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媛
(東北大學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9)
所謂“人文關懷”,即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關注人的基本生存、生活及情感,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進行思考,目的是為了提升人的內在價值,挖掘內在潛能,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注重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說明國家高度重視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做到以人為本,運用人文關懷理念去關心人、關注人,幫助大學生疏導心理問題、解決思想問題,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其人文修養與精神。下面,筆者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具體談談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問題。
(1)忽略了大學生的主體性及實際生活
目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主要是以教育者為主導,學生只是作為被動接受的對象。高校通過思想政治道德理論課、輔導員的宣傳教育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論“灌輸”。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生為獲取學分而學,整個過程顯得程序化、功利化。對于所學的理論知識,學生未必感興趣,也未必都能夠理解;即使學生們有新的看法或見解也沒有機會進行表達。這樣,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確立,無法發揮出自我的特點、張揚自我個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有違人文關懷的精神實質的。
另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形式上的宣傳,卻忽視了對學生實際生活的關注。比如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感情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貧困生心理問題、就業思想觀念愛情價值觀,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們所困惑的實際生活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卻關注得較少。教育與實際有差距,也就違背了真正關心人、呵護人、幫助人的人文性教育價值理念。
(2)教育方法中人文關懷的缺失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工作方法較為單一,缺乏人文關懷,直接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難以達到。首先,忽視了將情感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關心大學生的情感心理和情感需求,忽略了自身情感的培養和對學生情感的塑造,沒有意識到社會上的負面思想對學生的消極影響。其次,忽視了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和影響,未有效利用校園文化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十分重要,是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陣地。但是,我們卻很少利用這一有利的文化環境來啟發和引導學生。最后,大學生在校期間有許多參與課外活動、社團組織、社會實踐及專業實習等的機會,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外一種方式。不過在此過程中,教育者們重視對學生思想品質、道德觀念,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卻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情感、情緒的關注,并未注入人文關懷的理念,使得效果不盡如人意。
(1)對人文關懷的認識不足
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的原因,首先是高校和教育者的認識不足。一方面,受傳統觀念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對學生的思想觀、政治觀及道德觀進行培養和塑造,注重運用知識去教育學生,卻忽視了利用感情、意志和行為去影響學生。沒有意識到人文關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教育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注重形式,忽略實際效果;只追求完成任務,忽視對學生的真正影響和啟發。另一方面,對人文關懷的內容認識不夠、教育不全。雖然近年來為響應國家的號召,各大高校都紛紛提出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但是對其具體涵蓋的內容看法各一。有的只重視思想、政治、道德上的影響和宣傳,較少關注學生內心的感情、成就感和挫敗感;有的注重群體學生的心理引導,忽視對個別學生、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關注。
(2)人文關懷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缺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理論上,我們對當前高校中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現狀分析不全面、原因挖掘不透徹,應對策略缺乏針對性,還未形成一套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的指導理論。實踐上,由于缺乏人文關懷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經常會出現違背人文關懷理念的情況。例如,教育者在與學生溝通時,不關注學生的內心情感,“出語傷人”的現象時有發生;不注重保護學生的隱私,不重視對特殊學生,如貧困、殘疾、性格特別內向等學生的心理關注和引導;在實踐教學中,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率,忽略了學生感受、個性、自我意識等。
教育者要更新思想觀念,認識到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首先,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價值觀念,在進行思想教育宣傳和滲透時,必須時時刻刻抓住“人”為中心的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的目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教育的內容既包括對學生思想、政治、價值觀的教育,又包括對學生心理、情感的關注;教育的方式則是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個性、張揚個性,并輔以教師的正確引導。其次,教育者本身要樹立起人文關懷意識。因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塑造學生思想靈魂及心理人格的工程師,所以教育者本身要擁有人文關懷精神,才能潛移默化地將內在素質轉化到工作之中。教育者要具備哲學藝術、文學修養等綜合素質,要具有公平、民主、和諧的工作意識,具有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品德觀……這些都是人文關懷精神的最好體現。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切合度,就必須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理論研究,以扎實的理論知識去指導實踐。教育者既要充分學習人文關懷相關的理論知識,充實自己的理論功底和內涵,拓展思維視野,轉變教育觀念,又要與實踐相結合,形成一套具體科學、系統全面的指導理論。通過豐富的理論研究,教育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內涵,著重突出對學生實際生活的關注,引導學生走出心理或情感上的困惑,體驗學習或生活的成就感與幸福感。另外,還要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改革步伐,摒棄過去一刀切、滿堂灌的授課方式,改變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內容,將“關心人、尊重人、引導人、鼓舞人、理解人、肯定人、支持人”的人文關懷思想貫穿始末。要通過理論課的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等。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必須充分利用這一渠道增強人文關懷的實際效果。
有了充分的思想認識和扎實的理論指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實踐操作,在實踐中踐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理論,在工作中去真正幫助學生學會解決所面臨的各種思想及心理問題。比如在學校內部成立心理咨詢室,由學生干部及學生本身擔當咨詢工作人員。他們應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具備基本的心理咨詢知識和技能;并且他們與來訪者(學生)年齡相仿、經歷相似,能夠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想法。這樣,形成一個“朋輩心理咨詢”的模式,既可以有效預防或緩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工作人員”又可以借以調整自我的心理狀態。再如,在校園內,可以組織健康的文化活動,如體育比賽、娛樂晚會、藝術展覽、志愿支援,等等,既鍛煉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又提高參與者的自信心,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質。
此外,還要加強學校與家庭、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全方位提高學生適應家庭、社會生活的能力。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學生現在及將來生活的主要環境,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才能形成完整、持續、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心理素質。高校要將三者充分結合起來,發揮人文關懷的作用,引領學生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及社會生活中都能不斷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水平。
人文關懷是一種新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有必要。它是構建我國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條件,是實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方針的重要基礎,更是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我們深諳肩上責任的重大。在日后的工作中,還需要不斷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工作方式、充實工作內容,繼續探索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進作用,繼續堅持“以生為本”的人文觀念,深入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之中,真正做到關心學生、關注學生,幫助學生實現身心的全面成長與發展。
[1]馬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策略,2011(07).
[2]劉華才,劉時新,劉運顯,張廷.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實踐體系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7).
[3]王麗莉,張思悅.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途徑[J].世紀橋,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