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艷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在當今社會,教育不僅僅要注重過程,更要以追求幸福為最終目的?!敖逃性S多具體目的,但終極目的是使人幸福。教育的目的不但使人達到物質幸福,也要達到精神的幸福,最終達到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統一”。[1]教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便在于使人獲得幸福,從而培養幸福的人,否則,教育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義。而“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養能夠創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把幸福作為一種有待于教、有待于學的情感內容,這樣‘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學幸?!?;二是把幸福當做教育過程中師生雙方的情感體驗,把教育當做一件幸福的事情來做,這樣‘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學’。兩者的有機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教育”[2]。幸福的獲得不但要體現在教育的結果中,更要體現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只有將這一過程中教師幸福的教和學生幸福的學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最終達到幸福教育的目的。
中華民族的振興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而教育的質量則很大程度上看教師。重視教師質量的培養不僅是提高當前農村教學質量的關鍵,更重要的是讓小學生能切身得到幸福教育的重要內容。近幾年農村小學教育一度受到關注,蘇北農村小學所暴露的一些問題更是亟待解決。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改革進度遲緩;學校硬件設施落后,制約學校教育的推進;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質量堪憂;教學方法陳舊落后,難以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這些現狀嚴重地制約了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幸福教育的進行更是舉步維艱。下面我將以蘇北農村棘蕩小學為例,利用訪談的方法,從實際情況出發,作具體的總結分析。
據訪談了解,目前棘蕩小學的師資力量極度薄弱,很多周邊的農村小學情況亦是如此。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專業教師緊缺。盡管每年都會有一部分的小學教師加入棘蕩小學,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學教師的短缺問題,目前很多教師年齡偏大,精力不足,知識更新慢,很難將新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傳達給學生。此外,從校長、中層干部到教師,幾乎每個人都身兼數職,像美術、音樂、自然、體育等方面的學科很難有專業的老師授課。二是教師素質偏低。在訪談中,據當地教師反映,學校很多教師都來自農村,自我發展意識不強,教學積極性不高,對學生的教育往往應付了事。此外,很多教師都是編外人員,專業知識不扎實,學歷普遍偏低。三是教師社會保障較差,流動性大。農村小學的教師福利待遇偏低,很多教師在本學校取得一定的教學成績之后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往往會選擇去更好的城區學校。尤其是近年來教師編制不足,很多編外教師往往會重新進行職業選擇,從而導致農村現有的教師流動性很大。
據訪談了解,目前棘蕩小學的教育教學模式還很落后,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校的教育觀念落后。蘇北農村小學一直存在著一種應試教育的觀念。據了解,棘蕩小學最看重的是升學率,教師盯緊的是學生的成績;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一直保留到現在,學生的一舉一動必須嚴格按照教師的規章制度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師成績的話語權是獨一無二的。教師為了自己的獎金和名譽,總是讓孩子在超負荷的練習題中度過每一天。二是家長的思想封閉,評價方式落后。訪談中發現,很多家長為了自己的面子,當孩子在學校沒有拿到高分時,便會隨意地訓斥、打罵、埋怨孩子;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就是孩子今天在學校認得了幾個字,學會了幾道題,認得了幾個單詞,考了多少分。至于其他,在家長眼里都是次要的。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學校和教師教育模式、教學評價的選擇和認定,分數就自然顯得重要。這些問題的存在充分說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校、教師和學生注重教育的結果遠遠超過了過程。這就很難做到目前我們所大力倡導的人本主義的教育,教師和學生也很難從中體會到所謂的幸福。
近幾年,隨著蘇北地區經濟的發展,社會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實現棘蕩小學的幸福教育的目標,當地政府就必須加大財政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物質上給予教師充分的保障,從而讓教師有足夠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研究中來。學校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應試教育的唯一評價機制,給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加寬松和自由的氛圍。
“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教師是一種知識轉化與智慧增值的事業,是一種心靈浸潤與人性化育的職業?!保?]教師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幸福感,才能讓學生最終在幸福教育中受益。
1.及時修養身心——身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幸福是人類追求的一種永恒的目的,過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教師的人生追求。教師教育幸福感是教師自身的教育質量的綜合體驗,是教師獲得幸福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4]因此教師要不斷強化自身對“真、善、美”的認識,要努力展現生活中的真、心靈里的善、課堂上的美,讓學生不斷地得到新的熏陶和感染。此外,教師也應該不斷加強自身自我發展意識,積極進修,加快自身的專業發展,增強自身的職業認同感,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2.轉換教師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要想讓孩子感受到教育中的幸福感,就應該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以往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5]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圍坐在一起進行小組交互式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融入學生中間而不是高高在上,要和學生平起平坐,一起創設生動、活潑、熱烈的課堂,和學生共同體會課堂教學和諧融洽的幸福。
3.轉變評價方式——把笑臉畫給學生。教師傳統的教育評價方式是標準答案和分數,據了解,棘蕩小學的教育評價方式依舊是以此為依據的,教師往往根據標準答案照本宣科,極少給孩子自主發揮的空間。這不但限制了學生思維空間的發展,而且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傷害。此外,教師為了考分和升學率,對學生批評多于鼓勵,采取無限量的題海戰術,也讓學生的身心遭受損傷。因此要想真正地讓小學生在教育中享受幸福,教師就應該變批評為鼓勵,讓學生覺得進步大于成績,感受進步和教師肯定帶來的喜悅。在教學評價中可以取消以往的“√、×”,用圖案來評定學生的進步或落后?;蛟S作業本或試卷上一個微小的笑臉便會讓學生在精神上得到無比的幸福。
學生的幸福分為兩種,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同時又讓學生生活幸福,這是教育的理想。這種理想不應該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議論層次,而應該具體付諸到實踐當中來。
1.走進生活展開想象、發現美。杜威曾經說:“不以兒童的生活為出發點,教育就會造成浪費?!币虼私處熞獙⒔虒W與兒童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引導學生樹立生活就是課堂,大自然就是課堂的教育理念,讓學生積極地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的美。陶行知曾說:“要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性格特點,積極引導學生走進農村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活。學生要善于利用作畫、游戲等有趣的方式來體會自然,發現生活,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在輕松的玩樂中學到新的知識,感受多姿多彩的幸福課堂。
2.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因此學生要做一名幸福的學生,增強自身在受教育中的幸福感,就必須在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樹立正確幸福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幸福教育不能僅僅是口號。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這一要求已經逐漸成為農村孩子迫切的需要,不僅國家要給予相應的關注,當地政府、學校、家長更要攜起手來共同努力,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感受教育所帶給的幸福。
[1]方娟.教育與幸福的關系[J].文學界(理論版),2012(7).
[2]張喜忠.銜文化涵養實驗精神煥師生共享別樣幸福[J].遼寧教育,2012(7).
[3]李曉琪.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馬多秀.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幸福感的調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2(7).
[5]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學科教育,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