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淮安生物工程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0)
龐樸在《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一文的開頭寫道:“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代價巨大的社會實踐,中國人終于懂得了一個真理: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決裂,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建未來的大廈。”這一席話發人深省,我們古典文學作品教學也應以此為鑒。
古典文學作品的魅力毋庸置疑,但是教師在網絡信息時代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日益直觀形象,而古典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內容因為歷史距離的阻隔,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欣賞者實用功利觀念的滲透[1],因此,古典文學閱讀和欣賞已經成為高職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一塊雞肋,教之疲憊,學之乏味。在提倡教學內容須為職業技能服務的前提下,有些學校大幅縮減古典文學篇目,有些學校一刪了之,古典文學似乎被打入了冷宮。
古典文學真的不值得被厚待么?與學校教學的冷清形成對比的是古典題材在影視網絡的火爆,《三國》《紅樓》《西游》一再翻拍,不管雷聲大小,總能應者如云;《大漢天子》《赤壁》《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叫好又叫座,聲名與利潤雙贏;《百家講壇》中一大批優秀的教授專家將古典文學優秀作品展示在觀眾面前……由此可見,古典文學缺少的不是欣賞者,而是欣賞的平臺和路徑。因此,本文擬探究如何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尋找一條溝通古今的捷徑。
朱光潛先生說:“藝術是有時間性和空間性的”,古典文學作品中的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距離現代人已經越來越遙遠,成為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夢中人”。因此,教師應設法引領學生走近“夢中人”,利用現代教育理念進行古典文學欣賞,縮短欣賞者與古典文學作品之間的時間距離,縮短讀者與作者間的心理距離[2],以當今的社會現實為參照,讓作品中的人物轉身變成可以凝視,可以傾聽,可以對話的“身邊人”,從而全面深刻地把握文學作品的審美內涵和現實意義。
美國教育界享有盛譽的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一書中指出,“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善。”據此筆者將以三次講授《阿寶》所采取的不同教學方式為例,以轉身互動式學習策略為抓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和探討,旨在找到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真正提升高職語文教學效率,弘揚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
古典文學里的“夢中人”面目模糊、情感隔膜,需要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時空隧道”才能實現時代與地域的穿越,轉身成為生動可感、觸手可及的“身邊人”。筆者擬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設計其“轉身”動作:
1.人物個性形象時尚化。
初讀《阿寶》中的孫子楚,以現今高職生的眼光評判,不過一介木訥癡愚的書生:目睹狎妓即面紅耳赤,圍觀美女亦目癡神迷,遭人戲謔便斷指盟誓,最終死纏爛打贏得美人芳心,他的飛黃騰達不過是蒲松齡一廂情愿的編撰而已。可是對照現實再次品讀,學生目睹了一個家貧貌丑的文科宅男,最終憑借對理想愛情的執著專注,對科舉事業的孜孜以求,對復雜人事的低調寬容,步上人生的康莊之路。通過轉身式學習,學生從故紙堆昏黃的人物形象中發掘出了浮躁的現代人孜孜以求的答案:誠信執著,大智若愚才是融入職場生活,實現人生夢想的不二法則。
2.人物環境背景真實化。
文學作品中的典型環境如同典型人物一樣,都是作家進行藝術虛構的產物,是現實生活的濃縮和隱喻。《阿寶》中男女主人公經歷了郊游聚眾圍觀、夢境幻化成鳥、陰間申訴還陽這樣的寫實環境、假托環境和虛幻環境,貌似荒誕不經,而又高度真實,達到了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形而上的概括[3]。小說中的書社正如誘惑與機會并存的高職校園,阿寶的富貴之家仿似職場“白骨精”的優渥背景,陰間即為掌控去留大權的人事部門,皇宮則是公司大BOSS運籌帷幄的總部,學生從真實化的環境換位中找到了對邈遠時代的認同和共鳴。
3.人物思想情感現代化。
正如曹雪芹所云:“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孫子楚的“癡”是理解其思想情感的突破口。古人的“癡”用現代精神解讀,其實就是急功近利的今人極為缺失的一種堅毅執著、大智若愚的人生態度,教師借此為學生提供一個理解古典人物情感的范式,引導、啟發學生對“癡”作進一步的課外延伸探究,對古典文學作品進行有意義、有創新的解讀,從而實現文本的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
4.人物語言對話生活化。
高職生個性意識和表現意識很強,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在對人物情節有了初步理解之后,安排時間讓學生用現代語言進行還原式和創造式表演。教學實效證明學生對此反應踴躍,分組、定劇目、編劇本、排演、化妝,大多由他們獨立完成,男女生悉數粉墨登場,完整地表演作品情節,還加入了很多別具匠心的現代因素,創意十足。生活化的語言加深學生對古典小說的感知理解,生活化的表演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和藝術創新能力,合作成果再被制成光盤欣賞分享,一舉多得,獲益匪淺。
1.傳統講授式——傳授知識結構,抹殺語文學科取向價值。
職校生生源素質和行為習慣相對較差,課堂紀律意識淡薄,職校教師盡管備課充分,教學方法創新,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常常是教師“自問自答”,討論課易出現學生起哄、聊天的情況。傳統式“一言堂”教學停留在注重字詞注音釋義、內容簡介,注重分析結構、肖像描寫、主題思想和藝術特點等,內容繁多,卻與三維目標背道而馳,擠窄了語文教學的視野,脫離了現實生活,難以滿足學生的精神生活需要。
2.網絡展示式——煥發課堂活力,抑制文學作品人文價值。
盡管網絡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較重要的作用,能夠將無聲、平面的知識變得形象而富有立體感,便于學生能夠更快掌握知識要領,但是高科技絕對無法代替學生品讀感悟的心理過程,舍本逐末的做法往往忽視學生的文本解讀。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播放截取的孫子楚靈魂出竅化身為鳥的電視片段,有的學生只是看特技,看演員,對作者真正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感到茫然。
3.轉身互動式——凸顯職教特色,提升創新和自主能力。
職業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應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角度出發,尊重學生個人感受與獨特的見解,注重學生個性和能力,把課堂教學與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結合在一起。
在講授《阿寶》時,教師可以采用活動單元的形式層層推進,依據轉身式互動學習的教學框架安排講故事、分析人物形象、編演課本劇等活動內容,在教學中創設特定的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得到較為真實的體驗,實現對文本的移情理解。如讓學生給課文《阿寶》擬一個時尚的標題,學生擬舉了《人鬼不了情》《癡人有癡福》《孫子楚升職記》等不同的題目,接著筆者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時代背景進行思考,及時點撥,使學生明確了以《阿寶》為題的含義。再如,鑒賞孫子楚的形象特征,師生之間可以展開想象穿越:“你眼中的孫子楚是怎么樣的?”“孫子楚在今天會有怎樣的故事?”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會列舉很多相關故事,教師要抓住時機適時點撥,肯定學生的獨特視角,并指導學生從文本中、知識貯備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幫助學生深入分析孫子楚的形象的時代色彩和現實意義。
高職語文課需要跨時空的拓展。教材中的古典文學,除了明清小說之外,還有先秦詩歌、諸子散文,漢賦元曲、唐宋詩詞等,其中很多人物形象鮮明,情節曲折的作品都可以運用轉身互動學習的方式,引領學生展開無限自由的時空穿梭。通過學《阿寶》可以激發學生對蒲松齡《聊齋志異》的閱讀渴望,對明清小說的喜愛,進而產生對中國古典文學和古典文化探究的欲望。
由趙樸初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國政協常委發出的《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吁》指出:“我國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連續性,形成一條從未枯竭、從未中斷的長河。但時至今日,這條長河卻在某些方面面臨中斷的危險。”而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職古典文學教學改革的最大價值就在于,通過有限的課內學習,誘發學生對課外無限空間的熱望。這樣的語文課著眼的將是高職生素質和能力的終身發展,著眼的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揚。
[1]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0-133.
[2]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25-30.
[3]童慶炳.文學概論[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