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卓軫
(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9)
探討提高社區護理教學質量的方法
周卓軫
(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9)
目的通過社區護理教學探討培養全方位素質型人才的教學方法。方法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演示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角色置換教學法、社區實踐教學法、調查法、知識和技能操作競賽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提高教學質量。結果形成符合社區護理培養目標的教學方法。結論通過轉變觀念,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社區護理;教學質量;教學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21世紀的護理工作由醫院向社區發展,護理人員將成為初級衛生保健的主力軍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為適應醫療服務要求,滿足市場需要,在社區護理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其知識結構和能力滿足市場需要,成為社區服務體系發展中的高技術型護理人才。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了一些教學方法,現總結如下。
隨著衛生事業改革的深化和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長,社區護理服務已全面展開。社區護理將成為21世紀的護理發展方向,中國將有很大一部分護士走出醫院進入社區開展社區護理工作[1]。社區護理不同于臨床護理,其護理對象、范疇、性質、責任遠大于傳統意義上的醫院護士,社區承擔著多元化角色,為社區個人、家庭、群體提供健康服務,如健康教育、家庭護理、康復指導、婦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詢等,所以在社區護理教育中需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1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
教學方法變革的中心思想在于教師要啟發性地教,學生要探索性地學。以問題為基礎(PBL)[2]的教學過程符合這一中心思想。PBL教學法能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表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學生能夠主動在課外、課前學習,充分發揮潛力,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圍繞知識點,深入臨床一線尋找或設計病例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查找資料、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在自學與討論中牢固掌握各學科知識。以糖尿病病人居家護理為例,教師選擇典型案例發給學生,根據本次課堂教學目標提出討論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所學知識或查找資料討論糖尿病的預防,以及糖尿病對病人及其家庭的影響,并針對病人情況制訂詳細的居家護理計劃,形成討論報告。這樣既可使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知識,又可培養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角色扮演教學法
學生扮演角色的目的是完成某項學習任務或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或為以后的實際工作做準備。角色扮演需要學生扮演投入,演練時間越多演得也越好,學生在娛樂的同時,也學到了知識。角色扮演可以有很多主題,如在講授“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時,可在課堂上設計如下模擬情景:由學生扮演不同階段的家庭成員,從新婚不久的夫妻成為三口之家,孩子長大結婚后成立新的家庭到夫妻一方離世。在這樣的角色扮演中,學生講述該家庭各階段的類型、家庭權力、功能及各階段的發展任務,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完成學習任務。運用這種方法時,除參加表演的學生外其他學生也要在總結時發表意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控制節奏、提供幫助,既負責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也負責將學生拉回現實。讓沒有參演的學生首先評價,然后是參演的學生談感受,最后教師進行點評。
2.3 演示教學法
社區護理是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該專業最重要、最實用的課程,所講授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操作是社區護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帶有普遍性的知識,完成社區護理的學習是社區護理人員進行社區護理工作的最根本條件。社區護理的教學效果直接體現在學生的行為上,并影響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評價。社區護理最顯著的特點是授課后學生要會操作,形成穩定的技能,并逐步過渡到能為病人服務,體現出操作的規范性、準確性、人文性。因此,教師需對社區護理進行教學方法改革,除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講授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外,還可采用演示教學法進行現場演示(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態度),以便學生看到最標準的操作方法,從而明確操作練習的方向與標準。
2.4 多媒體教學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得到廣泛使用。我院購置、自制了一批專業基礎與專業課的多媒體課件和光盤,將信息技術與護理課程整合,將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影視技術引入護理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多媒體教學,使教學過程圖文并茂、聲樂并存,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2.5 角色置換教學法
學生將來的服務對象是病人,為使學生盡早進入角色,理解病人痛苦,我們采用了角色置換教學法,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為病人和護士,做技能練習。如在講授家庭訪視的內容時,教師首先對學生講述家庭訪視的基本步驟,要求學生兩人一組分別扮演病人和社區護士,扮演社區護士的學生要求演示訪視前、訪視中、訪視后的操作過程(包括與病人聯系、詢問病情、身體檢查、病情處理、健康教育、預約下次家訪的時間等),最后師生共同點評。學生通過角色置換則可掌握家庭訪視的技巧,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6 社區實踐教學法
社區護理內容多、學時少,教學易流于形式。針對該問題,應增加實踐內容,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社區實踐活動均在課余時間進行,在流感高發期,組織學生進入社區,面對不同人群、家庭,以“冬、春季節如何防治流行性感冒”為題開展健康宣教活動,重點講解流感的致病菌、傳播途徑、臨床表現、居家護理等內容,并為重點人群建立健康檔案。活動結束后要求寫出實踐報告,在實踐中增加學生對健康與疾病的感性認識,增進與社區人群的交流,提高人際溝通能力。
2.7 調查法
主要調查社區護理專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帶學生去社區,觀察社區護士所需的技能,了解社區護士的待遇。在調查前,師生要做好充分準備。教師要了解學生想知道什么,然后分組進行準備;學生將問題設計好,并對如何與社區護士交流進行探討。調查結束后,小組內進行評估,然后在班級內做報告(包括內容、調查成果、采訪方式等)。
2.8 知識、技能操作競賽教學法
我們采用知識、技能操作競賽教學法,開展多項護理知識技能操作競賽,學生的學習、訓練成果得到及時肯定,極大地鼓勵與培養了學習興趣。
2.9 模擬教學法
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實驗室的仿真電子模擬標準——立竿見影人(仿真心肺聽診模擬人、仿真腹部觸診模擬人等)實施模擬教學法,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全面、系統、規范地掌握體格檢查方法及真實觀察異常的體征。
3.1 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業務水平,促進教學相長
在授課過程中,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激發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在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過程中,教師的知識結構完成由質到量的飛躍。
3.2 適合學生心理特點
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學生更傾向于創新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對知識結構具有感性認識,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掌握知識,并把握實踐機會,充分開發學習潛能,拓展知識,提升創造力,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
3.3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所需求的護理人才已從單一的技能型轉變為全方位素質型[3]。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并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提高語言溝通能力,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提高團隊意識,達到一課多練的目的。
[1]黃志紅.加入 WHO 護理教育改革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3,17(3):295.
[2]樊新霞,劉永兵,姚鳴.PBL教學法在《健康評估》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護理教育,2009,6(1):10~12.
[3]張妙蘭.“訓練一項護理操作培養護生多種能力”教學法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3,21(19):86.
G420
A
1671-1246(2012)09-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