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紅,崔茂香,張玉華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滄州 061001)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開展家兔高鉀血癥綜合性實驗的意義
李志紅,崔茂香,張玉華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滄州 061001)
通過復制高鉀血癥家兔動物模型,一方面使學生掌握高鉀血癥的發生機制、臨床表現、解救措施等醫學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基礎醫學與臨床護理相結合的思維能力。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高鉀血癥;綜合性實驗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培養的是對急危重癥患者具備初步應急處理能力和配合搶救能力,對常見病、多發病病情和常用藥物療效、反應具有觀察能力和護理能力的人才。開設高鉀血癥綜合性實驗能使學生將基本理論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為其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1)用25%烏拉坦對家兔進行麻醉,做氣管插管和動脈插管手術,連接EL-420F生物機能實驗系統,觀察家兔正常情況下的血壓、心率、呼吸以及心電圖。
(2)靜脈點滴4%氯化鉀溶液,使血鉀濃度升高,形成高鉀血癥家兔模型,觀測家兔上述各項指標的變化。
(3)當出現高鉀血癥后對家兔實施解救治療,并再次觀察家兔上述各項指標的變化。
(4)搶救成功后,觀察一段心電圖,打開家兔胸腔,靜脈快速注入氯化鉀溶液,觀察家兔心室肌纖維顫動及心臟驟停狀態。
2.1 臨床表現
高鉀血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對神經肌肉和心臟的影響。對神經肌肉的影響表現為四肢軟弱無力、感覺異常,嚴重者可產生語言障礙、神志不清甚至肌肉癱瘓;高鉀血癥對心臟的影響可導致心音減弱或心律不齊,嚴重者出現心室肌纖維顫動和心搏驟停,是臨床上最易危及生命的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性疾病之一[2]。一旦發生高鉀血癥,需要緊急處理。高鉀血癥臨床癥狀常無特異性,易被原發疾病所掩蓋,因此,早期發現尤為重要[3]。
2.2 心電圖表現
高鉀血癥心電圖主要表現為T波高尖對稱,Q-T間期縮短,P波振幅降低,P-R間期延長,QRS波增寬,R波振幅降低,S波加深,與T波直線相連、融合,甚至QRS波、ST段和T波融合成雙相曲折波形。患者往往在臨床癥狀表現不明顯時,心電圖已出現顯著變化,且心電圖異常發生率隨血鉀濃度的升高而提高,改變的程度也隨之加重[3]。因此,高鉀血癥最簡便、最有效、最快捷的檢查方法就是心電圖觀測,且其對假性高鉀血癥具有判別作用,比血清鉀的測定更為準確[4]。
3.1加深對學科理論知識的理解
通過觀測心電圖變化掌握高鉀血癥對心臟的影響,對心肌細胞的毒性作用,掌握高鉀血癥對心臟的基本病理生理機制是降低心肌的興奮性、傳導性、自律性和收縮性,并用前期學過的理論知識解釋這種現象,加深對基礎醫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通過選擇不同的解救方案,掌握高鉀血癥的各種解救方法及其機制。
3.2 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
目前,有部分護理專業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夠重視,而臨床工作要求學生能夠運用醫學基礎知識和護理技能對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保健、護理提供服務,具備系統化整體護理和社區護理的工作能力,因此,要通過實驗來體現基礎課的重要性。高鉀血癥綜合性實驗要求學生認識正常及異常心電圖,掌握靜脈注射、氣管插管、心電圖連接、動脈插管等基本操作技能,在觀察及操作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從而使其認識到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3.3 加強基礎護理與臨床護理的聯系
通過高鉀血癥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加深了對用鉀原則的理解,認識到對需要補鉀的患者能口服的盡量口服,不能口服者應靜脈滴入補鉀,不能靜脈推注,補鉀濃度要適量,輸液速度要適度,每日補鉀量不宜過多,見尿才能補鉀。對高鉀血癥患者的護理要注意禁鉀、抗鉀、轉鉀、排鉀;加深靜脈輸液的注意事項,如輸液部位、輸液速度、藥物濃度、對血管有無刺激、滲漏處理等的認識;掌握部分手術器械的使用方法,如氣管插管、血管插管等手術基本操作方法。
3.4 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家兔高鉀血癥綜合性實驗操作步驟較多,用藥劑量、速度、給藥時機均很重要,處理不當就會導致實驗結果不理想。在實驗中學生間相互配合,協調一致,才能提高實驗的成功率,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通過家兔高鉀血癥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全面觀察到了器官系統由正常生理狀態→疾病狀態→疾病轉歸的全過程[4],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和實驗結論進行分析、思考,培養了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和臨床護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1]楊藝,隋建峰,趙紅梅,等.高鉀血癥所致家兔心律失常與救治機能綜合實驗的教學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17):2131~2132.
[2]馮新為.病理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3]陳小紅.心電圖對診斷高鉀血癥的臨床價值[J].基層醫學論壇,2006,10(2):149~150.
[4]林曉密.通過開展家兔高血鉀癥綜合性實驗密切基本理論與臨床實際結合的作法與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27(18):2260.
G424.31
B
1671-1246(2012)09-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