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宏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613)
多媒體在病理學教學中的利與弊
程春宏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613)
病理學是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學科之一,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在醫學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學的教學手段對提高教學效果至關重要。筆者結合近年來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體會,淺談多媒體教學的利與弊。
多媒體;病理學;傳統教學
病理學是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學科之一,其學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臨床其他各門課程的學習,以及將來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由于病理學是形態學課程,學生學習起來常感到枯燥乏味,興趣不大,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在教學改革中,除激發學生對病理學的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病理學和臨床各科的聯系及重要性外,還要用生動的教學方法,使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容易掌握。多媒體教學正是順應了這一需要。
與傳統教學板書加掛圖相比,多媒體教學以其模型逼真、圖片清晰、內容簡明扼要、動態演示形象生動、文字規范精練、信息量大等特點,在現代高等醫學院校教學中,逐漸成了形態學教學的主流。雖然多媒體教學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1],但終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也發現了它的缺陷。隨著多媒體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普及,我們有必要分析和研究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充分發揮其優勢,以求更好地達到授業、解惑的教學目的。筆者現就多媒體在病理學教學中的利與弊做如下分析。
1.1 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增強直觀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課程,主要從形態學角度闡述病變器官、組織的大體和鏡下變化。準確描述器官、組織、細胞的形態和毗鄰關系不是一件易事,由于直觀性不強,有些鏡下結構通過語言描述甚至畫圖學生也很難理解;而使用掛圖又過于模式化,存在失真的弊端,加之學生缺乏臨床實踐經驗和相關的感性認識,教學難免有些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多媒體技術可通過圖文并茂以及生動的動畫形象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鞏固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寓教于樂。多媒體教學可通過動態演示,較好地表現、展示一些較復雜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在今后學習、工作中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對學生來說,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模式,課堂教學容量增加,需提高做筆記的速度;要想盡量把每節課的內容掌握和吸收,就必須更加集中精力,緊跟教師的思路。
1.2 增大信息量,有效擴展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病理學是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形態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讓學生多看、多聯系,其本身教學難點增多,再加上近年來學時被壓縮,傳統教學手段已很難保證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病理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增強學生創新意識,這給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媒體教學將圖片、動畫、錄像、聲音、文字等有機結合起來,形象、生動地展示病理學內容。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節省板書時間,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又以因特網信息共享為背景,大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學生全面掌握教學內容有很大幫助。
1.3 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使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其實質是教師為學生的學習進行總體設計、創設良好條件的過程。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互動、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信息,便于引導學生正確思考,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對一些重點、難點內容,可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展示一些較復雜或時間較長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提高學生在今后學習、工作中觀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2]。
1.4 延伸了病理學教學的外延
病理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是通過聯系基礎和臨床,培養學生初步的臨床思維能力。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病理學教學效率,也為延伸病理學教學的外延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病例的病史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資料、尸檢結果等進行匯總,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不僅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病例,同時也將多學科知識橫向聯系起來,充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喜歡本課程,且有助于臨床學科的學習[3]。
1.5 教學資源豐富
在傳統的病理學教學中,學生對組織結構變化的感性認識主要來自掛圖、模型、幻燈片、錄像等,由于掛圖、模型等成本較高,制作復雜,難以及時更新,跟不上學科的發展。使用多媒體課件后,我們從彩色病理學圖譜、高質量切片、教學錄像帶、模型、掛圖及傳統教材中篩選圖片,用掃描儀及數碼相機獲取,用Photoshop軟件加工處理,使圖片更加逼真和清晰,從而建立豐富的教學資源庫。在課件中根據需要插入圖片,補充教材的不足,克服病理學的抽象感,使學生對人體微細結構的病理變化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在教學中可根據需要隨時修改、補充圖片,這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
2.1 忽略其他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教學時,由于內容相對較多、節奏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少,記筆記困難,知識在記憶中停留時間太短,刺激不夠強烈,印象不夠深刻,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教師應糾正利用多媒體“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對所學知識的探究欲望;在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不應完全忽視其他教學方法,如在強調病理學的重點時,需要板書著重講解,有時還要以繪圖的形式表現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樣比單純地應用多媒體的圖片講解效果更好[3]。另外,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病例教學引入病理學課堂中,在描述病例的同時,用引導性的語言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內容,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樣不但讓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思考和自主學習。
2.2 交流互動減少
多媒體教學往往將教師限制在多媒體操作臺上,教師活動空間減少,教學節奏加快,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減少。教師在課堂上運用語言、表情、眼神、手勢闡述教學內容,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探討,以及對學生進行醫德醫風的教育是傳統教學特有的優勢。教師應內化傳統教學的長處,攜帶隨身麥克風、遙控鼠標或電子教鞭等,適當走動,盡量用形體語言來提示、交流信息,隨時接收學生的反饋信息;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速度,每講完一個知識要點,要留出讓學生思考、回味的時間,甚至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解答學生疑問。盡管多媒體展示的內容簡明扼要,圖片清晰易懂,但如果不能與生動的語言融為一體,這一教學手段也會黯然失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和感染著學生,在教學中既要充分體現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又要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
2.3 容易千篇一律,不利于教師風格的形成
多媒體教學使許多教師共享同樣的教學資源,采用類似的多媒體課件和電子教案,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教學形式和內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內容的規范統一容易使部分教師照本宣科,授課形式類似,不利于教師講課風格的形成,對青年教師尤其有害。要彌補這一不足,首先,教師要增強責任心。責任心不強,不認真備課,必然極大地影響教學效果。其次,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授課對象,不斷增加課件內容,精心組織編排課件順序,在文字和圖片的使用上形成個人風格。有了共享的課件,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一勞永逸,反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原來的知識結構上補充新的知識,了解和掌握多媒體技術,熟練制作高質量的課件,才能提高教學質量,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
2.4 教學進度加快,無暇記筆記
多媒體課件規范的文字彌補了傳統板書中可能出現的字跡略輕、略小、不易辨認等不足,但由于省去了板書的環節,多媒體教學節奏加快,課堂信息量增加,學生要跟上演示的速度,就無暇記筆記。缺乏完整內容的筆記,也給學生復習帶來困難。為彌補這一不足,可印發涵蓋主要內容的教學提綱,有效解決學生無暇記筆記的問題,使學生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吸收、理解課堂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1]黃南桂.淺談多媒體技術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2(2):44~46.
[2]郭建紅.病理學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學版,2010(3):328~329.
[3]王曉楊.病理學多媒體教學方法的研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3,20(4):211~213.
G424
B
1671-1246(2012)09-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