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輝
(寶雞文理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系,陜西 寶雞 721013)
道德修養(yǎng)是指人們在道德品質(zhì)、道德意識方面的自我鍛煉和自我改造,也可以說是在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是個人自覺地將一定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轉(zhuǎn)變?yōu)閭€人道德品質(zhì)的內(nèi)在過程。那么如何進行道德修養(yǎng)教育呢?先秦大教育家荀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提出了獨特的道德修養(yǎng)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荀子認為,禮有助于人們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道德安度人生。《荀子·大略》說:“禮者,人之所覆也,失所覆,必顛蹶陷溺?!闭J為禮,是人的立身之本。失去了立身之本,必定會跌倒沉淪?!抖Y論》說:“規(guī)矩者,方圓之至;禮者,人道之極也?!闭J為無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無禮無以成人,禮是人道的準則,是人之為人的標準。荀子認為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隆禮”。認為個人的生活和交往,都應(yīng)該符合禮的規(guī)定,只有這樣,才能順利通達。《修身》說:“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謾;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jié),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tài)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在人與人交往方面,《修身》說:“體恭敬而心忠信,術(shù)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因此,荀子認為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努力學習禮,做到知禮懂禮依禮而行。荀子還強調(diào)學習“禮”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秳駥W》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p>
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與個人的道德認識聯(lián)系在一起的。要想提高道德修養(yǎng),就必須提高道德認識,必須加強學習,而學習既包括學習倫理道德知識,又包括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在知識海洋中,正確的倫理道德知識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是極其重要的。只有掌握正確的倫理道德知識,才能懂得真善美,因此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學習,用這些去武裝自己的頭腦,只有如此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才有了根基。
人的道德修養(yǎng)既是一個認識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儒效》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厘,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強調(diào)“聞之”、“見之”、“知之”這些獲取認識的過程,但更強調(diào)“行之”,只有行才能將獲取的認識用于規(guī)范和指導(dǎo)自己的實踐,荀子特別強調(diào)“學以致用”,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能學以致用,即使學得再多,也無助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秳駥W》說:“為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行乎動靜;端而言,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君子的學習,是把學到的進入耳記于心貫通到全身心,表現(xiàn)在行動上,所以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可作為效法的榜樣。而小人的學習,僅從耳進去又從口講出,正是因君子之學與小人不同,因此道德修養(yǎng)自然不同。
當今在大學生中我們要倡導(dǎo)君子之學,使學習成為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手段。當今大學生必須認識到有道德的人,不僅思想意識符合道德規(guī)范,而且必須把這種思想意識外化為具體行動。因為道德修養(yǎng)的最終目的是要表現(xiàn)在行動上,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是通過實踐來檢驗的,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當今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問題,甚至有的大學生對道德修養(yǎng)標準不是不知之,而是不為之。知行合一、身體力行是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傳統(tǒng),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成就優(yōu)良德行的基礎(chǔ),因此大學生要言行一致,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提高道德修養(yǎng)認識,增強自覺性,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促進自我完善。
自省,就是主張人應(yīng)該經(jīng)常去檢查自己,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自己的過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曾參為孔門高足,他曾自謂說:“吾一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認為只是埋頭學習,而沒有聯(lián)系自身品質(zhì)、行為實際的自省,就不會有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真正提高。荀子也有類似的認識:“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偢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蓄然必以自惡也?!保ā缎奚怼罚!秳駥W》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p>
當今我們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省意識,就要從思想、態(tài)度、言行等各個方面對照道德規(guī)范去深刻認識自己、反躬自問,尤其是在一個人的行為失誤、行事受挫的時候,更要做深刻的反思,反省自己,而不是簡單地怨天尤人歸罪于客觀。大學生只有這樣持之以恒,才能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去惡從善,遵循和恪守道德準則,積極、正確地履行道德義務(wù),最終將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為素質(zhì),成為至善之人。
《荀子·修身》說:“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夸,喜不過予。君子貧窮而志廣,隆仁也;富貴而體恭,殺勢也;安燕而血氣不惰,柬理也;勞倦而容貌不枯,好文也;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君子雖然貧困潦倒,但志向遠大,雖然榮華富貴但謙恭從容,雖然安逸,但精神不懈;雖然發(fā)怒,但不過于處罰別人;雖然高興但不過于獎賞人;雖然貧窮但志向遠大,是由于他要弘揚仁愛,君子榮華富貴而謙恭從容,是由于他要減少盛氣,安逸而精神不懈,是由于他要尊奉禮法;疲倦而不無精打采,是由于他愛好禮儀;發(fā)怒而不過于處罰別人,喜悅而不過于獎賞人,是由于他奉行禮法而勝過私情。荀子在這里講的“貧窮而志廣”就是要人們在各種環(huán)境中磨煉自己,增強人們對禮的感受,加強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人們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zhì),依靠堅強意志來控制人欲。《勸學》說:“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yīng)。能定能應(yīng),夫是之謂成人?!本又缹W得不全不精就不算完美,所以博覽群書以求融會貫通,思考問題以求精通,效法良師益友去認真實踐,取消有害的來積累學識,使自己的眼對不好的不想見,耳對不好的不想聽,嘴對不好的不想說,腦子對不好的不想思考,等到極其愛好學習時,就像眼睛好看五色,耳好聽五音,嘴好嘗五味,心里貪圖有天下一樣。所以權(quán)利不能使他傾倒,勢眾不能使他變心,天下萬物都不能改變其信念,這樣才稱得上有道德操守,才能堅定不移,才能應(yīng)付各種復(fù)雜情況。既能堅定不移又能隨機應(yīng)對,這樣才稱得上是完美的人。借鑒荀子意志磨煉法,當今我們要培育大學生的吃苦精神、心理承受能力、抵抗外界不良誘惑的堅強意志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
《荀子·儒效》說:“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zhì)。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卑残挠诹晳T風俗的影響,能使人先天的本性發(fā)生變化;專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就可以養(yǎng)成習慣。習慣風俗能改變?nèi)说闹鞠?,安心長久地接收風俗習慣的影響,就能改變?nèi)说谋举|(zhì)。所以專心一意就能達到極高的精神境界。《勸學》篇中也有類似的論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謂芷,其漸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迸畈萆L在麻叢中,不扶也直。白沙混在黑土里,與土同黑。蘭槐的根叫香芷,如果用臟水浸泡它,君子就不去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這并不是它的本質(zhì)不好,而是因為臟水的污染。因此,君子要選擇良好的住處,與良友同游,用這種方法防止邪惡的思想而接近正道?!盾髯印ば詯骸氛f:“夫人雖有性質(zhì)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wù)邎?、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笨梢姯h(huán)境對人的影響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當今我們要想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就必須高度重視育人環(huán)境的建設(shè),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zhuǎn)型期,不同程度的腐敗和拜金現(xiàn)象及社會普遍存在的公民道德缺失都正在不同程度影響著大學生,因此高校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的辨別力與抵抗力。此外,社會、家庭、學校要齊心合力地為大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從現(xiàn)實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導(dǎo)大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堅持不懈地積善成德,不斷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使大學生在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最終具備高尚的道德。
[1][戰(zhàn)國]荀卿,原著.孫安邦,譯.白話荀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2]劉俊田,等譯.注四書全譯[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