體的責任,就能使每個學生有事可做,這也是合作學習取得進展的關鍵。
(3)及時做好評價。合作學習中評價方式有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自評和教師評價幾種。組內開展自我總結、自我反省,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討論成員的學習態度、方法、成效等問題。教師做好對合作學習評價的總結,收集反饋消息,從而提高以后合作學習的效率。
經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筆者對體育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認識如下:
1、合作的情感基礎是分享。只有當學生體會到合作帶來的成功,才會體會到團隊的力量和合作的必要,每個小組成員分享到合作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才會懂得合作。
2、分工和責任是合作學習的標志。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合作項目要有明確的分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合作任務的統領下實現個人的職責,最后共同完成任務。
3、合作也應授之以漁,學會合作比合作行為更重要。因此,教師在設計、指導合作任務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合作、如何合作、怎樣合作最有效,最后呈現的合作行為是小組共同商量、分工后的結果。
4、正確發揮評價對合作的引導作用。對小組合作性學習的評價出發點依然是合作,看小組分工是否合理,小組骨干和其他成員合作是否愉快,合作的實效是否能體現等。教師對合作的評價不要僅僅局限于“很好”、“不錯”等詞匯,要針對合作具體評價。如:某組成功合作的關鍵是什么;某個同學在什么時候起到了關鍵作用等。
5、小組合作性學習人數要適中。特別是人數不宜過多,否則責任就會分化,缺乏合作學習的內涵。教師還要避免合作上的兩級分化,要關注弱勢學生的參與體驗。
[1]毛振明.如何正確理解與運用合作學習.中國學校體育.2006.7.
[2]錢偉明.體育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誤區及其對策.體育教學.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