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西安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自2002年開展以來,各大院校已經將其作為衡量大學生體制是否健康的測評標準和制度,也是作為激勵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的一種手段。通過對大學生體制健康的測評,改善學生的身體健康向良性方向發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實現大學生體魄健康,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1.1、體制
體制是對人體的質量的總稱,它強調在遺產的基礎之上所獲得和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等多種因素綜合的,較為穩定的特征。體制從五個方面闡釋其內涵,包括身體的發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發展水平,心理發育水平以及適應能力,它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營養和體育鍛煉以及衛生保健等條件都是體制的影響因素。
1.2、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通過使用監控和評價,對分析結果提供健康咨詢或者給以個性化的指導和信息反饋。通過為高校學生建立體制檔案等措施,對個體的體制健康進行追蹤調查,具體化指導,這既能夠促進學生對個體健康的重視,也可以通過手段最終達到提升大學生體制健康的目的。
1.3、行為改變的困難因素
個體自主地、自覺地、主動地進行行為方式的改變,嘗試新的生活習慣,個體會選擇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日期立下誓言,自覺主動地克服不良行為和習慣,塑造健康行為。但是,個體改變行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2.1、健康信念的構建
上個世紀中葉,美國心理學家Rosenstock首次提出了健康信念模型,它通過行為結果對行為進行強化,或者通過行為結果的價值和現實可能性來決定,我們稱其為價值期望理論。當個體受到疾病或者是健康的威脅時,健康信念就會自動地啟動健康系統。隨著健康行為的不斷擴展,經過半個世紀的運行,健康信念逐漸從對人的體檢和預防行為擴展到對健康的篩選過程中。這一理論在干預人的行為中獲得成功,成為影響人健康行為的成熟理論之一。
2.2、健康信念改變行為的影響因素
健康信念這一概念中涵蓋了醫療、經濟、社會、人口、動機、組織等多種因素,并且要根據彼此之間相關聯的健康行為進行解釋。健康信念是一個整合的系統,它提出了可能改變若干行為的因素。
2.2.1、個體通過對疾病的感知,判斷自己是否患有某種疾病或者是否存在不健康的因素。
2.2.2、個體通過自身的感覺和對癥狀進行判斷,設想自己產生疾病所帶來的不良后果以及所需要承擔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2.2.3、個體通過對行為的改變設想可能帶來的益處,包含改善健康的狀況,其他邊際收益。
2.2.4、個體通過對健康行為所需要付出(包括經濟、時間、其他等)的代價進行判斷。
2.2.5、個體對未來自信心的判斷能力。
2.2.6、導致個體行為發展的最終推動力、關鍵事件和暗示等。
在調查中顯示,健康信念對行為影響之間的關系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它們各要素之間的影響非常復雜。
3.1、當個體的身體健康情況出現不良反應時,就會促進從疾病知覺威脅的角度對體制健康進行評價和關注。反之,當體制狀況良好時,體育鍛煉或者體驗收到良好的效果時,則更多的是從知覺鍛煉的益處角度積極關注和評價體制健康。
3.2、健康信念理論對健康行為的影響。當個體對疾病的知覺產生擔憂的情緒時,患病的易感性會增強,這就使個體開始積極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警覺身體所產生的信號,為了確保個體的身體健康而采取積極的行動。個體對身體健康的感知在各個時期和對于疾病的種類不同產生的感覺也不同。個體往往對急性的容易引起警覺,而對于慢性的則采取不理睬的麻木態度。青年人所處的特殊生理和心理階段,它們對于疾病的威脅往往來自于間接的體驗,對于疾病的知覺的嚴重性和體制強弱以及患病的幾率、鍛煉的益處等等具有促進作用。
體制評價是健康測評的方式,是學生直接參與感知的健康測試行為,通過對體制健康評價的認同,對個體體制健康信息的掌握,關注個體的體制強弱和患病的感知,喚起自身對大學生體制的重視程度,促進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通過體制健康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實現體育意向以及行為習慣的改變。
由此可見,體質健康信念通過體制評價自我效能的作用發揮,直接影響體育鍛煉的行為意向和行為習慣。積極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促進大學生自覺地關注自身體制健康以及評價結果,提升健康的信念,不斷促進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的積極作用,有助于實現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養成,有利于更好的將體制測評機制和對體制健康教育應用于對于大學生的教育和干預中,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1]柳恒超.結構方程模型應用中模型選擇的原理和方法[J].心理學探新.2007.27(101).
[2]戴霞,尹宏滿,朱琳.大學生體制健康信念量表的編制及應用前景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2.
[3]趙立華.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焦慮狀態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08.4.
[4]胡俊峰等.當代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