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閆 潔,宋銘鑫
(四川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知識經濟是一種智能經濟,是相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相對于現行的“以物質為基礎”,以原材料、能源和勞動力等物質基礎來實現經濟增長目的的傳統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業成為龍頭產業,經濟增長主要通過知識運營來實現。知識經濟所運用的“知識”特指人類在科技方面所積累的精神財富。人類歷史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創造的輝煌中延續了千年之久,近些年來,人類科技發展成熟之際,知識已經成為生產要素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知識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產業形態走向了歷史前臺,這一變化的主要標志是美國微軟公司為代表的軟件知識產業的興起,標志著知識經濟成為21世紀主導型經濟形態。
知識經濟將成為未來幾個世紀的全球經濟主導力量,雖然目前尚處于萌芽狀態,但其時代特征已逐漸顯現,總的來說,目前知識經濟時代所體現的時代特征主要有以下五點:
(1)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社會生產力中的決定性主導力量。相較于分別以勞動力和資金作為主要生產力的農業和工業經濟時代而言,知識經濟時代以高科技知識為生產力主體,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增長方式從傳統的物質主導型向智力主導型轉變。
(2)知識和技術創新活動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活力來源,信息技術進一步鞏固了知識經濟的優勢。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生產力取得不斷進步的源泉。在知識經濟時代,作為知識傳播、信息交流的有效工具,信息網絡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人類知識總量大幅度提高,知識的應用和創造能力也取得了質的突破,可以說,網絡技術為知識創新提速,成為當今世界推動知識創新過程中最為活躍、最具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3)知識經濟時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決定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在買方市場取得決定性優勢的當前社會,市場機制促使經濟一體化走向了更加合理的發展軌道,“諸侯經濟”漸行消亡,“地域經濟”、“流域經濟”悄然興起。尤其是知識經濟所具有的高度信息化打破了經濟的地域壁壘,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
(4)知識的收益遞增率打破了物質產品的收益局限,保證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物質產品的生產遵守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而知識則可以在反復應用的過程中不斷更新并取得新的突破—即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因此,知識生產是加速度的,呈幾何級數增長。
(5)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是人才。在農業和工業經濟時代,社會的人才觀具有顯著的差異。農業經濟時代,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在官本位制下采取愚民政策,用奴才,而不用人才;步入工業經濟時代,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以控制機器設備和自然資源獲取財富,社會的人才觀又轉向利本位,任人為能,用能人而不用能才。
知識經濟時代的上述特征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非常重大,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激蕩之下,資本、技術和人才資源在快速流動,科技文化是由人來掌握的,在知識創新日新月異的當下,掌握創新人才就掌握了核心競爭力。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國應該把注意力轉向人才建設,建設起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確保我國經濟走向知識化的前提條件。
物流具有系統性和一體化特征,其跨部門、跨地域運作特點顯著,在實際運作過程,商流、信息流、資金流貫穿始終,企業的經營需要經濟、管理、法律、英語等各學科融會貫通的復合型人才。此外,對于物流行業這一微利產業,人力資源成本占物流企業運作成本中的較大比重,為了提高企業的收益率,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是物流企業普遍采用的成本控制手段。但是,在社會勞動力成本顯著升高的情況下,企業單位人力成本的降低受到顯著制約,物流企業要達到成本控制的目標則必須提高科技應用水平,通過崗位合并,壓縮人員編制,降低單位作業的人力投入。在成本控制與確保效益的雙向要求之下,當今物流企業對具有較廣知識面和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青睞有加,企業對員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體說來,結合業態特征,知識經濟時代物流人才的能力結構主要由知識結構、基本素質、能力三大板塊組成。
(1)國際貿易和通關知識。前面提到,經濟的全球化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之一,物流是商流的載體,貿易活動中貨物交付活動伴隨始終。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境外商貿繁榮發展,跨國企業之間商貿往來頻繁,為了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跨國企業的采購方式逐漸向即時化、零庫存的方向發展,這一轉變要求物流服務隨之跟進,物流企業的人員必須具備相關的國際貿易、國際結算、外匯交易等相關知識。
(2)運輸及倉儲領域專業知識。海運、空運、陸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和手段是綜合性物流企業開展業務的前提,而多式聯運的執行水平也是衡量一個物流企業綜合能力的指標之一。只有在對多種交通工具使用有關知識熟練掌握并運用自如的情況下,物流企業的工作人員才能設計出切實可行且經濟有效的運輸方案,為客戶提供安全便捷的物流服務。前面提到,物流企業為了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勢必通過并崗等方式對人力成本實行有效控制,企業的成本控制戰略要求工作人員必須具備靈活運用各種交通工具以及科學設計運輸線路的能力。在倉儲管理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倉儲管理已經從傳統的進出倉管理、堆碼擺放等簡單的人力勞動擴展到庫存控制、自動化技術、包裝、加工、檢驗、維修等多個領域。業務范圍的擴大要求倉庫管理人員必須積極拓展知識面,提高管理技能,在日常物資保管等傳統工作內容之外,認真履行庫存控制、流程優化等增值服務職能。
(3)財務成本管理知識。物流作業涉及到各種費用,包括企業內部費用和外部費用,這些費用均關系到企業的運作成本。只有在對成本進行精密核算的基礎上,物流企業才能在確保合理利潤的前提下為客戶提供易于接受的價格方案。要完成這一任務,現代物流要求工作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財務知識。
(4)外語知識、安全管理知識及其他知識。經濟全球化要求物流企業人員必須掌握英語這一全球商務通用語言;此外,作為介于買賣雙方之間的貨物代理人,物流企業在作業過程中處于供應鏈的中間環節,必須確保物資安全到達買方手中,確保買賣雙方之間合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其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與業務相關的諸如保險、航運、空運等安全知識,防患于未然,提高作業的安全系數;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經濟體,物流企業勢必與其他經濟體進行交易,有交易就必然建立法律關系,確定雙方或多方權利義務關系,為了確保企業的利益,物流企業員工必須具備如經濟法、合同法、公司法、海關法等相關法律知識。
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經濟活動的執行者,具備嚴謹周密的思維方式是確保物流服務能夠動態、連續進行的重要素質;此外,物流服務具有網狀結構的物理特性,這一特性要求物流工作人員應具備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確保各個作業點緊密銜接,實現業務無縫操作。
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環境瞬息萬變,知識技術日新月異,要跟上時代發展腳步,要求物流企業工作人員必須具備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能力,推動物流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業務的更新換代。此外,作為供應鏈的中間環節,物流業的安全性至關重要,因此,面對時刻可能出現的突發事故,物流人才還必須具備應急作業的處理能力,在采取各種措施預防未果的情況下,使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知識經濟時代任人唯智,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使社會形成了尊重人才的人才觀,確立人在管理中的主導地位,改變傳統的企業本位制,樹立人本主義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與傳統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相比,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物流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也融入了更新的符合現代產業發展方向的理念。
(1)在以人為本用人觀的指引下,營造輕松、和諧的工作氛圍。員工無論職稱級別高低,在人格和工作中都是平等的。尤其是對于知識型員工來說,企業能否為其提供價值發揮的優良環境比提供高額薪酬待遇更能吸引他們。因此,營造輕松、和諧的工作氛圍,在企業中充分體現對人性的尊重,是發揮員工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員工是物流企業中最廣大的群體,也是為企業創造收益的主體,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實現愿望,企業不能將其僅僅看做成本,而應將員工視為企業的財富,通過人本化管理,考慮員工多方面的需求,為其提供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從員工發展的角度為其提供培訓教育的機會。
(2)注重企業內外人力資源的整合,推行和實施員工本土化策略。過去物流企業將人力資源視為企業成本加以管理,對其使用是無限的,而投入卻是有限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立足于企業和員工的雙向可持續發展,企業應制定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戰略,通過“內部培訓、內部提升”以及“外部引進”多種渠道獲取人才,為內部員工提供上升通道的同時為企業吸收更多的優秀人才;此外,針對物流業涉及部門多,業務內容復雜,作業點面廣而分散、跨地域、跨行業特征明顯等特征,考慮到員工異地使用或頻繁調動情況的經常出現,出于對員工的人性化關懷,企業應實施員工本土化策略,一方面節約了公司的經營管理成本,便于當地企業管理以及本土業務的推廣,同時也體現了企業對員工的關懷。
(3)樹立人力資源競爭力和社會化理念。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力資源的競爭,因此,現代物流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應將人力視為組織的第一資源,注重對人才的開發,突出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專注于構筑具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建立企業、個人、社會多層次立體人才評估體系,通過培訓、指導,提高員工職業生涯的社會化層次,為員工實現自我價值提供條件,只有企業突破自身利益局限,方能使整個社會人力資本素質大為提高,作為最初的施恩者的企業也必將從中受益,收獲更多優秀人才。
物流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擔負著為企業引進并留住優秀人才的重任。在知識經濟時代,現代物流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只有在以“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引下,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強人力資源管理,營造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的組織氛圍,關注其職業生涯管理,讓企業成為員工施展才華、實現自我超越的舞臺,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1]孫汝建.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林澤炎.轉型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3]楊維富.執行人力資源戰略規劃[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