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楊學良
(天水師范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甘肅省地方高校教師發展現狀及對策
李 華,楊學良
(天水師范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針對目前甘肅省地方高校教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構建基于時效性的地方高校教師發展制度,提出對策:增加教育交流的機會,將在職培訓與發展結合起來,重視教學,加強學術研究,加強學位課程的學習,實施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
甘肅省;地方高校;教師發展
地方高校是指隸屬各省或自治區,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的普通高等學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目前,我國地方普通高校數量及在校生數量均占全國的90%以上。以甘肅省為例,現有高校37所(本科14所、專科23所),除蘭州大學外,其余36所均屬地方高校,占97.3%。因此,本文選取甘肅省地方高校作為研究對象,對西部乃至全國地方高校的教師隊伍發展均具有現實意義。
根據文獻綜述,教師發展的定義呈多樣化。筆者認為,高校教師的發展應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使自己得到教學發展、專業發展和個人發展的終身學習過程。
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法,對甘肅省36所地方高校教師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各高校在提高教學質量以及開展包括師資隊伍建設在內的教師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今后的展望和改善的對策等。調查對象為各高校負責教學的分管院長、副院長和代課教師。對36所高校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3份,有效回收率為91.5%。
通過問卷調查,筆者歸納出高校教師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教育交流機會太少
由于甘肅省地處西部,教育交流機會少于發達地區高校,尤其是非省會城市的地方高校,教育交流機會更少。當問及“您認為學校目前的教育交流機會”,有46.1%的教師認為學校的教育交流機會太少,難以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迫切希望有走出去的機會和條件。
2.2 教師進修、培訓意識不強
當問及“你對參加青年教師崗前培訓的態度”,有70.0%的教師認為“參加過且有必要”;當問及“您在工作中是否有參加培訓或進修的愿望”時,有30.0%的教師認為“偶爾有”,有7.1%的教師認為“從未有過”;當問及“激發您個人參加教育培訓或進修的主要動因”時,有50.0%的教師認為是“提高個人競爭實力的需要”,超過20.0%的教師認為是“工作自身的需要”,也有6.7%的教師認為是“組織安排,不得不參加”。可見目前很多教師缺乏進修和培訓意識,仍將進修和培訓看做是管理部門的事情,培訓工作流于形式。
2.3 輕視本科教學工作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養專門人才,教學是對高校教師最基本的要求。當問及“您認為貴大學教師發展活動——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取得了怎樣的成果”,21.5%的教師認為“沒有太大的提高”,18.3%的教師認為“沒有提高”。這說明目前存在著教師對本科教學工作不夠重視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教學對教師的重要性,缺乏敬業精神,師德失范問題較為突出。
2.4 學術研究意識淡薄
在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學術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由高校的性質、職能及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所決定的。高校是研究和傳播高深學問的場所,具有科學研究的職能和自由探索知識的精神傳統。當問及“您主持或參與與本職工作相關課題研究的情況”時,有46.0%的教師回答是“三項以下”,其中很大一部分甚至是“沒有”。可以看出很多教師缺乏參與科學研究的熱情,尤其是職稱和學歷較低的教師,忙于教學工作,很少有時間參與科研,而更多的教師參與科研主要是為了評職稱,有些教師評上高級職稱后,也不再進行學術研究,高校沒有形成科學研究的良好氛圍和環境。
2.5 對學位課程的學習主動性不強
學位課程是依據學位教育所規定的培養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地編制的教學內容。現我國學位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三級12個學科門類。當問及“工作后,您的學歷提升了嗎”,有50.0%的教師回答“提升了”,有23.7%的教師回答“正在提升”,但也有26.3%的教師回答“沒有提升”。總體看來,大多數教師為了以后的發展選擇提升學歷,但也有一部分教師對學位課程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迫切性,說明很多教師對自身發展還不夠重視。
2.6 缺乏教師職業生涯規劃
對教師而言,職業已基本確定,因此,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可幫助教師真正了解自己,籌劃未來,擬定發展方向。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是教師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觀的體現,是教師人生幸福與快樂的源泉。但是,當問及“對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態度”時,僅有40.0%的教師聽說過;當問及“您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時,僅有20.0%的教師“已經制訂好且正在實施中”,43.6%的教師“沒有制訂好”。這說明目前高校沒有做好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工作,教師自身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不強。
3.1 增加教育交流的機會
教育交流包括國際教育交流和國內教育交流。
國際教育交流形式多樣,主要包括國家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出國進修,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短期訪問、講學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重點項目聯合攻關等。此外,還有國內外大學的校際友好協作,聯合辦學,互相交換學者,互派留學生,互相承認學分、學歷。國內教育交流包括教師考取國內知名大學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短期培訓、進修,做國內訪問學者,參加學術會議等[1]。
目前,從甘肅省省情來說,建議各地方高校加大國內教育交流機會,如條件允許,可適當參與國際教育交流。
3.2 將在職培訓與發展結合起來
教師培訓著重從外部(社會、組織)要求出發,高校教師嚴格按照規范要求,教師發展著重從教師主體性出發,自我要求實現某種目標。當然,教師發展離不開教育、培訓,但更為重要的是體現教師的自主性和個性化,促進自主學習,自我提高。
事實上,除在職培訓外,高校教師發展還有很多內容。潘懋元先生指出其內容還應包括:(1)外出進修。它的好處是,有利于集中精力學習理論。但在當前教師不足的情況下,只能是少量脫產進修。(2)集中設置進修班,指定參加培訓的教師。它的優點是有利于集中優勢資源,統一管理;缺點是被指定的教師往往動力不足[2]。
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我們可努力使在職培訓的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以滿足不同層次和水平教師的需要,把在職教師培訓納入高校教師發展范疇,并擴展其內涵。
3.3 重視教學
教學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的互動活動。高校教師不僅要懂得一般教學過程的原理,還應了解高校教學過程的特點。教師既要掌握學科所需的專業基礎知識,也要具備高校教學應有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
大多數地方高校辦學定位是教學型大學,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可通過舉辦青年教師教學能手大賽,督促青年教師掌握教學要領和技巧。對新進教師,可實行導師制,為每位新教師配備一名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導師,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幫助其盡快成長。根據教育部指示,急需完善“高職稱、高學歷教師上講臺”機制。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既調動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又對其專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3.4 加強學術研究
從理論上講,學術研究既是高校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基礎,也是提高其學科與專業水平的重要環節。高校教師在學術研究中,通過科學研究接觸和發現學科前沿問題,獲得新的研究成果,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專業發展水平。
從實踐來看,高校教師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學術研究活動,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和教學效果,為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國的研究型高校中,不同學科、職稱、學歷、教齡、年齡、性別的教師,總體上有科研成果的教師教學效果顯著好于無科研成果的教師;教師的科研成果與教師的教學效果呈現較為顯著的正相關,教師的科研對其教學有促進作用[3]。
3.5 加強學位課程的學習
學習研究生學位課程也是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對高校教師提出的客觀要求。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加快,要求高校教師通過各種學習途徑和方式,參與繼續教育,不斷擴大學術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能力,以滿足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自20世紀末開始,我國加大了高校教師資格鑒定和聘任制度的改革力度,除《高等教育法》等相關法規外,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紛紛制訂和實施了高校教師提升學歷層次和專業發展的計劃。
教育部在“十五”發展規劃中要求高校中碩士研究生學歷以上教師應達到教師的80.0%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應達到教師的30.0%以上。以天水師范學院為例,教師隊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僅占47.8%(其中博士研究生僅占3.0%),這一比例不僅低于教育部規定的標準,而且低于省內同類高校,如蘭州城市學院為61.8%,蘭州商學院為54.1%。
因此,各高校應積極鼓勵低學歷教師考取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對重點學科、緊缺專業,則采取重點傾斜的政策,以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3.6 實施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
高校教師職業生涯代表教師一生中在職業崗位上度過的歲月的整個歷程,是一種與工作相關的連續的、終生的經歷。當個人選擇并且從事一種職業時,就意味著其職業生涯開始。不論是組織還是個人,確立職業生涯的目標是通過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來實現的。
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按照時間維度,可分為短期規劃、中期規劃、長期規劃和人生規劃4種類型。職業規劃的程序是先確定志向,之后進行自我發展狀況的認識與評價,在自我認識與評價中又分為自我定位和目標設計,然后確定實施策略,最后進行評估和反饋。
[1]張亞群.論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2):74~76.
[2]潘懋元.大學教師發展與教育質量提升[J].深圳大學學報,2007(1):24.
[3]魏紅,程學竹.科研成果與大學教師教學效果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32~34.
G451
A
1671-1246(2012)09-0007-02
甘肅省教育廳科研基金2010年資助課題“甘肅省地方高校教師發展對策研究”(1008B-0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