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坤(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在體育運動訓練中,其訓練效果的好壞,往往與運動量的大小有很大關系。因此訓練時掌握運動量顯得尤為重要。
客觀生理指標的測定:目前常用的測定指標有訓練前后及安靜時的脈搏、血壓、體重、肺活量、心電圖、尿蛋白、血色素等生理指標。
測試高校學生的脈搏是最簡單易行、且最能直接反映高校學生機體情況的一個指標。若測試的結果是安靜時的脈搏與以往相比是逐漸下降或者不變,或者每分鐘的脈搏變化幅度為2~6次以內,則表明學生機體反應良好,運動量的安排適宜,而且還有提升的潛力;如果脈搏與以往相比超出10次以上,或者脈搏的搏動次數變化不定,訓練前后的脈搏變化次數差異很大,則表明學生機體反應不佳,說明運動量過大,應予以調整,當脈搏的變化穩定后再給予運動量加大。
學生安靜時正常的血壓變化范圍應在10毫米汞柱以內,體重變化不超過0.5千克。如果學生的血壓明顯升高,肺活量顯著下降,體重持續減輕,且減輕幅度超過正常體重的1/30時,說明訓練時的運動量超出了學生的可承受范圍,教師應當立刻減少運動的負荷。
觀察和調查高校學生運動員對訓練負荷安排的反映。如果運動員在接受當前的運動負荷后出現如面色灰黃、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運動欲望不強等,則說明此運動量的安排不太合理;若學生在接受訓練負荷后的第二次訓練課上表現出興奮、運動欲望強烈、情緒飽滿等,則說明此運動量的安排較合理。
由于高校學生中覺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再加上身體素質較差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還不夠完善,接受新知識、技術的能力還不是太強,因此在安排學習新技術時運動量應小一些。在進行復習的訓練課時,教師的重點應是熟練動作,提高技術質量和規范動作,故訓練的運動量可大一些。
在高校階段,學生身體各器官、系統生長發育較快,機體代謝能力強,對新事物較敏感。在訓練中,學生對新技術動作學習較快,大腦皮層興奮高,但訓練時間不宜長,訓練強度不易太大。教師應注重循序漸進,尊重訓練的規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
在高校業余訓練中,男生和女生在體質、運動能力、心理素質等各方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別。因此,教師在安排訓練時應有所區別對待。一般來說,男生的身體素質強于女生,因此,在同一田徑項目上運動量的安排男生應大于女生。女生在生理期時教師要主動降低運動量,不應安排大強度的訓練。
運動負荷是指人體在運動活動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其分為負荷強度和負荷量兩個方面。因而,教師在高校學生的業余訓練中,要做到“因人而宜”科學合理的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
比如:測試30米、100米、800米等的最好成績,負重深蹲、半蹲、臥推等的最大重量,俯臥撐、雙杠臂屈伸、仰臥起坐等的最多次數,而后將其作為各項訓練強度的100%,以便在采用中等強度進行某項練習時,換算出相應的速度、重量、次數等。通常是在確定了各項訓練的強度后,再考慮配置相應的訓練負荷量。
在運動生理學上,運動負荷閾指剛能引起機體產生訓練適應的最小負荷強度,即低于這個閾值的負荷將不會達到應有的訓練適應。剛開始參加訓練的高校學生,運動負荷閾一般相當于本人機體現有的最大負荷能力的30%。而高水平運動員的運動負荷閾可高達本人機體現有最大負荷能力的70%。但是,這個負荷閾值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性,缺乏鍛煉的人用10%左右的強度進行一定數量、時間、距離的訓練,就可能出現較明顯的訓練效果,而經常系統訓練的人,可能要用30%以上的強度進行較大量的訓練,才會產生一定的訓練效果。因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及已儲備的運動能力來把握利用這個閾值。
普通高校學生更應預防過度訓練的發生。要預防過度訓練,必須嚴格遵守各運動訓練原則,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特別是區別對待和逐漸增加訓練量的原則,并且要安排好訓練與恢復的合理比例。
要做到科學訓練,提高運動成績,體育教師應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教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體育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運動醫學及生化學知識。豐富自己的理論水平,這樣可以科學安排運動量及運動強度,及時判斷過度訓練的產生。
[1]石衛東.淺談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的構成[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2.6.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