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玲波 袁璐琳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7)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現代大學生的眼界更加寬廣,接觸的事物也更加多樣。接觸事物的多樣化帶來了信仰的多元化和價值取向的多樣性,使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信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研究當代大學生道德問題和美學教育作用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何謂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這一概念的第一次明確提出是在近代。康德將信仰分為實用的信仰、學說的信仰和道德的信仰。“至道德的信仰則全然不同。蓋在此處某某現象之必須發生,即我在一切方面必然與道德有待結合之一事,乃絕對必然者。”[1]他指出:最高層次的信仰是道德的信仰。
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于善與惡、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情感和行為習慣,并依靠社會輿論和良心來完善與調解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規范體系。[2]信仰,是對某種宗教或主義極度信服或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3]可以說,它是一個人選擇和持有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根本態度和準則,主要表現為對人類自身抽象化、幻想化了的本質力量的“崇拜”和對人類生存發展方向的理想化訴求。
綜上,道德信仰,就是人們對特定道德理想和道德體系的堅信和奉行,是人們指導道德實踐的最高精神目標和追求。道德規范的形成往往是人們之間的約定。道德價值觀的形成往往帶有鮮明的自發性,道德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是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
就個人而言,道德信仰在指引個人道德實踐、實現個體人生價值、維系個體生存發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首先,道德信仰是人們道德行為實踐的指向標。在社會生活中,道德的量尺無處不在,它總是通過輿論、內省等道德評價方式,在無形之中約束著社會個體的行為。我們之所以清楚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道德評價的影響。
其次,對道德信仰是實現個體人生價值的重要保證。道德信仰是一個人終生的精神追求,在追求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道德理想與個體幸福的沖突。也就是說,道德常常要求我們犧牲小我來成就大我。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對個體人生幸福的否定,從本質上講,這是一個以低級幸福形式換取高級幸福形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舍棄生物的本能幸福,選擇保護社會的群體幸福,從而實現了小我所無法企及的人生價值。
最后,良好的道德信仰是維系個體生存發展的重要前提。道德信仰是個體精神的最高存在方式,是支撐個體精神大廈的棟梁。從這個角度來說,道德信仰可以被認為是精神世界中另一個自我的體現。古代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說法,這正說明了道德信仰對人安身立命的重大意義。對道德信仰的背叛就意味著對人格的踐踏和對生命的侮辱,在這個層面上,道德信仰的意義已經超出了生命的價值,成為一種超越現實的精神力量了。
道德信仰不僅僅對個人至關重要,還是維系和協調社會關系的精神紐帶。社會凝聚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用剛性力對社會沖突的控制,如法律等。但從社會現實來說,這種懲罰是被動接受的,因而帶有消極性;另一種是以柔性的精神力對社會關系進行積極的引導,這就是共同的價值信仰特別是道德信仰的確立。有了共同的道德信仰,就具有了共同的善惡價值評價標準。這種共同的標準,就如同一面眾望所歸的旗幟。它是一個民族尊嚴和榮耀的標志、是其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道德信仰通過共同的道德目標與道德理想將社會中的個人凝聚在一起,指引人們妥善處理自身生存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并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自己對家庭、他人和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從而形成人人自覺明辨是非、揚善抑惡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維護社會有序、健康發展。
大學是道德教育的高級階段,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問題與全民思想道德素質和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然而,在當今的大學校園中,道德缺失現象屢見不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道德理想是影響個體人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確立遠大道德理想,實現崇高道德目標,是所有大學生成就事業、開創未來的必經之路。然而,在如今大學生的眼中,理想的光芒早已泯滅,取而代之的是掙扎于庸俗生活的無奈與彷徨。許多大學生都抱有這樣的想法:上大學只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找了好工作才可以賺大錢,賺大錢別人才能看得起自己。這事實上是一種道德生活動力的欠缺或扭曲。激烈的競爭帶給了大學生很大的壓力,但是,這絕對不應是大學生理想世俗化的借口。獲取金錢報償、追求幸福生活是人類無可厚非的本能追求,但是大學生的終極人生理想決不是一份高薪工作所能涵蓋的。道德理想世俗化帶來的結果是,當大學生失去道德信仰的引導,其行為選擇不是出于道德義務感或責任心,而是出于對個人利害的考慮。(本段兩句出自同一文獻。)
作為中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們的道德理想如果僅僅局限于對充足金錢和安逸生活的滿足,那么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就很容易向拜金、享樂、利己等觀念偏離,整個國民的精神綠洲就很容易轉變成一片荒漠。
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多元化價值觀念的入侵,使得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嚴重變形,產生了嚴重的拜金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金錢崇拜已經在大學生中產生了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有的大學生熱衷于攀比,利用物質消費來滿足內心向往的優越感。有的大學生,即使家境并不富裕,仍沉迷于奢侈品購買,向父母開口索要大量金錢而絲毫不覺得愧疚。
以自我為中心在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如今的大學生往往將自我利益作為道德判斷的價值標準,將他人、集體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現在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如果再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往往就會造成他們自私自利心理的膨脹。在一般大學生生活中,因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別人、關心別人而起的矛盾時有發生,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打架斗毆。可以說,拜金和利己成為當代大學生身上不可抹去的印記,道德價值的扭曲已嚴重影響到大學校園原本健康、和諧的氛圍。
道德信念體現了人們對道德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道德信念的缺失會導致個人行為失當和社會發展失衡。
在當今這個急速變化發展的社會中,大學生面臨著多元化思想的強烈沖擊,很多大學生道德觀念十分淡薄,甚至對中華傳統美德嗤之以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學生認為勤儉節約已經過時,鋪張浪費、揮霍奢侈的現象屢見不鮮。
另外一個廣泛存在的現象就是誠信缺失。誠信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當今大學生在自我利益面前往往選擇棄之不顧。不少大學生在大學英語四、六級這樣的考試中試圖用各種方法蒙混過關,比如出錢請別人代考,用隱形耳機接收、提供答案等等。道德信念的缺失,使大學生們在面對不正當利益的時候寧愿出賣自己的良心與道德,這無疑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道德信仰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現實中往往與人們的道德行為相對應。然而,在現今的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兩者相背離的現象。很多大學生們往往可以振振有詞地說出各種傳統美德,并且形成了表面的心理認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無法將道德觀念和實踐聯系起來,讓美德成為了停留在口頭或筆頭的空話。一份上海的青少年道德行為調查顯示,“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達37.3%,“亂穿馬路”為29.3%,“公共場所喧嘩”為24.6%,“亂扔雜物”為14.6%,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脫節”表征;很多同學也認同抄襲的危害,但是每到撰寫論文的時候,學術誠信就變得毫無價值,抄襲、改編時有發生;參加各類志愿活動幫助別人本是好事,但是大多數人只是表面敷衍或者偶爾參加,幾乎沒有人能長久堅持和無私奉獻。
在這樣一系列大學生道德問題頻繁發生的情況下,我們不妨嘗試去尋找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通過審美教育來救贖。審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與德育相比,審美教育是積極主動的。美育不需要別人說教,而是讓人在生動活潑的享受中陶冶性情。如果一個人感性和情感方面是健康的,從內心深處向往美,他會自覺厭惡丑惡、自發地接近道德。所以,審美情感自身具有感性與理性協調和交融的中介功能,,對于道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藝術來源于生活,它最直接、最廣泛地表達了人類情感和審美情趣,它與政治經濟、社會倫理、宗教歷史、文學心理等諸學科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加強審美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有其特有的價值內涵:
第一,審美教育能促進大學生形成較高格調的道德情趣。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通過理性的分析,使人接受一定的理論和思想,這是“曉之以理”的過程。而藝術本身是依賴于人的感覺而存在的,借助于各種藝術元素直接影響人的思維而形成獨特的情感反應,從而使人獲得審美的愉悅,這是“動之以情”的過程。這種作用的發揮一方面是因為藝術是美的結晶,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具有啟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感情會在人的行為中成為一種積極作用的力量;另一方面,藝術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寓教于美,可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道德行為一旦成為定勢,就能使人形成堅定的道德意志,從內心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
高校只有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夠的,審美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進而提高學生道德情趣,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第二,審美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高校都十分注重知識技能的教育,知識技能教育一般體現在功能價值方面;而審美教育重視的是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創新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貝多芬、阿炳的藝術作品,介紹其生平事跡,使學生們潛移默化地受到高尚道德情感的熏染和陶冶,感受藝術家忘卻小我,投身大我的精神世界與人格魅力,在以后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斷獲得精神上的激勵。這一過程不僅僅是受教育者參與藝術的感知、聯想、想象的過程,它更通過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表達與情緒控制能力,從而使其人格在一種自由、和諧的狀態中發展。因此,審美教育在塑造大學生的良好品格、促進大學生人性完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審美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審美教育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它是通過藝術這種表現形式,對人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個性的才華得到發揮,這對于培養人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想象力和創新精神是人才素質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大學生素質全面體現的重要一環。”[4]
如何進行這一審美教育?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探討。
優秀的文學作品無疑可以促進學生產生道德信仰,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閱讀魯迅的作品《祥林嫂》,可以使人產生一種對窮苦大眾的深刻的同情,而沈從文的《邊城》一書中對秀美山水和淳樸的人民的細膩描寫,讓人們在閱讀中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也在道德上獲得一種感召,令人們的心靈更加純粹美好。邊城人民誠信、純樸、敢愛敢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具有更高的道德素養。不僅如此,從魯迅的《狂人日記》批判封建禮教吃人,到《荷花淀》中那位識大體明大理的水生嫂表現的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同抗敵的士氣和力量,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張辛欣的《在同廿地平線上》著重抒寫的一代年輕女性要求與男性站在同一地平線上的自立自強的現代意識,直至劉醒龍的《鳳凰琴》描寫了當一個轉正指標降臨大山深處的界嶺小學時,每一位教師在它面前都做出了“讓給對方”這樣一個無私的選擇。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時代的脈搏及其所帶來的先進道德標準,也在另一方面提供了當代大學生應當學習和遵循的道德標準。
大學生應該讀萬卷書,更應該行萬里路。游覽名勝古跡不僅僅是欣賞風景,也是體會文化內涵的過程。美麗的自然風景可以令人產生愉悅、珍惜的心情,比如面對著張家界的山水,人們會不自覺地開始愛惜這里的景色,不舍得亂丟東西,生怕破壞這一美景。而游覽山東孔廟、萬里長城這樣的人文景觀,孔廟體現出的濃郁的人文教育思想,萬里長城那種集體審美情懷,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些如何思、如何行的啟示,同時也從中國歷史發展中獲取人和美的聯結。一旦學生從這些建筑美學中感受到升華于其間的孔子的“仁、禮”思想,內心或多或少能受到感染,其人生觀、價值觀也能夠受到積極影響。
優秀的影視作品自然是對大學生采取道德教育的好方法。聲畫結合的方式更容易讓大學生們產生興趣和代入感。比如電視劇《任長霞》,通過一個個真實發生的案件和演員的精彩表演,生動地體現了任長霞舍己為人、樂于奉獻的精神,令人非常感動。影視作品的長處就在于可以非常細膩地刻畫一個人物,并且讓觀眾輕松地接受。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像《辛亥革命》、《建國大業》這樣的影片非常容易激起愛國的情感,會讓大學生們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奉獻、勤奮這樣的美德不僅僅關乎個人,更是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
藝術作品不帶有道德目的卻有道德影響,一流的藝術品或可以安慰情感,或可以洗滌胸襟,或可以表現對人生深廣的關照,從而對人產生深遠的道德洗禮。比如在欣賞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時,可引導學生抓住其表達愛國主義和民族音樂的特征,說明作曲家成功的原因;介紹紐約著名雕塑《自由女神》時,可引導學生感受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由米勒的《拾穗者》畫面中三個農婦在收割過的農田里拾穗的情景,鼓勵有志擔任村官的學生,應當熱愛這些淳樸的勞動人民,為新農村建設作貢獻;又如從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中苦役般的勞動景象出發,提醒學生珍惜現實生活。
藝術之所以可以產生道德影響,一方面就個人而言,猶如人性中有真、善的需要一樣,藝術也是人性中自然和普遍的需要。藝術作品可以幫助人們釋放情感,發揮想象,獲得審美愉悅,維持人心理的健康。另一方面就社會而言,藝術的功用在于傳遞情感,打破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引導人們去欣賞,增加對人情物理深廣正確的認識,促進社會的自由和諧,而這些正是道德建構的主要內容。大學生可以通過接受諸如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形式的熏陶,從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在校園里,可以開展紅歌大賽,讓大學生在學唱紅歌、品味紅歌中,感受到強大的民族精神,從而堅定為祖國建設而奮斗的理想,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
[1]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商務印書館,1960:567.
[2]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14.
[3]王進鑫.培養大學生道德信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7(9).
[4]周立群.審美教育、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J].中國教育論壇,2008(4).
[5]方玲波.關于高校美育教育的現實思考[J].前沿,2012(7).
[6]方玲波.大學生的信仰危機與審美救贖 [J].探索與爭鳴,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