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田麥久的項群理論,網球項目屬于技能類隔網對抗性項目。其生理特點是“混合性運動,既有四種強度的周期性活動,又有不斷變化的非周期性活動,它能培養人的機智、靈敏、速度、力量和在復雜多變的情況下辨清形勢,做出抉擇的能力。網球運動是在保持動態平衡及對身體的控制的前提下,多轉向,爆發性,急起急停的運動。Ferrauti等對大滿貫沙地比賽運動員所作的研究表明網球比賽中均為短距離爆發性運動:81.10%的跑動在2.5米以內的運動員站立狀態,約10%的運動是以2.5-4.5米的滑步擊球,5%左右的超過4.5米的以跑到方式進行,以及3.2%未能觸及來球。
一場比賽中,用于比賽的時間和恢復的時間的比例約為1:2,實際比賽的時間占整場比賽(1-4小時左右)的20-30%。每一分球所需的時間隨性別(女子7.1±2.0秒;男子5.2±1.8秒)和場地的不同而不同(硬地約6±2秒;紅土7.7±1.7秒;草地4.3±1.6秒)。心率和肺通氣量在整場比賽中保持相對穩定,但易受到個人比賽風格、大強度來回奔跑等場上情況的影響而改變。據統計,“女子單打實力相當的高水平比賽可達5000米,男子五盤可達6000米以上”。應此,網球運動被描述為間歇性、非周期性有氧無氧相結合的運動。
從網球比賽整個過程的不同階段來分析,其供能方式屬于混合性供能。主要是以磷酸原(ATP-CP)供能系統為主,當對手實力相當時,比賽會持續很長時間,這時糖酵解(乳酸能)供能系統也參與供能,運動間歇(局間休息、死球狀態等)時主要是有氧代謝供能。
網球比賽運動強度大,運動時間長,由許多個不同的回合組成。每一回合的運動時間多數在10秒以內,且運動強度較大,運動后即刻心率高達200次/分鐘。還有在10秒以內運動員要完成大量的跑動,擊球和突發性的起跳等高強度動作,這就要求機體在短時間內使用高功率的供能系統。由于ATP-CP系統代謝動員快,輸出功率大,能源利用早;所以,ATP-CP系統是網球比賽中完成每一回合的主要能量來源。在網球競賽規則中規定一個回合(即1分球)結束到下一個回合開始有20秒的發球時間限制,單數局有90秒的休息時間。這說明了網球比賽過程中,ATP-CP系統有一定的恢復時間,以便下個回合利用。
網球比賽每回合在10秒內完成能量的主要來源是ATP-CP供能系統,但每個回合的時間超出10秒,那么糖酵解的供能就會占主要位置。特別是球逢對手或對手較強時,運動強度大,一個回合的時間較長,乳酸的積累就會增多,因此,這種情況的能量來源主要來源于ATP-CP系統和糖酵解系統。在網球運動中,常看到有些運動員專項耐力素質不好,而出現動作遲緩,擊球速度較慢,而影響比賽成績。所以作為一名出色的網球運動員,專項耐力素質是很重要的,而反映專項耐力的供能系統是糖酵解系統。
網球比賽中運動時間間歇主要是有氧代謝,高水平的網球運動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有氧代謝能力。雖說有氧代謝在比賽過程中不占主要地位,但是有氧代謝是無氧代謝發展的強有力的基礎,因為高度的有氧能力既有助于更有效的進行氧化過程,最快地消除無氧代謝過程中積累的乳酸,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肌肉中糖原的儲存量。
生物力學是對人體運動的研究,是應用力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體中的力學問題進行定量研究的生物物理學分支。一名生物力學專家通過確定形成一種打法所必須的最有效的動作類型,可分析一名選手動作的有效性并設法確定一名選手可否更有效地發揮。
在分析球員和糾正其動作時,對生物力學的正確理解將有助于我們避免將注意力集中在奇特的、表面上看起來并不舒服的擊球動作,相反,將幫助他們把注意力集中于擊球的實效性。
平衡就是“保持動態或靜態均衡(一種穩定狀態)的能力”。鑒于網球是一種連續運動的體育項目,它要求動態平衡。因此,重要的是看球員是否從頭到腳與地面保持垂直,它能使線動量和角動量轉移。如:當一名高水平選手處于最困難的情況下,依然昂起頭,挺起胸,以便打出一個好球。
慣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當物體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時,始終保持靜止或直線勻速運動”。換而言之,慣性就是人體對運動或停止運動的反抗。網球運動員怎樣才能從靜止狀態轉入快速移動、減速、改變方向。當你處于準備姿勢時,你的身體和球拍不在運動中,從而具有一定量的慣性。當你對你的對手擊球做出反應時,你必須利用重心和足夠的地面反作用力,通過腿部肌肉收縮的運動來克服你的靜止慣性。我們用輕微曲臂擊球的慣性矩比用直臂擊球的慣性要小。從而,對轉體的反抗力減小,拍頭的速度加快。
“對于每一個動作都有一種同樣的反作用”。我們通過腿部蹬地開始移動和運用擊球技術,地面給予等量的反作用力。這種地面反作用力提供了爆發性的第一動作的動力。發球動作時,要強調屈膝蹬地,從而為大力發球提供力量。
“動量就是人體產生的力量,或更確切地說,就是質量乘速度。”動量有兩種類型:線動量(直線形動量),角動量(在一圓周運動中的動量)。線動量就是將身體重心移向你正在擊球的方向,而角動量則產生于髖部和上體的轉動。
彈性就是“儲存在肌肉和肌腱中的因肌肉牽張而產生的能量”。
人體協調鏈涉及的是“體節的作用就像由一個環或身體的一部分產生的力量轉換成一環套一環的鏈條系統”。這些體節的最佳協調將允許從一個體節轉移到另一體節,有效地轉換為全身的加速度。先前的人體部分的速度補充至下一體節,該體節將自身的速度補充至累積的總速度。如此連續進行直至體節順序的最后部分,此時,球拍用全部累積的速度對著來球最大限度地加速。
通常理解為連結系統的協調鏈是最佳技巧得以有效發揮的基礎:產生最大爆發力、增強控球能力、延緩疲勞、防止受傷。在分析有效地運用協調鏈時,我們應該了解:動作應從落地時開始,動作的順序應該從大體節至小體節,動作應掌握時機并且是漸進的。
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運動項目中,所有體育動作都是以中心肌群為核心的運動鏈,強有力的核心肌群對運動中的身體姿勢、運動技能和專項技術動作起著穩定和支持作用。任何競技項目的技術動作都不是依靠某單一肌群就能完成的,它必須要動員許多肌肉群協調做功。核心肌群在此過程中擔負著穩定重心、環節發力、傳導力量等作用,同時也是整體發力的主要環節,對上下肢體的協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
核心力量(corestrength),已經成為體育鍛煉的新名詞。核心(core)通常上指軀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圍的肌群。核心肌群有腹直肌、腹橫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豎脊肌,并且髖關節周圍的肌肉——臀肌、旋髖肌、股后肌群也屬于人體的核心肌群。王衛星等指出,核心是腰、骨盆、髖關節形成的一個整體,是指人體的中間環節,具體是肩關節以下髖關節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構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核心穩定力量對幾乎所有的競技運動項目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有體育動作都是以中心肌群為核心的運動鏈,人體的核心部位正好是處在運動鏈的中心環節,對于競技運動中力量的產生、轉換、傳導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核心肌群所處的特殊位置在不同的體育項目中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對人體的脊柱和骨盆保持所需要的解剖位置,強有力的核心肌群對運動中的身體姿勢、運動技能和專項技術動作起著穩定和支持作用。同時也是整體發力的主要環節,對上下肢體的協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例如網球的揮拍動作,都需要核心穩定力量的參與,它可以將下肢和軀干肌的力量快速準確地傳遞到上肢,集結全身的力量于“鞭打”的動作。有研究認為,在網球運動員揮拍擊球的動作中,髖部和軀干的力量占整個球力量的50%。還有研究認為,核心力量訓練具有發展力量、靈敏性、神經肌肉協調能力和平衡性的特殊作用,以及優化身體姿勢、緩解神經疲勞和預防損傷等作用。長期的核心力量訓練有助于全面有效地發展核心肌群的力量和協調性,有利于脊柱和骨盆的穩定,保護脊柱的健康、預防和治療腰背疾病、提高平衡和改善身體姿勢,使身體運動更加輕松自如,降低損傷的機率。
競技運動都是軀干和四肢形成的多關節、多軌跡、位移、非衡態的動力鏈,在運動中能否平衡穩定地保持身體運動姿態,是表現專項能力的關鍵。所以,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和認識競技體育的訓練力量。任何單關節、單軌跡、固定的力量訓練都不會取得好的訓練效果。
核心訓練是功能訓練的一種,與傳統的腰腹肌訓練不同,它不僅訓練運動員腰腹肌群的力量“盡管腰腹部肌肉是核心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種訓練軀干腰腹肌群和脊柱部位肌群的綜合訓練方法,結合了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靈敏、平衡和柔韌,以及本體感覺訓練。
核心訓練使這些肌群更好地控制整個軀干和脊柱,不僅為四肢動作的發力提供更好的支撐,而且保證了四肢力量相互傳遞動力鏈的剛性。核心部位還是整個身體的動力源。有效的核心訓練對預防損傷、保持正確的運動姿勢是非常必要的,這會使運動員做任何動作都更加有效和節能。
當前我國運動訓練中,從訓練指導思想到訓練方法、手段上存在著誤區。在指導思想上,忽視神經系統在訓練過程中與肌肉骨骼同步的關鍵環節,把運動員當成機械的物理的人去訓練,忽略了其競技能力的發揮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完成的。片面地追求力量、速度、耐力的訓練,嚴重缺少柔韌、靈活、協調、平衡、穩定等重要運動素質的訓練。雖然認識到體能訓練不是杠鈴、器械加跑步,但又難以跳出這種傳統體能訓練的“怪圈”。面對如何提高以柔韌、協調、靈敏、平衡和穩定等“軟素質”的訓練而束手無策。所以,造成諸如會練四肢,不會練核心軀干,會練屈肌,不會練伸肌,會練固定、僵化的爆發力,不會練控制肌肉收縮的柔性爆發力,會練單一動作軌跡的“死”力量,不會練復雜動作軌跡的“活”力量。以核心訓練為主,兼顧柔韌訓練、平衡訓練、穩定性訓練和本體感覺訓練的功能訓練與傳統大力量和循環力量訓練缺少較好的結合,兩者沒有協調發展。
[1]田麥久主編.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84-185.
[2]陸耀飛主編.運動生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225.
[3]陶志翔.跟專家練網球[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17.
[4]吳鶴群,王永忠.網球比賽中能量代謝特點與疲勞消除措施的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7(5):539-543.
[5]陸耀飛主編.運動生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89.
[6]米格爾·克雷斯波,戴維·米勒,王正夫譯.高級教練員手冊[M].中國網球協會,2000:56-57.
[7]王衛星,李海肖.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7(8):1119-1121.
[15]黎涌明等.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起源、問題、發展[J].體育科學,2008(4):19-29.
[16]劉愛菊,李少丹.競技體育的核心訓練[J].中國教練員雜志,2007,45(4):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