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靜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王穎,作為一名華裔導演,真正被國人熟知始于其1993年的作品《喜福會》。《喜福會》改編自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同名小說,影片講述了四對華人母女的幾段故事,表現了兩代人在中國和美國兩個不同時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經歷。此片一經問世,便獲得了廣泛好評,王穎亦憑借此片奠定了他在好萊塢的華裔導演地位。作為美籍華人,王穎一直關注著國人在美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并用影像記錄著華人的移民史。他于1982年用獨立制片的方式拍攝完成了自己的首部故事片《尋人》,從中可看出他對在美華人生活境遇的關注。因在主題表達上的相似性,《尋人》與《點心》(1985年)及《吃一碗茶》(1989年)被合稱為“華人三部曲”。雖然這三部影片的影響力不及《喜福會》,但作為導演從不同角度、不同時期探討華人在美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的影片,仍值得深入研究。
“華人三部曲”雖然題材選取角度不同,但卻有著一個一以貫之的主題,即關注華人在美的生活及精神狀態及表現東西文化間的沖突。《尋人》的敘事架構與《公民凱恩》及《羅生門》極為相似,《尋人》講述的是:老少兩代出租汽車司機喬與史蒂夫為尋找借他們錢卻失蹤的陳鴻而走遍唐人街的大家小巷,錢雖追回但陳鴻終未出現的故事,片中主人公走訪到的人對陳鴻的描述各不相同,每個人對陳鴻的看法也存有差異。這與《公民陳恩》中眾人回憶凱恩的生活經歷,《羅生門》中樵夫、武士、面紗女子及神婆從自我角度出發講述殺人過程有異曲同工之妙。《點心》表現的是一位旅居美國的寡母與女兒及小叔子之間的情感糾葛,母親為了保留自身的文化傳統讓女兒學著包粽子,女兒本想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卻為了照顧母親而猶豫不決,小叔子習慣了美國的生活,雖暗戀寡嫂卻囿于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觀念而不敢逾矩,影片通過對三位主人公的刻畫,表現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并在深層次上強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倫理觀念。《吃一碗茶》是根據華裔作家朱路易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影片以年輕一代的華人王賓雷因受惠于美國的《戰爭新娘法》得以回故鄉娶妻并將妻子美愛帶回美國的事件為切入點,講述了賓雷作為改變美國華人“單身漢”歷史的第一人,在父親及族人的壓力下導致性無能并進而導致妻子紅杏出墻,最后又因服用一副中國的藥茶而恢復生育功能并成功令妻子懷上自己孩子的故事。影片通過賓雷與父親的關系表現出美國之于華人的不公平待遇所造成的惡果,深層次上探討了東西方文化的沖突。
“華人三部曲”以華人為敘事主體,如實展現華人在美的生活及精神狀態是其著力達到的效果,本文試圖從影片的細節入手來探析“華人三部曲”中主題的呈現。細節描寫要做到真實、生動,并要服從主題思想的表達。下面就從影片的場景細節、道具細節、音樂細節、臺詞細節及畫外音細節等方面來探討影片的主題呈現。
在影片中,導演設置的場景細節可以令觀眾從中解讀出主人公所處的時代、環境及他們的生活方式,“華人三部曲”主要以華人生活的唐人街為敘事場景,展現在這一場景內發生于華人身上的故事。《尋人》中,觀眾跟著兩位主人公尋訪了唐人街的大街小巷,看到的皆是擁擠不堪的生活、工作場景;《點心》以唐人街上的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空間為敘事場景,展現這一場景下三位主人公之間在思想觀念及行為方面的沖突與融合;《吃一碗茶》則向觀眾展現的是在唐人街上華人開設的地下賭場、宗親會館、洗衣店、理發店等場景中華人們的生活情狀。
在《尋人》中,當喬與史蒂夫再次來到陳鴻的住處敲門時,陳鴻的美國鄰居在聽到敲門聲后與兩人隔門對話,起初還態度良好欲將陳鴻的賬單拿予兩人,但當得知兩人是華人后便不再回話,從這一場景細節中我們可以讀解出:美國人對華人的戒備之心及不信任感,即使對方態度誠懇,只要知曉你是華人便不予幫助的事件在美國歷史上不勝枚舉。而當兩人知道詢問無果準備離開時,史蒂夫猶如警察破案般欲破門而入,喬卻拍了拍史蒂夫的手獨自先行離開,這一場景更表現了兩人的無奈之情及史蒂夫和喬作為新舊兩代華人對此態度的不同看法,這與后來史蒂夫不明白喬為何在得到錢后仍在查找陳鴻的行為一樣,都暗示了兩代人之間不同的思想觀念,喬在尋找陳鴻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跟陳鴻是以同樣的身份即都是作為“他者”而存在著,這也是后來喬對史蒂夫說:“我知道他的感受,因為我理解他,可能你不能,但是我能”的原因。
在《點心》中,導演通過前后發生在同樣場景中的主人公的不同動作,來展現主人公之間的情感變化。如在前段女兒親自為母親梳頭發,后段譚母則自己梳頭發;前段母親一心想著死亡,后段當她回中國旅游重回美國后心情變得大好;再比如前段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后段則只剩下譚母一人吃飯,導演通過對比蒙太奇向觀眾呈現了前后場景中主人公行為及氣氛的變化,并將主人公們對待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態度用影像的方式展現了出來。
在《吃一碗茶》中,當王格光顧完妓女處準備離開的同時,他看到了在樓道內排成一隊等待妓女的華人同胞后,隨即露出了一個飽含深意的笑。從中不僅讀解出他對此行為的自嘲也解讀出了他對此的無奈,而他的無奈是因美國于1882年通過的一則《排華法案》導致的后果,王格們等老一代華人既不能與美國女子通婚,也不能將自己的妻子帶到美國,只能在攢夠錢后回故鄉娶妻,在確定妻子懷孕后再返回美國做苦力掙錢貼補家用,這樣的法案造成了美國特有的華人“單身漢”現象,而賓雷作為受益于《戰爭新娘法》的頒布實施,可以回國娶妻的新一代華人的代表,他身上自然承載著老一代華人的諸多期許,他們希望賓雷可以早日生下在美國出生的新一代華人,以此來改變多年來華人在美不能娶妻生子的情況。由此可見,賓雷身上的壓力之大,他的這種壓力不僅來自父親,更來自于同胞,他們將希望寄托于賓雷的孩子身上,似乎在孩子身上可以遇見到自己的未來。
影片中的道具可以交代人物所處的環境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若道具運用得當,可以有助于劇情的展開,并能達到深化主題的效果。在“華人三部曲”中,導演用承載著中國文化的道具來展現華人在美仍遵守著中國的民俗習慣。
在《尋人》中,有一場戲是喬去找從陳鴻女兒口中得知的李先生,希望從后者處得到關于陳鴻的信息。當喬到達李先生在唐人街的辦事處時,秘書讓其等待時喬環顧四周,這時出現在鏡頭里的是墻上擺放的關公神像及貼有“龍馬精神、生意興隆”等字樣的對聯,關公素來被中國人尊稱為“武財神”,而將其供奉在室內亦是取其能帶來財運的寓意。在影片結尾時,隨著鏡頭切換,出現在畫面上的是象征長壽的壽星老,及唐人街上的漢字廣告牌等,這些道具的選用均是為了展現華人雖身在美國,卻堅守著自故鄉傳承下來的生活及信仰習慣,同時也展現了唐人街上特有的華人文化。
在《點心》中,粽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在影片中對表現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譚母為了保留自身的中國文化傳統而讓女兒學著包粽子,對女兒的要求也非常嚴格。而這對生長在美國的女兒來說是無法理解的,這樣母女兩人之間的沖突就出現了,而粽子作為沖突的象征物,也暗喻了兩者之間在對待文化傳統上的不同態度。
在《吃一碗茶》中,當美愛隨賓雷來到美國的家后,她先是把玩了在中國未見過的水龍頭及煤氣,隨后便來到臥室參觀,這時鏡頭上出現的是寓意多子多福的枕巾,鏡頭再往上搖出現的是鑲有同樣寓意的“年年有余”年畫的鏡框,這表明在美國化的公寓內,華人同樣堅持著自己布置新房的傳統。在兩人床頭柜上擺放的父親的照片,則既暗示著父親王格在這個家庭中的威嚴,又暗示著父親監視兩人生孩子的進程,同時這一照片的存在無形中給予了賓雷無限的壓力,終導致了他的性無能,進而導致了妻子的紅杏出墻。
羅馬尼亞作曲家喬治·艾涅斯庫曾說過:“音樂是一種語言,它能夠確切地反映個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質。”音樂在電影中有利于渲染情緒、烘托氣氛,在“華人三部曲”中,導演用具有地域特色的音樂來體現華人在美的處境。
在《尋人》中,當喬與史蒂夫尋找陳鴻無果后,史蒂夫一人坐在出租車里注視著陳鴻消失前最后住過的酒店,這時音樂響起,導演選用了一首粵語歌,歌詞是“足跡遍天下,看透異國繁華,桃園仙境似夢境,始終找不到吾家;足跡遍天下,遠處密集云霞,何時一朝見霧化,子孫歡笑艷陽下。萬千燈火透光下,哪里是吾家?哪里是吾家?”這段無聲源音樂將華人在美的漂浮不定感及盼望早日家人團聚的心理表現了出來。在音樂響起的同時畫面上出現的是喬與史蒂夫在唐人街上尋覓,這樣的聲畫結合更將影片所要著力表現的主題凸顯了出來。
在《吃一碗茶》中,在表現美愛和賓雷婚姻出現問題的段落中,兩人發生爭吵之后賓雷選擇了離開,這時畫面上是美愛掩面哭泣,背景音樂是二胡拉奏出的凄婉音樂,而聲畫的結合更真切地表達出了兩人此時的無奈之情。再如在王格抵不住來自族人的輿論壓力,選擇離開紐約的唐人街而前往加勒比海的段落中,鏡頭在表現完賓雷看到父親留下的信后,隨后搖到賓雷與父母的照片處,這時的背景音樂是用簫吹奏的音樂,這樣的聲畫結合亦將賓雷的無助感如實地表現了出來。
作為表現華人在美生活的影片,導演將片中人物的臺詞設置為兼有英語、廣東話、普通話的語言混雜體,這是符合唐人街上人們的語言習慣的。雖然漢語臺詞在三部作品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其在凸顯主題方面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如在《尋人》中,廚子亨利用略帶幽默的話語“剃頭師傅也為錢,圍著椅子轉圓圈;留學生也為錢,圍著火爐玩鍋鏟”,將華人來美后的生活寫照用這般調侃的話語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即便是高學歷的留學生,來美國后也找不到體面的工作,只能從事諸如廚師這般低等的工作,這是符合華人在美生活的歷史的。再比如后面當喬與亨利再次碰面談論到華人應不應該就美國人對其不公平待遇進行反抗時,亨利說道:“做什么斗爭?反抗這里的環境?我們來這兒多久了?我們來這兒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加上五十萬中國人在這兒,如果他們還不承認我們的話,那就是他們根本不想承認我們,他們不會承認我們。”這段話既代表了片中人物的處境,也是在唐人街工作過幾年的王穎導演所了解到的華人在美的真實寫照。在《尋人》快結尾時喬與方先生的一段對話中,方先生用廣東話將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美國人不了解中國文化的狀態表達了出來,他的話語可謂是整部影片的點睛之筆,表達了導演對中國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吃一碗茶》中,作為老一輩華人代表的王格,在知道眾人討論自己兒子賓雷的婚姻問題后激動地找兒子理論,并說道:“他們不是說你的妻子出軌了,而是說我王格的兒媳婦。”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領會到:原來王格真正關心的不是兒子的婚姻出現問題,而是自己因此事而顏面掃地,比起兒子的婚姻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面子問題,這是符合歷代中華兒女好面子的特性的。再如美愛第一次看到賓雷后,賓雷用廣東話說“你好”,而美愛則用英語說道“Iam very happy to meet you,Mr.Wang.”而來到美國在與父親見面后她也是用這句英語跟父親打招呼,再到后來賓雷因壓力過大導致性無能后,她主動說要賓雷去看醫生,這些變化都可以看出:作為從小生長在中國的美愛是期許著美國的生活及思想觀念的,而她主動要求賓雷看醫生,更是其思想觀念變得美國化的一個表現,而她在語言方面的變化也為其后來不甘寂寞終致出軌的情節段落埋下了伏筆。
畫外音在影片中更多的來自于廣播中的聲音,《尋人》中觀眾了解到唐人街的華人因參與新中國和臺灣的兩隊新年游行而卷入政治紛爭;《吃一碗茶》中通過廣播觀眾了解到因中國發動抗美援朝戰爭,中美雙方互相凍結了各自在對方國家銀行中的資產,而中國政府也已警告在華的美國公民離開等消息,伴隨著中美關系惡化,華人在美的生活也將受到影響,而李剛也決定回到故鄉。片中畫外音的運用,將華人雖身在美國但仍關注故鄉的心情如實地呈現了出來。不管是卷入新中國和臺灣之間的政治斗爭,還是因抗美援朝擔心家人的安危,都是其思鄉及對祖國故土魂牽夢繞的依戀情懷的外在表現。
電影是一門視聽相結合的藝術,它通過視覺和聽覺元素來反映生活,而細節的恰當運用令其在反映生活時更能貼近生活的本真面貌,并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影片中幾類細節的運用將華人在美面臨的老少兩代在文化及思想觀念上的沖突及其生存困境如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令觀眾可以在觀影過程中體會到歷代華人在美生活的艱辛。
從以上對影片中幾種細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王穎導演在駕馭文化沖突這樣的主題時的駕輕就熟,這不得不歸功于他本身具有的融貫東西的文化視角。王穎試圖用自己的電影來溝通東西兩個半球,這與他的經歷不無關系,生于香港,長于美國的他,自幼接受的便是中西兩種文化的教育,自然在反映東西方文化沖突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在好萊塢摸爬滾打數十年的王穎,更是深知美國觀眾的觀賞習慣,因此其作品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歡迎。2011年上映的《雪花秘扇》,導演給觀眾展示的是在中國行將逝去的女書及老同文化,雖不能排除其濃厚的商業性,但導演那份對祖國文化的崇敬之情透過鏡頭已傳達到每位觀眾的內心,導演的新片《愛因斯坦》目前正在攝制當中,相信導演會帶給觀眾更多更好的作品。
[1]單德興.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化與文化論集[M].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9,(第1版).
[2]單德興.“開疆”與“辟土”——美國華裔文學與文化:作家訪談錄與研究論文集[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7,(第1版).
[3][美]尹曉煌.美國華裔文學史[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9,(第1版).
[4]伯納德·溫勞布.王穎:闖蕩好萊塢[J].國際人才交流,1994(9).
[5]嚴敏.這一年在北美——華裔導演演員火力旺[J].電影評介,1994(z1).
[6]魏然.王穎:在藝術的天幕下獨舞[J].電影評介,2003(5).
[7]王心潔.解讀《飲碗茶》中的“亞裔感性”[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5(3).
[8]孫萌.打開王穎的“盒子”:性別、種族與身份,溝通、理解與希冀[J].山花,2007(7).
[9]付江濤.文化的沖突身份的尷尬——《吃一碗茶》主人公斌來解讀[J].名作欣賞,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