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樹芬 (梧州學院公共基礎部 廣西 梧州 543002)
啦啦操表現力的價值最直接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促進學生外在形象、性格與氣質的培養;(2)塑造學生形體美、動作美、姿態美、服裝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3)促進學生動作的穩定性、協調性、熟練性和精準性的提高;(4)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和樹立較強的自信心;(5)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步伐,激發女學生的體育興趣;(6)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親近大自然,增添新活力;(7)有利于拓寬學生的交際面,提升社會交際能力;(8)活躍了校園體育文化,為校園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1 、動作與形態是啦啦操表現力的基本條件。動作與形態是影響運動員技術水平發揮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完成啦啦操運動的體現表現力的基本條件。
2.2 、力量、節奏、動作、細節、服裝等的結合是啦啦操運動的突出特征。啦啦操藝術表現力的因素,包括人體形態美、音樂節奏感、身體素質、肢體語言表現力和技術水平、動作的熟練性、舞蹈技能和個人風格特點和感染力。要想提高啦啦操藝術表現力,應加強舞蹈訓練、樂感訓練、技術動作訓練、心理素質訓練和身體素質訓練。隨著啦啦操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要求有更高的難度、更新的表現形式和更鮮明的表演風格,還強調其本身特有的力量、節奏、動作、細節、服裝等的結合藝術魅力。
2.3 、現場的感染力是啦啦操表現力最直接的一個重要因素。啦啦操原名cheer leading。其特有的現場表現力有振奮精神,提振士氣的作用。啦啦操現場感染力包含了:人體形態美、音樂節奏感、身體素質、肢體語言表現力和技術水平、動作的熟練性、舞蹈技能和個人風格特點和感染力,不僅具有比賽的激勵性、競爭性、觀賞性,更能夠將激情更大范圍地感染到更多的人。同時,也能夠有機會表現自己,能夠給觀眾帶來快樂和激情,提高參與者的民族凝聚力和戰斗力。
3.1 、學生的興趣培養。使學生認識和理解啦啦操運動的價值及對自身發展的意義,是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個性。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到新鮮,產生興趣和求知欲望,才能更好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2 、加強啦啦操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引領者和導航者,對學生起著最直接的作用,也是實施教學、訓練的基礎和前提。所以必須加強啦啦操是子隊的建設,為啦啦操教學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3.3 、加大投入力度,優化啦啦操教學設施環境。拓寬教學內容,根據人體變化規律與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興趣愛好、個體差異和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向健康、娛樂性方向發展。創造良好的教學設施環境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樹立必勝的自信心,營造一個輕松偷快的教學氛圍,在培養興趣、增強自信心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身體素質,提高啦啦操的教學效果。
3.4 、加強學生身體素質、動作和樂感的培養。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與靈敏等。良好的身體素質是掌握啦啦操運動技術與提高啦啦操運動成績的基礎,也是提高啦啦操表現力的根本。動作、身體姿態與樂感的完美結合展現運動員的運動激情與生命力,也體現了“形動于外情于內”。
3.5 、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訓練。心理素質與表現力直接影響運動員技術動的發揮,心理素質決定了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過程中動作、表情、情緒、對韻律節奏的悟性和感情的投入程度,是通過動作和面部表情、神態抒發內在情感的能力。啦啦操的比賽、表演、訓練不僅僅是身體的活動,也是心理的活動,心理活動起著重要的調節和主導作用。心理素質不高直接導致身體形態與訓練能提高、協調、節奏感、表演激情、感染力等。所以,一定要加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里素質、積極的情感、克服困難的信心等心理素質方面的訓練,是選手具備在賽前、賽中、賽后保持良好的心理調節和自我平衡能力。
3.6 、引用現代教育技術,較加快表現力的提高。啦啦操運動作為一項新興的運動項目在學校已得到了廣泛的開展。多媒體教學不僅開闊了運動員的視野,從多方面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多媒體技術能把優美的身體動作、動聽的音樂旋律等能融合一體,最直觀的體現給人以美感和享受。引用現代教育技術使學生對于這項運動有最直接的美的感受,可以激發學生的自我表現力、更好的領悟項目特征、陶冶情操,自發自覺的投入到啦啦操運動中來。
[1]唐煉,楊潔.舞蹈啦啦操在大學女聲體育課程改革中的作用研究[J].體育科技,2011(2):110-113.
[2]劉云,王萍.藝術體操與啦啦操的對比分析[J].文山學院學報,2011(1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