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基于社會新聞傳播行業對于既掌握專業知識,又具備新聞寫作技巧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1],不少大學生在掌握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加入記者團。大學生記者的存在,對于個人、學校、社會都有其獨特意義,然而,縱觀各高校大學生記者的實際作用,加強在校大學生記者的培養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筆者從大學生記者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思考角度出發,淺談大學生記者的培養。
校報是學校為大學生記者提供的絕佳鍛煉平臺,在此他們宣傳報道校園文化活動。在新聞寫作的實踐中,他們提高了新聞報道的采寫能力,通過校報編輯部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公關溝通、接物待人等方面得到了鍛煉。同時,大學生記者的思維更具邏輯性,責任意識、團隊意識等優秀品質都得到培養和提升[2],具備較好的職業道德,為成為職業記者打下基礎。不少學生在就業時,憑著專業知識和新聞寫作實踐能力,以發表的新聞報道為依據,順利就業,南京師范大學報學生記者團的幾任團長在揚子晚報、金陵晚報等媒體就職就是實例。
校報是校黨委、行政的喉舌與耳目,是校領導同全校師生員工聯系的紐帶與橋梁。除了教工通訊員隊伍外,有限的人力、物力必然要求校媒依靠大學生記者補充消息來源。
大學生記者在校黨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通過新聞報道的形式把學校的各項政策迅速告訴廣大師生,并把師生的需求及時反映出來,為校領導制定政策提供信息與依據,如南師大校報記者團的大學生記者,把學生為紀念建校110周年發行“手繪南師”明信片的活動、圖書館提供新型閱讀方式的情況,以及教學樓水電能耗問題、食堂限時令問題等寫成新聞,校報刊出后相應地反映給校領導,這就使校領導與師生緊密相連。
學生記者的報道方式貼近學生,相對于師長的教化,他們以平行的視角對事件進行理性解讀,報道更有可讀性,實際宣傳效果更為明顯[3]。大學生記者通過每周的時事新聞報道,精心挑選的專題文章,結合大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解讀校園政策的變動、國家方針的施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補充。比如“兩會”期間,社會媒體的報道令人眼花繚亂,大學生記者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著眼于教育、就業等進行跟蹤報道,讓同學們獲得簡潔卻最有幫助的“兩會”資料。
由此可見,校報大學生記者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他們遵循新聞客觀規律,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切實落實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據有關新聞系統進人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4],近幾年來,進入新聞單位記者隊伍的新人,不僅是新聞專業的畢業生,還有一些既掌握了理工科等專業知識又有新聞素養的學生。
如此看來,對于不同專業的大學生記者的培養尤為必要。非新聞專業的學生記者,如果在校期間可以得到專業新聞素質的培養,當他們成為職業記者,將受益無窮。校報為社會培養出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不僅解決了部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而且滿足了新聞傳播行業的實際需求,更重要的是,這些在校園中接受基礎而又系統的新聞能力培養的人才,將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傳播中的主力軍,培養在校大學生記者,即是培養中國未來記者隊伍的預備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培養大學生記者的意義非凡,雖然各大高校都予以了高度的重視,校報及大學生記者的成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現實中大學生記者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問題。
大學生記者團不同于一般的高校社團組織,大學生記者也不同于一般組織的干事。然而,一些大學生記者缺乏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對所撰寫的新聞報道和記者這一職業,都缺乏透徹的理解,責任意識淡薄[5]。
大學生記者在新聞采寫過程中,隨意就近采訪,甚至自己編造“張同學說”“李同學答”的現象此消彼長,寫稿時一旦需要修改,就會流露出“我不想再寫了”等態度,甚至因此而萌生退出記者團的打算。
上述問題的存在,是由于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宣傳工作對于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也就擔當不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傳播的重任。
缺少基本新聞知識的學生,進入校報之后,因業務培訓的不系統,或是不能將培訓中的理論靈活地應用于實踐,從新聞選題到采寫過程,存在種種問題的現象較為普遍。
一些非新聞專業的學生記者的新聞敏感度較低,他們不愿意主動尋找新聞線索,不善于發現生活中有新聞價值的人和事,總是將目光聚焦于預防季節病、社團活動等老生常談的話題上,不能夠結合社會熱點,充分發掘有意義的校園新聞素材。
再者,即使老師安排好了新聞采訪,他們寫新聞稿仍缺乏一定的思考,大多只是生硬模仿,囿于“大標題+三個小標題”的布局,報道成了干巴巴的“豆腐塊”,創新意識薄弱,新聞可讀性差。而一些大學生記者抱著新聞專業基礎業務知識不必鉆研也能應付實際工作的觀點,新聞報道往往浮于表面,沒有一定理論高度的指導,挖掘新聞事件的深度不夠,只是新聞事實的平面再現,不能給廣大受眾正確的立場引導。
大學生記者兼具大學生和記者的雙重身份,他們的報道范圍局限于大學校園里的各項活動,很少可以接觸一些與社會密切相關的活動,與校外媒體交流合作的機會更是屈指可數。實戰經驗的欠缺必然導致大學生記者與職業記者之間仍存在差距,如果不采取措施去縮小,當他們走上職業記者崗位,社會還得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去培養實戰人才,這無疑是雙重開銷。
除了專業素質較低外,90后大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不高是另一大問題。有些大學生記者慣于以自我為中心,在接物待人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影響記者工作效能的問題。基本禮儀規范的缺失,聯系采訪對象時可能遭對方拒絕,采訪過程中會讓對方產生消極情緒,口語交流中如不能正確溝通,可能造成無意中曲解事實真相,這些給整個新聞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無法估量。
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從編輯部老師、大學生記者自身兩方面出發,提升大學生記者的業務能力與綜合素質。
(1)言傳身教理論知識
培養大學生記者,首先要使其遵守記者的職業道德、讓他們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政治意識,引導大學生記者,找尋時事重點、熱點進行專題報道。例如在老師建議下,南師大一位大學生記者寫了關于“蟻族”的新聞評論,另一位在魯迅誕辰周年紀念日之際,專題討論魯迅精神在當代的價值,都斬獲了“江蘇省高校校報好新聞獎”。
其次,要針對大學生記者以往對新聞工作接觸少、新聞寫作知識有限等實際情況,采取“學中練,練中學”的速成教育方法,業余時間為其舉辦新聞知識輔導,請校內外專家培訓指導。
(2)實踐出真知
理論學習之外,實踐鍛煉同樣重要。老師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多渠道地為大學生記者提供采寫新聞的實踐機會,可以允許他們參加學校一般的工作會議,與會者討論的問題可能為他們提供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老師還可以擴大學生專版專欄的范圍,使大學生記者在校報制作中享有參與決策權。例如南師大校報的網博在線、影視評論等專欄,激發了學生記者尋找新聞線索的熱情,這些貼近大學生生活的專欄正是大學生記者的用武之地。
同時,老師社會資源豐富,可以為大學生記者提供去社會媒體實習的機會,在實踐中增強業務能力。
(1)明確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
大學生記者有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才能充分認識采訪活動的意義,并能在采訪中有明確的目的性,使自己服從于校黨委宣傳部的要求,自覺地、持續地克服采訪中的困難,想方設法地寫就高質量的新聞報道,以旺盛的精力和堅定的毅力投身到學校乃至社會的新聞宣傳工作中。
新聞真實性是大學生記者應遵循的原則,在娛樂化的社會大背景下,大學生記者要保持自身的正義感,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這是對學校聲譽和廣大師生負責。講真話、讓事實說話,是科學的態度,更是宣傳的藝術。
(2)提高新聞敏感度
雖然大學生記者的報道范圍多局限于校園,但是校園也即小社會,新聞工作者應該緊扣大社會的輿論焦點,結合大學校園的實際情況,發掘新聞素材,這樣的報道才能積極促進高校校風、學風的建設,才有真正的社會價值。
大學生記者作為新聞報道的主動方,要時刻懷有“好奇心”,對周圍的事物保持濃厚的興趣,學會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處理好人際關系,從經常接觸的人當中獲得新聞線索。當然社會媒體、宣傳資料、校園論壇、活動海報也是獲取新聞線索的重要途徑之一。
(3)新聞采訪道中有道
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相處實質就是人際交往,采訪之道也即待人接物之禮。從采訪對象的選擇、聯系對方、商定采訪時間地點到采訪過程中話語權的交接、采訪完畢新聞稿的互審,都要禮貌待人,互相尊重,學會換位思考,不讓彼此尷尬,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完成采訪,只有做到及時恰當溝通,才能確保新聞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1]李良榮,沈莉.試論當前我國新聞事業的雙重性[J].新聞大學,1995(夏):6-8.
[2]羅艷.論高校校報大學生記者團的育人作用[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61-62.
[3]何磊.傳統媒體吸引青年讀者的成功嘗試——《中國青年報》與中國高校傳媒聯盟[J]中國記者,2010(3):78-79.
[4]吳延俊.傳播學的導入與中國新聞教育模式改革[J].新聞大學,2002(春):25-28.
[5]楊洪波.論高校校報大學生記者的基本修養[J].新聞傳播,2011(9):94-95.