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習鋒 楊成彬 沈艷(昆明理工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91)
在現代行為醫學中,與健康相關的身體活動是一個嶄新的、令人激動的前沿。身體不活動是許多疾病的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包括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身體不活動已被確認為多數工業化國家一個主要的健康問題。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初期,發展并評價促進身體活動的模式和養成終身鍛煉身體的習慣,對促進全民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的主要承擔者,在大學階段形成對體育鍛煉的深刻認識,養成鍛煉習慣,對于今后走上工作崗位維護身體健康乃至終身體育鍛煉都有積極的影響。為了探索大學生鍛煉行為的特點極其規律、鍛煉形成的規律,我們運用國外鍛煉心理學的其中一個重要理論模式——行為改變模式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鍛煉行為進行了初步研究。
根據行為改變階段模式的基本思想,設計了相關問卷。問卷的五個問題是:“我最近不鍛煉”、“我打算在以后的六個月內鍛煉”、“我最近經常鍛煉”、“我在過去的六個月經常鍛煉”、“我在過去的三個月經常鍛煉”、(注:經常鍛煉是指每周至少三次,每次鍛煉至少30分鐘以上的)。調查回答“是”或“否”。根據被調查者對五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將他們劃分成不同的鍛煉階段。各階段的含義是:階段一,現在不鍛煉也不打算在今后的六個月內鍛煉;階段二,現在不鍛煉但打算在今后的六個月內鍛煉;階段三,現在有時鍛煉;階段四,現在經常鍛煉但不超過六個月;階段五,現在經常鍛煉且超過六個月以上。我們把它分別稱為前打算階段、打算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和保持階段。2010年4月,對昆明理工大學四個年級的本科生隨機進行了抽樣訪問。問卷發出1200分,其中有效問卷為1055分。有效問卷分布為:一年級298分,二年級294分,三年級235分,四年級228分。并對問卷結果進行了統計處理。
3.1、大學生鍛煉行為的總體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不參加鍛煉的人數(階段1+階段2)為388人,占有效問卷人數的36.8%;偶爾鍛煉的人數為237人,占22.5%;經常鍛煉的人數(階段4+階段5)為430人,40.7%。
如果把經常鍛煉超過六個月的定義為形成鍛煉習慣的話,那么,養成鍛煉習慣的人數為224人,占21.2%。這一結果表明目前大學生中不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偏高,經常鍛煉的同學比例偏低,養成良好鍛煉習慣的同學更少。
將本研究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不參加鍛煉的人數百分比、偶爾參加鍛煉的人數百分比、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數百分比都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可以通過比較不同人群所在鍛煉行為階段的人數百分比來判斷、評價其鍛煉行為的優劣。這些指標可以作為評價高校體育教育質量的參考指標,也可以作為評價鍛煉行為干預方法和手段效果好壞的依據。
3.2、不同年級大學生的鍛煉行為的差異比較
由表2可以看出,不參加鍛煉的人數百分比,1、2、3、4年級分別為30.2%、27.5%、47.6%、46%;偶爾參加鍛煉的人數百分比,分別為27.9%、27.6%、12.3%、19.3;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數百分比,分別為41.9%、44.9%、40%、40.7%;如果把經常鍛煉超過六個月的定義為形成鍛煉習慣的話,有鍛煉習慣的人數百分比,四個年級依次為23.8%、21.4%、21.3%、17.5%。
從這些數據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二年級的大學生不參加鍛煉的人數百分比相對較低,三四年級相對較高。偶爾參加鍛煉的人數百分比一二年級高,三四年級低。可能的解釋是,一二年級的大學生參加體育課教學和學校規定的早晨鍛煉,不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較低,偶爾參加鍛煉的比例高。三四年級的大學生只有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并且測試對大學生約束力很有限,因此,不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較高,偶爾參加鍛煉的比例低。從中可以看出對目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有些項目有必要進行修訂。從1、2、3、4年級的經常參加鍛煉和養成鍛煉習慣的人數百分比來看,百分比相差沒有顯著差異(P>0.05),從這一結果看,大學生養成鍛煉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了大學體育對學生鍛煉習慣的影響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大學生的鍛煉習慣,也就是說鍛煉習慣是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學生的學習壓力和生活習慣所產生的閑暇時間的不同,也可能是影響鍛煉習慣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培養大學生的鍛煉習慣不僅僅依靠體育教育,還需要分析其他因素對鍛煉習慣的影響作用的大小,探討培養學生鍛煉習慣的其他方法和途徑。
3.3、大學生鍛煉行為的性別差異比較
男女學生不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階段1+階段2)34.4%<40.7%;男女學生偶爾參加鍛煉的比例(階段3)20.4%<28.4%;男女學生經常參加鍛煉的比例(階段4+階段5)44.3%>30.9%;男女學生養成鍛煉習慣的比例(階段5)23.5%>14.9%。
從以上結果看來,男女學生參加鍛煉的情況都不太好。經常參加鍛煉和養成鍛煉習慣的比例男生比女生好,但養成鍛煉習慣的百分比還是偏低。因此,無論男生、女生,都應采取措施,加強鍛煉習慣的培養。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本文的初步結論是:
4.1、前大學生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偏高;
4.2、煉行為階段的人數百分比可作為高校體育教育質量的參考指標,也可以作為評價鍛煉行為干預方法和手段效果好壞的依據。
4.3、變三、四年級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某些項目,對學生養成鍛煉習慣會有一定的幫助;
4.4、養大學生的鍛煉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僅依靠體育教育,還需要分析其他因素對鍛煉習慣的影響作用的大小,探討培養學生鍛煉習慣的其他方法和途徑。
4.5、生的學習壓力和生活習慣所產生的閑暇時間的不同,也可能是影響鍛煉習慣的一個重要因素。
4.6、論男生、女生,都應采取措施,加強鍛煉習慣的培養。
為了全面了解不同年級性別學生鍛煉行為階段的有關情況,需要在不同學年,在更大范圍進行調查,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大學生鍛煉行為的動態發展過程,這是本文的不足。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通過一定的措施對學生的鍛煉行為實施干預,以評價不同手段、不同方法對學生鍛煉行為的干預效果。
[1]小虎.國外關于體育鍛煉行為的研究理論和成果的綜述[J].湖北體育科技,1998(1).
[2]宋曉東.中國科學院職工鍛煉行為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0(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