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梅 王 璐
(河海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問題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女大學生群體的性別特點、身份特性和群體特征決定了該群體的心理壓力問題較為復雜、多變和隱蔽。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學、教育學領域,實際上,在當前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多元價值觀與女大學生壓力問題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值得探究。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和社會資源配置高效流動的時代背景,全球化、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給我國帶來了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潮。21世紀互聯網科技的飛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其共享性、快捷性、交互性、虛擬性使得多元的價值觀相互碰撞和交流,個人的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彰顯。當今社會,多元價值觀具有如下影響。
1.多元價值觀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狀態。
在社會結構整體轉型的過程中,我國從以往的單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發展到多元價值觀階段,體現了時代的進步,形成了開放、寬容、民主的時代精神。
2.多元價值觀為人們打開了思想觀念革新的大門。
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沖擊使得人們不再以單一、狹隘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問題,形成了尊重他人、求同存異、民主包容的時代理念。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有利于人們形成發展的、創新的、長遠的眼光。
3.多元價值觀對本土文化理念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外來價值觀與本土價值觀之間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與沖突。在此期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舊理念被陸續破除,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優良的傳統價值受到了挑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如何形成與當前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具有自身鮮明特點的價值觀念體系仍然是一道難題。
心理學中的壓力是指對于環境中具有的刺激,個體在認知其性質后所表現的反應。一個人在威脅性情境面前,會產生暫時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的被壓迫的心理感受。心理壓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適度的心理壓力可以幫助人們維持良好的功能狀態,促進工作和學習。這樣的壓力被稱作“良性壓力”,是必要的。但過于強烈、過于持久的、超出人的適應應對能力的壓力則是有害的,它們不僅會降低人的工作和學習效率,而且會損害人的心身健康,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在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使人罹患心理障礙和心理生理疾病[1]。
女大學生處于青年前期,這一時期是人一生中心理發展和變化的高峰期。針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研究,多從壓力源、壓力產生的過程、壓力的影響入手,而多元價值觀對女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影響,特別是心理壓力的影響研究并不多,值得探究。
1.多元價值觀是導致女大學生心理壓力不可忽視的因素。
從認知角度來說,女大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成長,又接受了高等教育,傳統性別定位與現代觀念時常發生碰撞,相較于男大學生,多元價值觀對女大學生的影響更加明顯。在對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問題進行研究的時候,應當重視多元價值觀的作用。
2.多元價值觀對女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起到重要作用。
進行心理壓力研究的重要目標是形成有效的應對方式,幫助女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使得個體采取的應對方式不同,對各種應對方式的接納程度也不徑相同。
3.多元價值觀直接影響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價值觀的多元化意味著對個體行為的判斷多元化,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不斷加大,在各種價值觀相互并存、磨合影響的社會背景下,對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評判標準和效果難以界定。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探討某一群體的心理壓力狀態,一般由壓力源、壓力感和壓力反應三方面入手。女大學生具有女性、青年、高級知識分子等多重身份,多元價值觀在這一群體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在此背景下,女大學生心理壓力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1.對壓力源的敏感性特點。
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體系中,女性總是被賦予弱小、附屬、順從的形象,社會和家庭地位一直處于劣勢。而源于近代西方社會的女權主義運動,提倡男女平等,要求女性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教育、政治、經濟等權利。多元價值觀下女性對平等、獨立的追求和現實情況產生了沖突與反差,使得女大學生對于壓力源的感知更為敏感,情緒更為復雜。例如,在求學過程中,女性所取得的成就往往不容易引起社會和家庭的重視,而男性讀書、升學則被認為是理所應當。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盡管女大學生接受了和男大學生同等的教育,但隱性的性別歧視仍然使女性的就業壓力大于男性。
2.壓力感的泛化特點。
心理學中,泛化是指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反應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類似、相關聯的事件,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類似、無關聯的事件,也能引起這些心理和行為反應。國內外針對女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研究成果表明,女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程度明顯高于男生。女大學生在大學校園內所出現的消極事件和日常煩擾事件明顯比男生的多[2]。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壓力感上,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容易引起情緒泛化。
3.壓力感的外顯性特點。
多元價值觀背景下,女性往往更易傾訴,善于表達,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更愿意通過與親人、好友、師長的交流去釋放壓力。在成就動機方面,女性的成就動機往往低于男性,對結果的期待值也相應降低。因此,女大學生的壓力感更具有外顯性。這一特點對于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4.壓力歸因方式的不穩定特點。
歸因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美國當代著名的歸因理論家韋納的觀點,成敗的原因可歸結為四個因素:能力、努力、情境和運氣。其中,能力和努力屬于內部因素,情境和運氣屬于外部因素。在女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中,對于學業成就、人際關系,女大學生往往傾向于外歸因,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需要多借助外部的力量加以引導。而面對情感生活、家庭關系等問題,女大學生往往傾于內歸因,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受自身影響比較大,可以通過激發女大學生的內在潛能來緩解壓力。
1.應注意的問題。
研究女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目的是尋找有效的應對方式,幫助該群體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在找到有效的應對方式之前,首先應該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1)重視多元價值觀對女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的引導作用。價值觀是個體行為的思想引領,決定著個體的行為選擇和方式。在多元價值觀并存的社會背景下,要對優秀的價值觀、適合時代發展的價值觀進行有效的總結和凝練,加強宣傳,使得女大學生群體將這些價值觀自覺內化于心,成為行動指南。
(2)加強多元價值觀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如前所述,對于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目前多限于心理學、教育學的范疇,價值觀領域的探究過少,特別是實證積累不夠。只有開展了行之有效的實證研究,積累了一手客觀資料,才能夠更好地明確價值觀對女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影響范圍和強度,更加明確多元價值觀背景下開展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3)促進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價值觀屬于思想教育領域,心理壓力屬于心理健康教育,兩者都是高等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在維護人格品質的完善和個體身心健康的指導是一致的。思想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解決價值觀問題,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樹立起與社會發展方向和主流價值觀相吻合的、健康向上的、積極要求進步的價值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著眼于生活實際,幫助人們舒緩心理壓力,調節心理失衡,指導人們形成一種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態[3]。兩者有機統一,能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升華。
2.應對方式。
通過梳理多元價值觀與心理壓力研究之間的關系可見,在多元價值觀背景下,可以通過以下渠道有效地幫助女大學生舒緩心理壓力,形成良好心態。
(1)以創新的教育形式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價值觀多元、社會生活復雜多變的時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應該主動創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網絡等新媒體手段,加強對女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對于社會上一些針對女性群體的不良風氣,女大學生要主動抵制。通過樹立當代社會先進女性青年的典型形象,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形成帶動效應,使得女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找到正確的目標。
(2)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和認識壓力。要教育女大學生正確認識壓力,既不過分夸大壓力,又不刻意隱藏一些容易造成女大學生壓力的社會現實。適當的壓力可以使女大學生發現自身潛力,激起斗志,實現目標。樹立了正確的態度,就能夠幫助女大學生在求學、工作的過程中走得更遠。
(3)以科學的方法應對壓力。壓力出現之后,科學有效的應對方式是關鍵。對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而言,首先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等手段,深入推進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使得女大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當女大學生遇到心理壓力的時候,能夠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排解。對于女大學生自身而言,應關愛自己,積極主動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學會悅納自己,掌握社會交往中的基本原則和技巧,有技巧地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女大學生在高校中的人數比例逐年升高。走出校門,女大學生將同男性一樣,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多元價值觀背景下,社會、高校和家庭都應該為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作出努力,使女大學生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成為德才兼備且身心健康的新時代女性。
[1]梁寶勇,郝志紅,盧國華.大學生和研究生心理壓力情況的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2009(32).
[2]女大學生心理壓力、歸因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3]龔成,曾兵.價值多元化條件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C].江蘇省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優秀論文獎匯編,2007.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資助,項目名稱: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研究(輔導員專項),項目編號:10JDSZ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