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丹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電腦、手機等電子交流通訊工具的普及,互聯網傳播門檻逐漸降低,并出現了大量滿足用戶及時參與、簡要表達、隨意發表、快速交流等要求的服務,微博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之一。2009年,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此后,中國很快進入微博時代。伴隨而來的,是一系列新興“微X”詞語的出現,如微公益、微奧運、微新聞、微創新、微交易、微閱讀、微時尚等等。以下,想從詞語模的角度對“微X”形式的新詞作一些語言學方面的考察。
“詞語模是具有新造詞語功能的各式各樣的框架。這種框架由‘模標’和‘模槽’兩部分構成。模標指詞語模中不變的詞語,模槽指詞語模中的空位”。①“微X”是一個后空型詞語模,模標在前為“微”,模槽在后,在模槽中填上新的語素或詞語,就成了一個新的詞語(或詞組)。
其實,“微X”形式的詞語模原本就存在,筆者翻閱1999年版的《辭海》,發現收錄的“微X”形式的詞語就有幾十個,如微帶、微脈、微晶、微星、微波、微米、微秒、微分器、微氣候、微電機、微化石、微指令、微重力等。那么,新出現的這些“微X”詞與原本存在的有何差別與發展?
查閱《辭海》②,“微”有如下義項:
(1)細;小;稍
(2)貧賤
(3)衰敗
(4)幽深
(5)隱匿
(6)暗中察訪
(7)非;無
(8)小腿生濕瘡
(9)小數名。長度為一寸的百萬分之一,圜度為一秒的六十分之一
(10)與某一物理量的單位連用時表示該量的百萬分之一
(11)古國名
(12)姓
首先考察模標“微”的語義。我們發現“微X”舊詞中,“微”的意思基本都為“細;小;稍”,或為英語詞綴“micro-”的意譯,其作用都是修飾模槽中的內容,多出現于自然科學、電子科技等領域。而“微X”新詞中,“微”有兩個來源,其一是繼續沿用“微X”舊詞中“細;小;稍”的意思,我們記為“微1”,如微創新、微整形;其二是新生義,即“微博”的縮略形式,我們記為“微2”。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是基于有線和無線互聯網終端發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網友共享的即時信息網絡,由于用戶每次用于更新的信息通常限定于140個字符以內,故此得名“微”。③我們發現“微2X”詞是在微博盛行后,在社會上尤其是網絡媒體中廣泛出現的,如“微簡歷”由“微博簡歷”縮略而來,“微民”由“微博網民”縮略而來。“微2”除“微博”義外,還有“簡練、快捷、碎片化”的意思。因而,“微2X”詞在發展過程中,有部分詞語逐漸脫落了“微博”的意思,又逐漸轉化為“微1X”,如微情書、微熱點。因此,就其理性義而言,新“微X”詞中的模標有“微1”、“微2”兩種意思。再從色彩義上看,新舊“微”也有一定差別。傳統中國以大為美,“微”的色彩義為中性,有時偏貶義,尤其“當它用來修飾‘藝術’時,其定位甚稱‘微渺’。我們可以鄙薄其地位之微賤、貢獻之微末、進步之微小、力量之微薄(社會意義之微),可以強調其體積之微小、尺寸之微細、物質之微量、層次之微觀(產品意義之微),也可以突出其定位之微茫、含義之微妙、功能之微弱、費用之微薄(運作意義之微)。不論怎么說,似乎都是以貶義居多”。④但新“微X”詞中,“微”卻帶著新潮時尚、與時俱進、富有創意的意味,為廣大網民、媒體所追捧,可見此時“微”的色彩義已漸漸變為中性偏褒義。
再看模標“微”的適用范圍,“微X”舊詞多出現于自然科學、電子科技等領域,為專業術語,如“微脈”是醫學用語,“微氣候”、“微星”是自然科學領域用語,“微電子”、“微機”是電子科技領域用語,使用人群相對較少。而“微X”新詞則不然,廣泛流傳于社會各領域,如文學藝術領域的“微電影”、“微藝術”,社交網絡領域的“微博”、“微信”,電子商務領域的“微交易”、“微支付”,日常生活領域的“微環保”、“微整形”等。 可見,在網絡普及、提倡簡單快捷生活的現代社會,“微X”詞的范圍已大大擴展,且為時尚人士不斷追捧、創新。
李宇明認為“詞語模及其基式有三個主要來源:繼承、引進和新造”。根據以上考察,“微X”詞語模是繼承了原有詞語模,并在此基礎上增加理性義、微變色彩義發展而來,在網絡時代有著很強的能產性,且適用領域較廣。
所謂模槽,是指詞語模中可以填入一系列具有相似深層語義特征的語素或詞語的空位。⑤以下,從音節及詞性對模槽“X”進行分析考察。
首先,從音節來看,“X”絕大多數都是雙音節語素或詞語,與模標“微”構成一個“1+2”音步的三音節復合詞,如:微頭條、微專題等,讀來朗朗上口。另外也有少部分“X”是單音節的,與模標構成雙音節詞,如:微評、微企等。
從詞性來看,進入“微X”詞的模槽“X”大部分為名詞,動詞次之,還有極少部分形容詞,舉例如下:
(1)微+名詞
微藝術 微角色 微社區 微作品 微人物
微群體 微媒體 微內容 微電影 微奧運
微感言 微時代 微文化 微小說 微詩學
微表情 微文明 微視頻 微情書 微生活
微動力 微民 微博 微信
(2)微+動詞
微創新 微創作 微閱讀 微傳播 微敘事
微評論 微加工 微交易 微支付 微消費
微投訴 微整形 微交流 微聊 微購 微播
(3)微+形容詞
微時尚 微綠⑥
仔細考察,我們發現在動詞中,又有大部分是動詞兼名詞的兼類詞,如“創作”、“閱讀”等,而形容詞中也有部分是形容詞兼名詞的兼類詞,如“時尚”,因而,模槽“X”主要體現為名詞性,少有動詞及形容詞性。
模標標示詞語模的詞性,是指由同一詞語模構成的詞族在詞性上呈現同一性。⑦“微X”中的模標“微”雖然是形容詞性的,但在構成詞語模時,卻是起到限定修飾后面模槽的作用,經過考察發現,無論“X”是什么詞性,前面加上“微”后都具有了名詞性質。這樣一個名詞性質的詞語模,在句子中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定語,少數情況下還能充當謂語。
微電影的故事性和互動性,使得消費者樂于觀看進而轉發,為客戶形象持續加分。(新浪娛樂,2012.9.3)
湖南益陽市大學生村官組建志愿者服務隊,致力于發展農村微公益。(《中國青年報》,2012.8.30)
“創意擂臺”提倡創意與環保并重,不論是選手的才藝展示還是嘉賓的表演都彰顯著創意與微環保的理念。(廣東新聞網,2011.8.12)
庭審微播促進司法公開,不到一年粉絲過萬。(新華網山東頻道,2012.8.29)
(1)微博的興盛,產生大量微博衍生縮略詞
如前面所言,微博的衍生縮略詞是“微X”新詞的一個重要來源,如“微校”—“微博校園”、“微招聘”—“微博招聘”、“微時代”—“微博時代”,因而,現代社會中微博的大行其道為“微X”新詞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這些縮略詞在傳播發展過程中,一些逐漸脫落了與微博相關的含義,如“微情書”,原來是指流傳于微博的簡短情書,現在卻指短小精悍的情書。此外,還產生了更多與微博沒有直接聯系的詞語,如“微旅行”、“微環保”等,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微X”新詞族。
(2)快節奏的時代,追求簡練、快捷的生活方式
現在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快節奏時代,這樣的時代,需要更簡練、快捷的生活方式,“微”因為其小、細、快的特點,更加適合這樣的時代,于是社會各界,一種“微”的理念便開始普及開來。“微小說”“微電影”能在小幅文字、屏幕內快速描摹人生百態,“微閱讀”可以通過概略的文字、簡明的圖畫閱讀世間變遷,“微情書”能用簡短的文字第一時間表達內心情感……“微時代”的到來,就意味著快節奏生活的到來。
(3)個性化的年代,追求與眾不同
現在,也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人們宣揚個性,紛紛追求與眾不同。要有所不同,短時間內,巨大的差別是很難做到的,于是便走向了“微”。“微創意”能通過一些小改變在不經意間給生活帶來驚喜,“微環保”能通過舉手之勞為環境帶來益處,“微公益”能積聚點點滴滴的社會能量,最終集成一體帶來令人矚目的變化。“微”滿足了人們追求細微差別,彰顯個人特點的需求,于是它廣受網民,尤其是年輕網民的喜愛。
(4)網絡時代,求新心理的驅使
網絡時代,也是一個求新的時代,“微X”新詞作為新產生的詞,自然就受到歡迎。現在,“微”儼然已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與時俱進的人都要在“微世界”體驗一把“微生活”,甚至于政界都開始了“微博問政”。而且因為“微X”詞語模的類推行、能產性,正有越來越多的“微X”新詞產生,這也為“微X”詞族的繁榮提供了可能性。
通過考察,我們發現“微X”詞語模是繼承了原有詞語模,并在此基礎上增加理性義、微變色彩義發展而來的。模槽“X”絕大多數為雙音節名詞性成分,“微X”詞在句子中可充當主語、賓語、定語,少數情況下可充當謂語。“微X”詞具有較強能產性,這是網絡普及、微博興盛、生活節奏快、追求個性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注釋:
①李宇明.詞語模[M].漢語法特點面面觀.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②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1999年縮印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③喻國明.傳媒新視界:中國傳媒發展前沿探索[M].新華出版社,2011.
④黃鳴奮,譚雪芳.論泛網絡時代的微藝術[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⑤禹存陽.現代漢語詞語模研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6.
⑥來源于“微綠行動”,主要是借助微博、論壇等微觀的平臺或方式來宣傳環保、低碳等綠色行為,引導大家留意生活中可以實現低碳環保的小細節、小技巧,倡導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
⑦同5.
[1]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1999年縮印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2] 高君網絡新詞控[J].語文學刊,2010(3).
[3] 黃鳴奮,譚雪芳.論泛網絡時代的微藝術[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4] 李宇明.詞語模[M].漢語法特點面面觀.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5] 謝柯.網絡語言“X控”族詞的特征及譯法探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3(5).
[6] 閆春慧.新詞“控”掌控網絡[J].語文學刊,2010(2).
[7] 禹存陽.現代漢語詞語模研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6.
[8] 喻國明.傳媒新視界:中國傳媒發展前沿探索[M].新華出版社,2011.
[9] 張佳.從“微X”淺析“微”的類詞綴化現象[J].文學界(理論版),2011(11).
[10] 張靜.論ACG借詞——控[J].文學教育,2011(9).
[11] 張曼.試析新興詞語模“X”控[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3).
[12] 鄒曉玲.異彩紛呈的網絡“微”族詞[J].語文建設,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