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銀
(白銀市平川區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甘肅 白銀 730913)
淺談社區護理
肖建銀
(白銀市平川區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甘肅 白銀 730913)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學范圍也在逐步拓寬,從疾病護理擴展到疾病預防,因此,發展社區醫療服務已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的社區醫療護理還處于萌芽階段,必須盡快發展社區護理。
社區;醫療;護理
隨著醫學的發展,社區醫療服務已成為醫院日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醫務人員對所管轄范圍的各類病人都要有全面細致的了解,定期對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判斷他們身體存在的問題,科學預防,提高其對家庭護理重要性的認識。這就要求醫務人員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精湛的業務素質,能應用護理程序對病人實施整體護理,敏捷、果斷處理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意外,從而使病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改革與發展已進入攻關階段,各級衛生部門都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社區護理的重要性,不少國家對社區護士教育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常言道,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然而社會上對社區護理工作仍存有偏見,有些人對護士的價值并不真正理解,部分人群對社區護士護理服務持懷疑態度,這就造成病人的從護性降低,從而影響了社區護理的發展。社區護理與臨床護理相比有較大區別,社區護理擴大了護理工作的職能,服務對象從病人到健康人群,服務范圍由醫院走向家庭和社會,工作內容從幫助病人恢復病健康擴大到預防保健和提高人群的生活與生命質量。醫院的臨床護理多以恢復病人的健康為主,而社區護理則以強調促進人類健康為主,它的中心任務是提高人群的身體、心理、社會整體水平,社區護理的服務對象以集體為主,具有高度自主性和獨立性。
2.1 做好社區護理評估,收集資料
開展社區醫療服務,在所管轄范圍內建立“家庭健康”檔案,定期對社區居民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普查,并做好記錄,通過普查及時發現問題,了解社區基本情況,探究影響社區居民健康的因素,明確護理對象的需求;同時搞好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為今后迅速解決突發性問題打下良好基礎。(1)注重健康指導,幫助個體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病人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疾病康復起到重要作用,老年是組織器官逐漸退化和生理功能逐漸衰退的階段。因此,對有抑郁、焦慮、緊張、孤獨等心理障礙的老年病人,在心理上做好疏導,精神上給予安慰,生活上給予鼓勵,提供安全性和高質量的健康照顧。在生理方面教會病人基本自護知識,使其從被動接受護理轉為主動參與治療;對不了解自己病情的病人,醫護人員應多講授有關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和認識,對影響健康的諸多因素耐心講解,以達到改正不良習慣、預防疾病的目的。(2)在普查中,將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腦血栓等慢性病病人列為重點人群。因為這類病情易反復,病人活動不便,醫護人員應不辭辛苦,多跑多問,視病人如親人,不怕臟、不怕累,精心服務,為病人的健康撐起一片天空。由于各項護理操作都是護士在病人家中完成,操作時要輕穩、認真細致,使病人的身心得到撫慰。
2.2 “急病人所急”是社區醫療服務的職責
社區醫療服務中常有危重癥病人需要緊急處理,這就要求醫護人員隨時做好出診準備,遇到突發事件,能立即趕往病人家中。急診病人多伴有精神恍惚、意識障礙等癥狀,這就要求護士沉著冷靜、從容自如地實施急救措施。同時不議論與搶救無關的事情;不要以為病人無痛覺,靜脈穿刺式注射就可隨便進行;更不能摒棄無菌觀念,盡量避免不必要損傷,積極配合醫生完成搶救工作。對特殊病人應做好病情保密工作。在搶救危重癥病人過程中,由于病情兇猛,甚至危及生命,病人家屬多表現出急躁、恐懼、悲痛,甚至語言粗魯,護士應穩而不亂,盡可能一次完成技術操作,取得病人及其家屬的信任,穩定家屬情緒。
2.3 為人民服務是社區護理的宗旨
筆者從事護理工作20多年,有很深刻的感悟,要做好護理工作除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要學習人文、心理、倫理、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需要有科學知識、藝術方法和無與倫比的慎獨精神。護理職業的內涵,只有在實際工作中細細體驗、思索,才能體會。護士應用自己的行動去維護護理職業形象,克服艱辛,體驗快樂。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長,疾病譜的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帶來了許多相應的社會保健需求。為使人類健康與社會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醫療保健的需求,必須盡快發展社區護理。
3.1 開展社區護理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1)由于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健康的含義有了新認識,健康不再是以是否生病為標準,而是要使人們的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方式都健康。人們希望提高生活質量,希望掌握更多的醫療護理保健知識,主動參與到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活動中來,渴望得到家庭醫生、家庭護士便捷、優質、高效、價廉的健康服務。人們保健觀念的轉變促使護理工作必須從醫院走進社區、走進家庭,幫助人們提高自身對疾病的控制能力,提高自我保健意識。(2)我國及世界人口的老齡化發展,隨之引發了相應的社會保健需求。按照聯合國公布的年齡構成標準,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預測,到21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左右,屆時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老年人患病率高,對醫療保健的需求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多,急需來自社區方便、快捷的醫療護理服務[1]。(3)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和疾病譜的變化,高齡人口的增長帶來慢性疾病的增多。醫院以處理急癥為主,而可以提供給慢性病病人的服務是健康教育及長期護理服務,如果長期住院治療,勢必加重病人經濟負擔,同時也造成衛生資源的浪費。因此,很多需要康復和長期護理服務的慢性病病人將從醫院回到社區,護理服務亦會因需要從醫院延伸到社區和家庭。
3.2 開展社區護理是我國醫療服務現狀的需要
社區護理是社區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醫院以外的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護理等工作,近年來,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改革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眾的衛生服務網絡。”目前,在我國一些大城市社區護理已初具規模,如設立家庭病床,開設護理專家門診、開通護理咨詢熱線,定時、定期上門開展護理服務等,以滿足廣大群眾對衛生服務的多層次需求,使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得到護理服務。然而由于社區護理在我國起步較晚,其服務內容、服務規模及服務質量以及社區護理教育等方面還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3.3 開展社區護理是大力發展現代社區護理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今,人們對健康和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長,衛生保健的重心由保命轉向治療、預防、健康和延年益壽。但大多數群眾最需要的是方便、價廉、優質的衛生服務,社區護理最能滿足這種需求。因此,必須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大力發展社區護理,特別是地處偏遠、經濟不發達地區,要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護理模式。(1)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區護理體系。社區服務是以健康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范圍,以需求為導向,以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和慢性病病人為重點服務對象,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及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于一體的衛生綜合服務[2]。設立社區護理服務中心,將社區護理納入社區醫療服務或初級衛生保健工作中,有利于護士發揮多元角色的作用。在社區醫療護理服務中心,護士可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宣傳疾病的治療、護理和預防保健知識,為生活不能自理的慢性病病人提供家庭式護理服務,讓病人在社區得到高質量的護理服務。(2)加強社區護理教育,促進社區護理發展。社區護理教育在我國剛剛起步,目前,中等衛校雖增設了與社區護理有關的課程內容,但所占比例很小,培養出來的護士很難適應社區護理工作的要求。因此,應加大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采取多種形式,對在職護士進行社區護理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有計劃地培養一批具有專、本科學歷的社區護理人才,提高社區護理隊伍整體素質,為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提供保障。
[1]鄭昌江,王穎.老年人醫療護理[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楊和平.社區衛生服務及其現實意義[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5(5):447~448.
R473.2
A
1671-1246(2012)09-0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