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勇(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瞻岐鎮中學 315145)
多元智能理論提示各教育階段的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要兼顧八種領域的學習內容,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同時提供有利于八種智能發展的學習情境,讓每個人的八種潛能都有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面對的是具有不同智能優勢的全體在校學生,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把多種智能融合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主題中,使學生能夠較好地運用并發展自己的多種智能。
從教學目標的設置來看,傳統的教學多注重技能培養,輕智能培養。側重于考試,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其他各方面的均衡發展。教學內容單一,所學的大都是競技運動項目,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健身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只注重學會某一種運動技術,而忽略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沒有涉及學生的語言表達智能、思維邏輯智能、審美能力等的培養。
一個在經過了小學、中學、大學大概500多個學時的體育課后,但往往很多學生在畢業時卻沒有掌握任何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其次,教學過程中是以教師為中心,采取軍事化管理形式,強制性地讓學生學一些東西,忽視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生的主動參與,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僅重視技術評價和結果的評價,看的只是學生跳多遠、跑多快和能投進多少個籃,而忽略教學過程性評價的反饋信息,即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哪怕一點點進步給予及時的認可和鼓勵,從而弱化了激勵的作用,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每一次的體育測驗注重的只是學生是否及格,因而導致了學生只要能達到及格成績,便不再做出太大努力,因為在他們看來,上體育課只是為了應付測驗和達標。
2.1.1 、言語/語言智能
體育教學中,教師針對特定的情況,向學生提問、讓學生討論并歸納總結;還可以布置家庭作業,要求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查找資料,寫出心得體會等等,可以發展言語/語言智能。
2.1.2 、音樂/節奏智能
教師通過讓學生編排徒手操、集體舞,在課的不同部分用不同音樂伴奏(如:用堅定明快的進行曲結合節奏有能的徒手操,引導學生進入開始部分;而結束部分可用輕緩的小夜曲來使學生放松)等方法發展學生的音樂/節奏智能。
2.1.3 、邏輯/思維智能
通過智能性游戲、反應性游戲或針對某一問題,運用提問和暗示,要求學生做出思考并回答,可以發展邏輯/思維智能。
2.1.4 、視覺/空間智能
通過隊列隊形變換;“按圖索寶”“奪旗”等游戲;爬山、郊游、航模、定向運動等活動,還有球類運動的戰術訓練,都能使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得到鍛煉。
2.1.5 、自我認識智能
通過課堂常規、課堂紀律及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自知、自律、和自制等 自我意識;通過自我總結、自我評價等手段,可以認識和反省自己,發現自身的優點和不足,使自知/自省智能得到發展。
2.1.6 、人際交往智能
通過“小團體”模式教學、“搶救傷員”“找朋友”等情景性游戲、課堂分組競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開展“今天我來當老師”、輪流擔任體育委員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全班同學按某種能力的高低水平不同成立互助小組,培養學生與人和睦相處及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些方法都可以發展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
2.1.7 、自然觀察智能
通過戶外運動,例如定向運動、野外生存等形式,提高學生對大自然的觀察與識別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八種智能的綜合表現,并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智能特點,因此教學目標不應該僅僅設定在身體運動智能這一個方面,而要涉及語言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和自我反省智能等各方面。例如:思維邏輯智能方面,能使學生對一些常見的體育社會現象有自己的看法;音樂智能方面,使學生能聽懂音樂,并能在音樂的伴奏下和著節拍運動,能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情感;語言智能方面,學生能用語言清楚地表達出自己在運動中的體驗,明確某項技能的要點;人際交往智能方面,學生能愉快地與他人合作且能以較好的心態面對成功與失敗。
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僅要注重發展學生的運動智能,而且要注意其他各方面智能的發展,這就要求多元化選擇教學內容。例如,在發展學生的音樂智能時,可以在教學中用特定的音樂作為背景,要求學生按照音樂編排徒手操或準備活動;在發展思維邏輯智能時,可以用一些智力性游戲或反應性游戲,針對某個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發展空間智能時,可以通過隊列隊形的練習、球類的戰術練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發展這方面的能力。另外,開展一些如網球、太極拳、健美操等體育項目,以滿足學生健美健身、娛樂等多方面的需求,以適應終身體育的需要。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是潛在的天才關鍵在于如何開發。因此,學校體育教育的教學方法應該按照每個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手段,對之進行教育。在上課時,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組織準備活動或編制游戲,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創新才華。由學生選擇上課的內容和考試項目,使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集中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和較滿意的項目。教師由原來的主授者變為組織者和輔導者,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教師應該積極采用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教傳球時,教師先不講正確的傳球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并討論以怎樣的方式完成動作才最有效、最省力,然后,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逐步發現正確的傳球方法。
加德納在其多元智能理論中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的優勢智能類型和弱勢智能類型。因此,體育教學評價不應搞“一刀切”,用一個標準來評價所有的人,而應根據學生自身的基礎條件和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結合絕對評價的部分內容,以“人人都能成功” 為理念,進行綜合評價,促使學生以其優勢智能類型的發展帶動其他類型智能的進步。因此,其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也應該是多方面的。評價的方式采用教師評、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進步,感受到成功、感受到體育是使他身心愉悅的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習慣。
[1]袁國強.多元智能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6,24:78-79.
[2]田友誼.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對教育的意義[J].高等函授學報,2005,18:47-51.
[3]全曉燕.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學的啟示[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5,5: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