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偉 鄧雁方 白艷麗(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來,教育改革成為熱點問題不斷被推向風口浪尖,改革進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飽受爭議。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尤其是素質教育的重點考察對象,學校體育不斷努力的做出調整,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教育的改革。然而,素質教育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并未真正實現,應試教育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無形之中,體育課改不光沒有變成真正的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反而成為應試教育的工具,為升學率而繼續“服務”。學校體育最初的宗旨是為了讓學生學會一定的鍛煉技能、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優良的意志品質等,但是,無論課改之前還是課改之后,學校體育改革在實施過程中被人為的改變成了為升學率而服務的工具,這偏離了學校體育的宗旨,也不符合學校體育的目標。
在新一輪教育改革之前,體育課一般被當做“豆芽科”,上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相對靠得住的身體,迎接考場上的“腥風血雨”。同美術課和音樂課一樣,在考試沖刺階段,體育課的取消作為一種必要的“犧牲”,為的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文化課學習。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升學率作為學校教學質量以及教育部門領導政績考核的主要指標,自然被當做頭等大事來抓,學校各方面工作都緊緊圍繞升學率展開。因此,中小學體育課上與不上最終還是為升學率服務。
升學率的提高離不開學生在文化課上的拼搏,文化課的學習雖然是腦力勞動但也需要必要的體力作為代價,在長達幾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里,沒有身體作保證難以堅持到最后甚至會影響升學率。體育課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從一定程度上獲得放松,客觀上也可以取得鍛煉身體的效果。因此,中小學體育課在進行階段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按照教學大綱以及課程設置來安排的,但是,從其最終目的來看終究還是作為提高升學率一個必要工具而存在。
在教育體制改革之前,中小學體育課被占用甚至完全取消的狀況很明顯,至于課外活動對于面臨中考或者高考的學生而言不啻為一種奢侈。首先,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下,學生文化課成績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升學率的高低。升學率一旦降低很容易引起社會對學校教育質量的懷疑,甚至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迫于社會以及上級的壓力,出于學校升學率的考慮,學校領導不得不默許各科文化課老師占用體育課的時間,保證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文化課的學習。其次,學生在面臨中考或者高考的時候,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也面臨著對體育課以及課外活動的取舍。為了能夠順利通過各種考試,學生必須做出選擇,而能夠讓學生犧牲的時間除了體育活動時間以外很難再有其他選擇。無論是自愿還是被迫,學生很難有自主選擇的余地。第三,來自于家長的壓力。學而優則仕在中國處于主導地位已經維持了幾千年,尤其是在學生家長心中根深蒂固,加之我國一直以普通教育為主體,學生的成才之路大受限制,由此在學生家長看來,考大學似乎是孩子贏得未來的唯一出路。出于對孩子未來的考慮,學生家長寧愿孩子犧牲更多的休息活動時間,以保證學生能夠有更多的精力為將來拼搏,因此對“犧牲體育,換取升學率”的思想持支持或者默許態度。在這三方面的合力下,中小學體育課被占用甚至完全取消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伴隨著聲勢浩大的教學改革,應試教育飽受詬病被取締的趨勢已經不容改變,但是并非意味著當前我國已經成功轉型為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推行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是,考試在升學過程中仍然作為選拔學生的主要方式而存在。在大部分地區,教育質量的評價依然依靠升學率這一標準,應試教育甚至在部分地區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伴隨著各類輔導班的火熱興起,考試成為檢驗輔導效果以及學校教育質量的雙重試金石,加上各方面利益鏈條的結合,使得素質教育真正推行阻力重重。
教育改革的進程尚處于起步階段,并沒有真正改變學校選拔學生的標準,考試仍然作為考察學生能力的主要方法而存在,升學率評價指標依然在起作用。這就意味著中小學基礎教育仍然需要為培養“應才”而努力,而沒有如期望那樣培養英才。
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的設置往往以體考項目為主,強調達標化、競技化,忽略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這種形勢下的體育課最終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順利通過體考,確保升學率。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中小學對待體育態度雖然有所轉變,保證升學率依然是最終目的,中小學體育仍然同其原有宗旨相差甚遠。
教育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引發了新弊端,特長生的招收培養成為學校為提高升學率而覬覦的對象。這種“廣開渠道,提高升學率”目的主導下的中小學體育出現了新的特點。
首先,出于各種利益的考慮,體育特長生的招生考試近年來成為舞弊造假的重災區。體育特長生考試不及格以及各級別運動員證書造假等行為的泛濫嚴重干擾著招生工作的正常有序進行。這些舞弊行為的存在不僅打亂了教育選拔的公平性同時也極易在學生心里引起尋求捷徑好逸惡勞的心理,妨害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其次,在體育特長生的培養過程之中,由于體育成績轉變為硬性指標而文化成績要求相對較低,“重武輕文”現象嚴重存在。作為學校中的一個比較小而且特殊的群體,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重視體育成績而忽略必要文化課的學習,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
第三,體育特長生人數激增,大量非體育特長生的涌入破壞了原有的平衡。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非體育特長生的運動成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只要達到及格水平,這些學生可以憑借相對良好的文化課基礎獲得更大的升學優勢,許多真正特長突出的學生卻因文化課成績薄弱遭到淘汰。
雖然上述現象的存在干擾著體育特長生教育工作的有序進行,并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選拔機制的公平性,但是,從客觀上看來,卻為學校升學率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教育改革仍然沒有改變應試為主的選拔機制,學校教育質量好壞依然依靠升學率體現。從客觀上看教育改革促進了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有效的推進了素質教育的進程,但是,中小學體育仍然作為為升學率提供服務的工具而存在,并未真正的實現原有宗旨。
首先,教育改革應致力于拓寬成才渠道,建立健全多種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分流,確保升學不是學生成才的唯一途徑。普通教育為主體,職業教育不夠重視限制了學生成才的路徑,是造成學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主要原因。人才培養路徑的拓寬可以有效的減輕普通教育的壓力。
其次,揚湯止沸莫若釜底抽薪,教育改革中升學選拔需要建立新的選拔機制,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建立多重評價標準,從根本上解決升學率占據主導位置的問題〔3〕。
第三,完善中小學體育自身建設,改善現有的體育特長生培養管理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教育部調研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報告.素質教育調研組編著.共同關注—素質教育系統調研.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魏有為.關于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5,(03).
[3]邱烈峰.我國中小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及對策[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