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民
(鹽城市鹽都區實驗學校,江蘇 鹽都 224001)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面對豐富的未知世界,學生既充滿著求知的渴望,同時也常常因為對許多新知識一時難以理解、難以掌握而產生迷惘,甚至不知所措。禁錮學生的個性思維,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的大忌。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點時,充分展開豐富的想像力,會更加有利于我們的課堂教學。對學生一些理解反了,和標準答案相比荒唐可笑的想法我們不能粗暴指責,輕易糾正。因為對和錯,如果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時間,換一個地點,誰能保證它不是對的呢?
在日常的課堂上,一些學生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往往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對這些現象,教師如果不聞不問,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如果勃然大怒,不分青紅皂白加以批評,甚至體罰、辱罵學生,那就更加大錯特錯。這些學生在老師眼里,是所謂的“差生”。如果加以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學業困難的學生,是因為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從背起書包上學的第一天起,我們就開始告訴他們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疑異,老師不是加以引導,保護學生疑異中的閃光點,而是訓斥,完全排斥了這部分學生的個性思維。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成為“差生”。
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教育先賢的告誡,提醒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我們眼中的“差生”,正是我們教育失敗的結果。
尊重學生意味著不去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奇思異想,耐心呵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贊賞則意味著你欣賞學生,能看到每一個學生的優點,盡最大可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我們做老師的,要尊重、贊賞學生的興趣、愛好、專長和個性特點。學生哪怕取得微小的進步,要不吝表揚。學生的深入思考、大膽質疑,甚至超越了老師的知識點,內心再難以接受,也要大度寬容。網絡發達的今天,學生很容易接受到新的觀點,如果我們老師不能與時俱進,仍因循守舊講課,被學生指正,那是很有可能的。
“潤物細無聲”,我非常欣賞新西蘭優秀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的一條評價標準:教師需要有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用這種魅力去感染學生,從而引發共鳴。每一位優秀教師身上,都有一種區別于他人的人格魅力的存在。
教師傳授、解惑的過程,也是一種感染的過程。教師人格完美,身上就具有很強的感染魅力,對學生的心靈就有感召作用。而這種感染魅力,往往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產生正面的影響。
時刻讓每一個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是我們每個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就很值得我們每個老師借鑒。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一位心理學家來到一所鄉村小學,隨機抽取了20%的受測者,告訴這些學生,他們很有學習潛力,將來一定很有出息。結果奇跡產生了。當他8個月后再次來到這所鄉村小學時,人們告訴他,他眼光獨特,那20%的受測者果然很有學習潛力,每個學生都在學業上有了顯著提高。該實驗表明,以積極的、向上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會促使所有的學生在學業上的進步。反之,對學生的偏見和歧視,則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美國上映了一部教育大片《春風化雨》。每一位觀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被它獨特的魅力所吸引,產生心靈的震撼和深思。約翰·基廷是一位不同尋常的教師,他勇敢地打破傳統的教育方法。他鼓勵學生拋棄學院式的教條講義,向他們展示詩中的美、愛情和生命的意義。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不要人云亦云,要學會獨立思考。“別只想著作者的見解,要找到自己的見解”。不要以為約翰·基廷只是一個喜歡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的角式。他是在以他獨特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欣賞詩的美麗的同時,也能體悟到生命的豐富多彩,達到啟發、發掘學生學習潛能的效果。
盡管約翰·基廷在影片的最后是以悲劇的角式離開了學校,但他留給學生們的是一輩子受用不盡的教誨和啟迪。許多學生因他的教育方式而改變了對學習的態度,激發了他們身上的學習潛能,走上了一條燦爛的人生道路。
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意義,它的成功與否,就是要看所有學生的學習潛能能否能挖掘出來。約翰·基廷那種追求個性、追求“標新立異”的教學方式,正是我們許多教師身上欠缺的。世界上找不到指紋相同的人,因此也不可能找到兩個相同的學生。我們也知道要因材施教,也知道學生身上的個性差異,但許多教師缺少發現學生,特別是一些已被貼上“差生”標簽學生的個性特點,更談不上挖掘他們身上的學習潛能了。如何調動學生與生俱來的學習潛能,是我們每一個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追求和責任。改變和創新,凝聚著無窮的智慧,是一個優秀教師一輩子追求的目標。
課堂上營造學生喜歡的學習氣氛,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我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經常嘗試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的寓教于樂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獲得主動參與的樂趣,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個性思維。下面是我有意創設的一段教學情景:
老師:在一個漆黑、寒冷的夜晚,同學們圍坐在一堆熊熊燃燒的篝火旁。大家展開想像,不要怕出錯,說說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A:太陽。
3.3 構造決策樹 以臨床患者數據作為樣本集并依據 C4.5 算法構造決策樹。選取燒傷病理屬性-救治方案信息表的屬性項“救治方案”為類別標識屬性。屬性項“燒傷程度”“血壓”“脈搏”“呼吸”“尿量”“意識狀態”“末梢循環”“血常規”“血生物化學”“凝血酶原時間”作為決策屬性集。
老師:為什么會想到太陽?
學生A:因為篝火給了我們光明和溫暖。
學生B:爸爸溫暖的懷抱。
老師:為什么會想到爸爸溫暖的懷抱?
學生B:因為在這樣漆黑、寒冷的夜晚,在爸爸溫暖的懷抱里,我才會有安全感。
……
學生Y:刺猬取暖。(學生們哄堂大笑)
學生Y:因為我在一篇故事中讀到過刺猬在寒冷的冬天里,它們也是要靠在一起取暖的。它們身上有刺,不能像其它動物一樣緊緊擠在一起取暖。它們必須保持適應的距離,既能相互取暖,又不被同伴刺傷。(教室里安靜下來)
學生Y:在漆黑、寒冷的夜晚,我們圍坐在一堆熊熊燃燒的篝火旁,也必須和篝火保持適當的距離。
……
上面這段教學情景,告訴我們有時換一思路也許更有趣,更能激起大家學習的興趣。總是以固定思維去考慮事物,以答出標準答案為自豪而滿足,只能禁錮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我們為什么要進行新課程改革?就是發現我國過去幾十年的教學模式和國外先進教學模式相比,缺少了人性、靈性、個性和創造性。近幾十年來的教育,我國是以扼殺幾代人的個性和創造力為代價的。教育先進的國家,他們培養出的是一批批令人矚目的X家,而我們則制造出了大批的X匠。
要想激發每位學生的個性思維,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必須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因自己的好惡對待學生,是每位教師最起碼的職業道德。美國小學老師麥琪的做法是我們所有老師學習的楷模。
麥琪在擔任一個“特殊班”(差生班)的老師時,不是混日子,而是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些學生的學習現狀。在教學和管理中,麥琪想方設法地對學生滲透平等、民主、自主的觀念。課堂提問時,為了保持公平,使每一個學生能夠獲得回答的機會,她讓學生挨個兒回答問題。學生即使答得不對,她也和顏悅色,讓學生徹底放下學習的包袱。這樣的做法不但增加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且學生也能夠更加主動、自覺地學習。學期結束考核,麥琪教的這個所謂“特殊班”(差生班),成績竟然比普通班的學生還好。與其說麥琪創造了一個奇跡,還不如說是老師公平、公正對待每位學生帶來的好結果。
公平、公正對待“差生”,使“差生”成為“優等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尊重、贊賞每一個學生,激發、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給每一個學生創造出最好的學習氛圍,再加上公平、公正地對待“差生”,使“差生”成為“優等生”就不再是夢想,這也是我們每一個老師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