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云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 100016)
2012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快遞服務》國家標準,在2007年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很大提升,標準的層次更高,權威性更強,適用范圍更廣,填補了我國快遞領域國家標準的空白。該標準的內容兼顧了各方利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但在開始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執行難的情況,即在執行標準的過程中降低了快遞公司的工作效率,出現了法律效力與經濟效率之間的矛盾。《快遞服務》國家標準的執行表現出了法律效力與經濟效率之間的博弈。
根據新國家標準快遞服務-服務環節5.2.4的規定,對用戶交寄信件以外的快件,快遞服務組織應當場驗視內件,用戶拒絕驗視的,不予收寄。驗視時,經驗視,收派員仍不能確定安全性的存疑物品,應要求寄件人出具相關部門的安全證明,否則,不予收寄。目前一些大的快遞公司,能夠做到要求快遞員進行驗示。但對于通過電子商務進行交易的商家在寄件時會出現一些麻煩,像淘寶這樣的商家做的散貨生意,包裹零散而且數量大,如果分別驗視,則必須在快遞員到達并經驗視后才能封裝,這對于雙方來說都明顯大幅降低了經濟效率。
同時新國家標準還規定了驗視的要求,查驗用戶交寄的物品是否符合國家禁限寄規定以及是否與快遞運單上所填報的內容相符;而目前作為檢視方的快遞員一般不具備驗視危險品的專業技能,造成執行上的困難。
根據新國家標準快遞服務-服務環節5.4.2.4.2的規定,若收件人本人無法簽收,經收件人(寄件人)允許,可由其他人代為簽收。代收時,收派員應核實代收人身份,并告知代收人代收責任。這就意味著,當快遞員沒有經過收件人或寄件人同意,將快件交給其他人簽收,包括單位收發、小區門衛等,如果快件遺失,快遞公司就要承擔全部責任。這在執行中是有困難的,一旦收件人本人無法簽收,快遞員都是通過電話向收件人詢問由誰代收,那么快遞員如何證明自己的確經過收件人允許?如果在自己的電話中裝上錄音設備,必然加大快遞公司的成本,同時也對快遞公司人員講話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有利于證據的采信。否則一旦發生糾紛,快遞公司必然面臨不利的法律后果。
根據新國家標準快遞服務-服務環節5.4.2.4.1的規定,快遞企業收派員應告知收件人當面驗收快件。但驗收方式則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只能驗收外包裝。如果快件外包裝完好,由收件人簽字確認;
第二種情況:可以驗收內件,但不能調試。如果外包裝出現明顯破損等異常情況,快遞企業收派員應告知收件人先驗收內件再簽收;快遞服務組織與寄件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三種情況:可以根據與商家約定的驗收方式驗收。根據對于網絡購物、代收貨款以及與客戶有特殊規定的其他快件,與寄件人(商家)簽訂合同,明確快遞服務組織與寄件人(商家)在快件投遞時驗收環節的權利義務關系,并提供符合合同要求的驗收服務;寄件人(商家)應當將驗收的具體程序等要求以適當的方式告知收件人,快遞服務組織在投遞時也可以予以提示,驗收無異議后,由收件人簽字確認。
不管是哪種驗收方式,《快遞服務》國家標準對于驗收的總原則是“先驗后簽”。先簽后驗還是先驗后簽一直是快遞行業的爭議焦點,快遞服務系列國家標準在驗收方式上做出了區別對待,兼顧了消費者和快遞企業的利益。
但實際上,大部分快遞員都不會主動提醒收件人查看后再簽字。因為查看會耗費很多時間,每天送上百件貨物,如果每個人都要拆開看,經濟效率又會大打折扣。“先驗后簽”能提高快件安全,并提升用戶體驗,但對于快遞公司來說則進一步增加了人力成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以下簡稱《標準化法》)的規定,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區標準、企業標準四個檔次,前三種標準均分別有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標準化法》第14條規定:“強制性標準,必須執行。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禁止生產、銷售和進口。推薦性標準,國家鼓勵企業自愿采用。”要明確的是,不管是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區標準,都不是法律,它僅僅是一個技術文件。如果是強制性標準,也是通過《標準化法》或其它法律賦予其強制執行的效力。
針對目前發布的《快遞服務》國家標準沒有相關法律確認其強制性,它是作為推薦性國家標準而發布的,不是強制性標準,因此《快遞服務》國家標準不具有法律性質,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各個快遞企業可以自愿采納該標準,國家可以采取指導、鼓勵、支持等引導性措施。
當快遞企業采納了《快遞服務》國家標準并將國家標準中的具體規則寫在公示的快遞單據上,則國家標準就會在該企業與客戶之間產生了合同法上的效力,一旦快遞企業不遵守規則,客戶可以根據快遞單上格式條款的規定請求法律保護。
當企業遇到經濟效率與法律效力之間的矛盾時,企業通常遵循經濟效率優先的原則,因此當企業認為國家標準的規定影響經濟效率時,就不愿意執行國家標準并將其寫入格式合同使其具有法律約束力。而《快遞服務》國家標準本身不具有法律強制執行的效力,需要基于企業的意愿來決定是否讓該標準具有法律約束力。
從國家層面來說,在制定《快遞服務》國家標準時,必然遵循“法律效力優先,兼顧經濟效率”原則。著名經濟學家詹姆斯·布坎南和一些新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就認為,法律不應該是一種旨在使財富最大化的工具性變量。因此《快遞服務》國家標準首先遵循了法律效力優先原則,以保證公平和正義,兼顧快遞公司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
快遞公司從近期看,執行《快遞服務》國家標準會降低經濟效率,但通過執行國家標準會提升企業在行業的影響力,會得到消費者和商家的認可,從長遠看,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從國家層面看,國家通過制定《快遞服務》國家標準,督促該標準在企業的貫徹實施后,會根據實施情況將該國家標準的內容上升到法律的層次,使該國家標準直接具有強制執行力。
因此,《快遞服務》國家標準的法律效力與經濟效率是長遠統一的,執行國家標準有助于提高品牌價值,減少經濟訴訟,從根本上提高經濟效率。
內件驗視是快遞公司和寄件人公認的執行效率比較低的條款。但這一條款卻是可以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應當強制執行的條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75條規定,郵政企業、快遞企業不建立或者不執行收件驗視制度,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和國務院有關部門關于禁止寄遞或者限制寄遞物品的規定收寄郵件、快件的,對郵政企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對快遞企業,郵政管理部門可以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其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因此國家標準中的驗視條款與其他條款不同,是必須執行的。
在國家標準中,內件驗視條款的要求較高,驗視時應滿足以下要求:(1)查驗用戶交寄的物品是否符合國家禁限寄規定以及是否與快遞運單上所填報的內容相符。(2)發現禁寄物品,應拒收并向寄件人說明原因。(3)發現限寄物品,應告知寄件人處理方法及附加費用。
既然內件驗視是強制規定,作為快遞公司則必須執行。快遞公司通過高新技術來提高效率,例如通過手持探測儀進行內件驗視,則不需打開包裹,就可以實現內件驗視問題,可以解決快遞員專業技能不夠的問題。雖然表面上加大了購買手持探測儀的固定資產成本,但卻節省了違法成本和危險品造成的意外損失成本。
對于快遞代收需要經過代收人同意的問題,則可以加強培訓,規范快遞員與客戶之間的語言溝通。《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60條第二款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對其從業人員加強法制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技能培訓。因此快遞企業在面臨新的國家標準時,應進行快遞員業務技能培訓,使快遞員在與收件人電話溝通代收問題時,能夠引導收件人清晰表達是否同意代收、并確認收件人和代收人姓名或名稱。如果電話溝通含糊其辭,一旦發生法律糾紛,很難起到應有的證明效力。
同時快遞公司還要注意保存通話證據,運用技術實現手機自動錄音功能,并定期收錄備份錄音,保存錄音6個月以上,以有效保護自己的權益,降低索賠和訴訟成本。
在驗收問題上,快遞企業如果擔心“快遞企業收派員應告知收件人當面驗收快件”這一條款不好執行,可以采取書面告知的方式,這樣可以提高效率。例如,運用書面格式條款在快遞單上用醒目的字印上“如果快件外包裝完好,請您簽字確認;如果外包裝出現明顯破損等異常情況,請您先驗收內件再簽收。”這樣就可以達到告知的目的,使國家標準高效執行。
快遞服務國家標準的頒布,預示著快遞行業更高層次的規范《快遞法》的出臺,通過國家標準的導向性,引導快遞企業逐步規范,有效減少與客戶的糾紛,提高快遞服務質量。因此作為快遞企業認真執行國家標準,對企業今后的發展壯大非常有利,讓國家標準在快遞企業具有法律效力值得快遞企業認真考慮。
[1]GB/T27917.3-2011快遞服務第3部分:服務環節[S].
[2]杜超.快遞業監管法律制度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0.
[3]高慧云.《快遞服務標準》推動物流行業立法[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7,(23):72-73.
[4]呂林娜.有關我國快遞的法律問題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5]黃麗珊.基于新《郵政法》實施背景下我國快遞管理法律制度的框架分析[J].法制與社會:旬刊,2011,(30).
[6]陳剛,張敏.我國物流法律體系建設的思考[J].物流技術,2012,(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