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 靜 郝保威 朱早林(西南交通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31)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的進步越來越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教育承擔的責任更加的任重而道遠。為此,國家適時推行素質教育為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帶來了希望,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身體素質教育作為一個部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水平,國家教育部印發了許多相關文件,以確保學校體育課程的有效開展,如90年以來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對各個階段學校體育教育的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目的與任務等做了詳細的規定。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青少年的體質卻呈現下降趨勢,逐漸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有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由于我國青少年體質狀況逐年下滑,因此教育部積極采取措施,印發相關規定促進學校體育教學的開展,各級各地方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并根據各地方地理環境及其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合理地編排適合地方的校本課程。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形勢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國家及學校組織積極采取改革措施,對學校體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及其課程組成等進行變革,使其適應時代的發展,如“陽光體育”、“快樂體育”,就是近年來教學改革的結果。
據有關部門對全國十多萬名學生的調查表明,2/3的學生每天鍛煉時間不足1小時,近1/4的學生每天基本不運動,而這種現象大都出現在小學至高中階段,應試教育觀念的不減使學生課業增多,學習任務繁重,中考、高考的壓力使青少年用在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大大減少,這種現象的積累逐漸使學生遠離體育,在喪失運動興趣的同時也丟失了學習體育技能和體育保健的機會,最終的結果導致學生體質水平的普遍下降。在大學,學習壓力的降低和娛樂活動的增多使大學生用在體育鍛煉上的時間相對增多,從大學周邊體育用品業的發展來看,選擇體育健身的學生越來越多,大學生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本應是青少年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況越來越優越的時候,但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結果卻與此相反。從1979年開始,我國每5年對青少年體質進行監測調查,體質監測發現,1985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各項指標處于較高水平,而近20年來,除了形態方面的指標如身高、體重等增長比較明顯外,反映青少年機能、素質的指標,如耐力跑、柔韌性、力量等指標都呈逐步下降趨勢。青少年體質研究工作者教授毛振明教授用四個字來形容目前大部分孩子的體質狀況,即:軟、硬、笨、暈。軟,就是肌肉軟;硬,就是關節硬;笨,就是長期不活動造成的動作不協調;暈,就是前庭耳蝸神經暈。就拿最后一項來說,現在的體育課上,很少有老師教關于倒立的課程,孩子的前庭耳蝸神經得不到鍛煉和開發,長大后,直接的后果就是可能暈車、暈船、暈飛機。2007年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顯示:肥胖率比5年前增長了一倍;眼睛近視的比例更不容樂觀,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達到76%,大學生甚至高達83%,也就是說,現在的10個大學生中,還找不到兩個視力良好的人。身體形態上,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肥胖率不斷增長的同時,許多“豆芽菜”也相繼出現。總體來說,青少年的身高不斷增長,體質卻不斷下降,基本上呈現出一種“外強中干”的狀態。
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動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全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生怕孩子碰著磕著。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一方面使孩子形成懶惰、懦弱的性格,不愿參與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的運動,另一方面給體育教師帶來教學上的巨大阻礙,害怕學生發生意外使教師降低了對學生的要求。
雖然身體健康被逐漸受到重視,國家對學校體育課程的規劃越來越完整,各地學校也積極響應,但實際上體育課仍作為一種輔助教學課程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重視,特別是中小學,很多以打造升學率第一的學校仍然把文化課程學習擺在第一位,忽視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體育課變自習課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地方學校按照國家規定增加了體育課以及課外體育活動時間,但對學生體質評價標準有所下降,降低了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激勵作用。
現階段的青少年很大一部分生長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家庭環境中,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而且養成懶惰、懦弱、叛逆、自主性差的性格,運動一會就喊累,磕著碰著就喊疼,對老師的話充耳不聞,增大了體育教師的教學管理難度。
來自社會輿論、學生家長和學校領導的壓力使體育教師在實施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格外開恩”,為了避免教學事故的發生,教師不僅將課上運動負荷降低,而且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指標也相應的降低了,對教學計劃的實施總是糊弄過關。
現階段,國家發行的促進體育教學的有關規定有了一定成效,但近年來的青少年體質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的平均體質水平仍呈現下滑狀態,體質水平好的部分僅僅出現在某一個地區甚至某一個學校。這說明缺乏國家、社會和家庭的監督,有些地區或學校對有關規定的執行力度就不夠,國家教育部頒發的文件也就形同白紙空文。
家長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使孩子養成堅韌的性格,協助學校開展體育教學,為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出一份力。
學校要本著“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制定明確清晰的教學計劃及課程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運能技能,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
素質教育的成功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教師要積極學習有關知識,抓住學校體育的發展趨勢,豐富自我經驗,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實施個別教學,以便有效的進行體育教學工作。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向社會公布學校校園體育工作的基本方案、基本要求和監督電話,自覺接受來自社會、媒體和家長的監督,對他們所反饋的建議予以認真的考慮并及時適當整頓工作方案。
國家的未來要靠青少年,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國家未來發展快慢的關鍵,維護青少年的健康是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由于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因此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發展,教師要以身作則,提高個人素質,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
[1]高始玲,劉加順.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計劃[J].博客沙龍.2007.06.
[2]杜尚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探討》[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9.
[3]程彥玲,劉建鋒.論當前我國學校體育發展所面臨的困惑[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1.
[4]劉云,郭華,張學成,劉釗.多維視角下我國青少年體質下降因素探析[J].大眾體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